七彩云南山川秀美,民族众多。近年来,云南党政军民按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合心合力合拍抓建设,红土高原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 “兴边富民一条心、戍边维稳一股劲、强边固防一盘棋。”探寻云南民族和谐的秘诀,军民融合无疑是彩云之南深度发展的一把“金钥匙”。 军民合心 “精准扶贫”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当年见着解放军,深山带出苦聪人;今儿见着解放军么,帮助苦聪来脱贫;不怕山高路又长啊,解放军是我们的贴心人……”初夏时节,普洱市镇沅山区里,一支苦聪人歌舞队正在大山中的一片草地上唱起山歌,赞美帮助他们过上好生活的普洱军分区官兵。 苦聪人全国仅有3万多人,20世纪50年代从原始社会一步跨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006年初,云南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启动了苦聪人安居工程。获悉这一情况后,普洱军分区主动向当地政府请缨,承担了为镇沅县22户贫困苦聪人建新房的工作。军分区领导多方协调资金、筹措材料、组织施工,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移民新村的建造工作,让22户苦聪人搬进了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新居。 贯彻中央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使少数民族同胞早日摆脱贫困,这是普洱军分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部署要求,开展“精准扶贫”的实际行动,也是云南党政军民合心为贫困群众谋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云南军民按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扎实搞好扶贫帮困,改善民生增进福祉。驻滇部队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积极参与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片区、石漠化片区、迪庆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经过深入调研和认真研究,驻滇部队深入开展了“百个边防连队与百个边境村寨(学校)开展共建,百个人武部与百个贫困乡(镇)挂钩帮扶”的“双百”活动,积极帮助驻地村镇强化组织功能,改善基础设施,提高致富能力。 在云南党政军民开展的“精准扶贫”行动中,十四集团军、省军区所属部队精心制定帮扶计划,重点扶持特色产业,竭力帮助贫困群众转变发展方式。各部队在全力推进“百乡千村帮扶工程”中,持续开展“八一”“爱民”学校援建工作,通过捐资新建学校、帮助改扩建校舍、捐赠教学设备、整治校园环境等,把帮扶学校建成驻地的“样板学校”“示范学校”,把云南民族大学打造成军民融合示范学校。驻守偏远山村的部队官兵充分发挥部队农副业生产基地作用,帮助各族群众依托当地资源发展和培育养殖、种植优势特色产业。全省129个武装部和云南预备役某师积极利用民兵训练基地、“青年民兵之家”和“预备役军人之家”等场所,帮助群众培训致富技能。解放军昆明总医院、59医院等部队医院积极与驻地医疗卫生单位加强合作,推动部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偏远山区,常态开展对接帮扶服务,改善偏远地区基层群众医疗卫生条件。 一系列的扶贫帮困行动,不仅让苦聪人、莽人等人口较少民族群众摆脱了贫困,逐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且还为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军民合力 “信息网格”为戍边维稳聚力添翼 西南边境某地,12名“不法分子”分别从口岸和国境线上伺机偷渡越境,正在附近劳作的民兵信息员发现后立即报警,由边防连队、武警和公安等力量编组而成的多支抓捕分队快速机动,成功将“不法分子”围捕。 这是近期在省军区牵头组织的一场联合演练的情景,一人发现涉案信息,多家涉边单位迅速联合处置,边境管控成效明显。据省军区司令员张肖南介绍,这样的情形正是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联合军地涉边单位,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出“信息网格”管控边境的一个缩影。 云南有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沿线通道便道多,边情、社情、民情复杂,特别是随着边境口岸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不法分子潜入潜出,利用新的交易方式逃避监管等新情况不断增多。为增强军地管边控边合力,及时高效处置好涉边事务,省军区和省公安边防总队参照云南“网格化服务管理”经验做法,与驻地涉边单位联合调研论证,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强边固防工作的意见》和《“网格化”管边控边实施办法》,创造性地将网格化管理方法引入边防管控。 在整合军地各方管控边境资源,与驻地党委、政府、公安、海关等10余家涉边单位共享边境监控平台和指挥信息网的基础上,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无缝对接”的原则,将千里边境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组建了省、州(市)、县、乡“四级”网格化管控体系。在最底层的乡镇级网格,每个网格单元由边防连担任中心户,负责本网格单元中与驻地政府、边防武警、海关、民兵、村民等网格员的沟通联系。省、市、县三级则以相应的边防委为中心户,以省军区、军分区和边防团为骨干,建立信息网格指挥部,负责边防信息、统一指挥边境联防行动等。 “层级分明、纵横贯通、布局严密、运转高效的信息网格‘形散神聚’,触一发而动全身。”在边防采访时我们发现,“四级”网格化管控体系的构建,实现了边境管控结构由条状向网状转变。民兵、边民发现可疑情况,可直接利用短信、微信等手段向边境联防指挥中心报警,军地涉边单位联网在线进行信息甄别、研判,制订协同方案,并迅即出动人员进行处置。 网聚群力,为戍边维稳添翼。据了解,近年来,云南党政军针对边境点多线长,一线兵力分散执勤力量不足实际,坚持军地合力、军民合心,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和积极的军民共建,有效激发调动了边境群众的国防观念和守边热情,边境一线形成了“上至拄棍的、下至懂事的、村村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军民合力守边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军地各级根据信息时代特点,将信息化手段引入戍边执勤之中,使千里边关密织“信息网格”,大大增强了管边控边成效。 据统计,去年以来,省军区和省公安边防总队的所属单位先后联合驻地党政机关和涉边单位,完成联训联演、封边堵卡等重大任务700余次,协助公安和海关破获案件40余起,妥善处置各类涉边事件1000余起,1名界务员被表彰为全国十大“卫国戍边英模”,4名干部和2个单位分别被表彰为“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单位”。 钢铁边防的铸就离不开地方的配合。为探索创建平安边防的有效途径,军地还密切配合,采取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开展法规宣传、思想教育、签订责任书等活动,对军地互涉的管理难题实行联合调解,对突发性事件实行联合处置,形成军地互建平安边防的局面。边防某部与驻地江城县开展创建“平安边防”活动的经验做法,得到总部肯定,还在2012年全军“军队参加平安边防建设座谈会”上交流了经验。 军民合拍 “一盘棋”使军地实现互惠共赢 巡逻道纳入乡村公路、防火道建设规划,“三合一”贯通边境一线;营连通信与“村村通工程”相结合,边防信息化建设驶上“快车道”;军地合力优化戍边资源,31家涉边单位“一网联”……近日,踏访云南边防,我们发现,官兵和群众共同享用的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处处彰显着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理念。 “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指导下的‘一盘棋’思想,边防建设的路子就越走越宽。”据省边防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军民融合式发展,我省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综合戍边能力明显提升。 我省与3个国家接壤,战略地位重要。近年来,国家边海防委先后下拨数千万元经费,用于云南边防基础设施建设。但因个别县(市)边防委各自为战,也曾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对此,省边防委着眼边防发展变化和强边固防任务需要,联合省社会管理综治委出台了《关于加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军民整合式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建立情况通报、联署办公、联席会议等机制,将边防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城镇建设规划,把边防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全省“兴边富民”行动、“村村通”工程、交通战备公路建设,走出了军地协作、统筹规划、同建共管、确保质量的建设路子。 基础设施落后,一度是云南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的“瓶颈”。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驻滇部队党委领导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军事建设互利共赢的路子。省委、省政府充分释放云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着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比如,在红河、澜沧、怒江、泸沽湖、昭通等机场新建或迁建时,积极做到军民合用,保证军用飞机执行任务起降;在推进“七出省五出境”公路建设中,在高等级公路直线段建设应急飞机跑道,确保战时能够快速启用,及时恢复空运保障能力;在改扩建水富港、景洪港、富宁港二期和大瑞、玉蒙、蒙河、丽香等铁路建设中,最大限度满足军事和国防安全需要等等。 在省委、省政府着力建设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等五大基础网络,抢抓机遇加快推进部队进出口道路、武器装备装卸载平台、动员物资集散平台、军事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为军队遂行日常战备、训练演习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适当预置接入和信道资源的同时,驻滇部队也在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他们组织官兵积极参与云南兴边富民工程,突出支援重点边境口岸城镇建设、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和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配合搞好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瑞丽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投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协助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为边疆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针对云南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连年干旱的实际,参与“爱心水窖”工程建设。并充分发挥军事设施民用效能,使边防公路、巡逻道路和饮水工程建设兼顾民用。 通过云南党政军民的不断努力,许多基础设施逐步发挥出了利军利民的作用。部队官兵执行任务,既可乘飞机,又可坐火车、走高速,机动速度明显提升。蜿蜒在边防一线的车行、人行巡逻道,在保障军民戍边守防的同时,还让沿边528个村寨结束了不通车的历史,帮助上万名边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军民合意 同护一江水共唱一支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哪个单一部门的事,也不是军地单方面的事,它是生活在红土高原的每个公民、每名官兵的共同义务和责任。”云南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关键时刻部队官兵站在了排头。 2009年6月19日,驻昆师以上部队500余名官兵在昆明市呈贡县青草山林址启动“万亩生态国防林”建设,当天植树6000余株。这是驻昆部队积极响应昆明市“一湖(滇池)两江(金沙江、珠江)”环境保护号召,主动参加滇池周边植树造林活动的开始。这项工程由云南省军区牵头,驻昆部队共同参加。从当年6月开始,短短两年时间内,驻昆部队在呈贡新区白龙潭山—大尖山—青草山—黄莲山环形带面山及后山一带完成了10050亩的种植任务,实现“当年成活、三年成片、五年成林”的目标。 共同呵护青山绿水,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驻滇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还积极参与“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和“绿水青山计划”,以实际行动参加“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等重点生态区防护林建设。按照“场地规模化、品种多样化、管理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的标准,军分区、人武部牵头驻地部队,打造出了有影响、有规模、有良好效应的“国防林”“军民共建林”,在努力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为建设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云南”作出了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并驾齐驱。2011年初,云南省军区按照“军政一体、军民结合、军地互动、军事当先”的思路,着力建设具有军营特色、边防特点、时代特征的“云南边防八千里文化长廊”,使边疆传统文化、边关战场文化、边寨民族文化、边防新兴文化、界碑国门文化融为一体、蓬勃发展。 针对西南边疆地区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各部队还把边疆文化融入边关军营,教育引导官兵从心底热爱西南边疆、团结各族群众;把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嫁接到军营文化中,广泛开展“二进五民”(“二进”即民族文化进军营、军营文化进村寨,“五民”即学民族语言、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知民族风俗、交民族朋友)活动,增进驻地军政军民感情,军民携手建设稳固边疆。各边防部队打造的壮歌队、竹筒舞表演队、象脚鼓舞队、木鼓舞队、葫芦丝演奏队等独具民族特色的近百支军营文化队伍,活跃在八千里边防线上,既融洽了军民关系,又推动了驻地精神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