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峨山的生态发展之路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云南日报》2015-07-27 余红 陈怡希 参加讨论

    峨山彝族自治县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也是云南省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国庆50周年时,56个民族走过天安门广场,峨山50人组成的方队,就跳着花鼓舞代表彝族走进北京城。
    近年来,峨山县在民族经济发展示范、民生改善保障示范、民族文化繁荣示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民族关系和谐示范、民族干部培养示范、民族法制建设示范等“七大示范”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共同唱响一曲“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奋进之歌。
    生态发展
    峨山要美,农村必须美
    “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6.4%以上,在玉溪是第一。截至2014年,全县2个街道3镇3乡全部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其中,小街街道和塔甸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今年,省级生态文明县市级技术审查顺利通过,即将向云南省环保厅申请考核验收,这标志着峨山闯出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峨山县委书记王志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加快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中,将发挥峨山离省会城市昆明较近的区位优势,多给自然“种绿”,多给生态“留白”,确保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7月10日中午,顶着烈日,我们赶往峨山县岔河乡。
    一路上,群山苍翠,空气清新。远处,在长势喜人成片的竹林、核桃树映衬下,睡卧着的峨山睡美人越发风姿卓越;车窗外,两旁绿油油的水稻田里散发出淡淡的稻香。
    来到岔河乡河外村委会鹏展组,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在一棵巨型呈三角形、盛开的大叶子花树下,三个老年人正在愉快地交流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跃然镜头之中。
    沿着整洁的水泥道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挂满即将采摘的红石榴,我们走进共产党员高洪东的家。
    “家里有8亩田,主要栽种水稻、玉米、烤烟,日子越来越好过啦。”在高洪东看来,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鹏展村的骄傲。“近年来鹏展村变化大,规划好、环境美、村风纯、素质好,村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村内还建起了小公园、小舞台和人工湿地,就连田间的抽水房也盖得像座亭子,与田野美景相得益彰。”高洪东说,最受益的还有村里装了29盏太阳能路灯后,以往每家烤烟房每晚都要出门加几次火,有了路灯,既安全又方便。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岔河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近年来,随着峨山“美丽家园建设”、“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等项目推进,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改变,尤其是森林覆盖率高达84%。今年,岔河乡提出,以新农村建设成果为依托,“串点、连线、成片”打造易峨高速公路绿色经济带上的“岔河模式”,向往来的群众递出“生态发展名片”。
    “搁以前,纯农业发展是一个劣势,现在来看,这恰恰是我们的优势和潜力。”岔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柏家锋坦言,“岔河乡有着独一无二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坚实的农业基础,今后,一三产业联动发展将是我们的长远出路。今年GDP有望突破1亿元。”
    民族团结
    峨山要好,生活必须好
    “牛白甸村委会甸百亩村民小组坐落于小街街道西南方向,距集镇8公里,距县城14公里,属半山区,是峨山县三个回民聚居村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自然村。2002年人均产粮40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提起甸百亩村,峨山县民宗局局长李加贵感慨万千。
    李加贵说,2003年前,村容村貌较差,村内没有一条水泥路面,常常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村内有一所完全小学,校舍总面积4872平方米,在职教师8人,学生83人,周围玳瑁等村民小组的适龄儿童都到这里上学。长期以来,由于群众经济收入低,只有个别农户自架接收装置收看视,多数群众看不上电视,广大人民群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甸百亩与附近的彝族、汉族、哈尼族等村组为邻,在历史上,当地邻近的各族群众曾因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不同和山林权属等问题与周边村组的民族关系一度比较紧张。脏、乱、差,一直是大家对甸百亩村的第一印象。
    建设美好家园如何破题?峨山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要以民族团结为总揽,努力创造宜居、优美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推动脱贫致富。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甸百亩村民小组被确定为“民族团结示范村”后,成立了峨山县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工作领导小组,市、县民宗部门多次配合小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深入甸百亩村民小组,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和专题会议,充分听取群众代表和村民小组、村委会、小街街道的意见和建议,结合甸百亩村民小组和周边村组的实际,制定了“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实施“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工作以后,甸百亩小组和周边村组各族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彰显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随着三面光排洪大沟、水泥街道、水库加固、人畜饮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的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变,促进了油菜、蜜桃、板栗等种植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们490多名群众看上了和县城一样高画质、高清晰的40多套有线电视节目,拉近了山区与外界的距离,改善了人居环境,增进了外界对甸百亩的了解,被周边的其他村的群众誉为‘山乡里的城市’。”村民合应聪开心地说 ,政府还帮助、扶持我们人口较少民族和贫困民族学生上学、就业。
    “经过10年的创建工作,峨山探索出了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的有效路子,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当前,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 峨山县民宗局民语研究室主任李增华表示,连续9年来,峨山每年投入资金30万元以上,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活动,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急、难、险问题,建立了新型民族关系,保持了民族团结、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
    脱贫致富
    峨山要富,群众必须富
    “万年是富良棚乡的一个寨子,从解放到现在没有过篮球场,球筐挂在村头的榕树上,树长筐也长,现在球筐距地面已有4米多高。虽然生在大山里,这里的孩子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渴望运动,如果有条件,谁能说这里不会诞生一个未来的姚明呢?”
    “清泉、稻香、大田、花椒、石榴等,在富良棚乡,这些寨子的名字很耐人寻味,要是望文生义以为这里满满的乡愁,好美、好向往,那就错了,其实,清泉村最缺水、稻香村没稻田、大田村只有徒坡地、花椒村不见花椒树、石榴村种不出石榴树,这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今年6月3日,在峨山县富良棚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评审汇报时,县长朱尤锋讲述了这样两个让人动容的故事,再次真实地反映出当前峨山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朱尤锋表示,按照2014年建档立卡统计,峨山还有贫困人口14840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比例达14.8%,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必须坚持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富良棚乡位于峨山县西部,与新平县新化乡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安龙堡乡隔绿汁江相望,是一个集滇中革命老区、彝族聚居区、纯农业地区、贫困山区“四位一体”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乡,境内最高海拔2316米、最低海拔820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0户3460人,贫困发生率达37%。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乡。
    如今,“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安保靠狗”仍然是富良棚乡部分村寨的真实写照。富良棚乡,只是峨山县现有贫困山区的一个缩影。
    “坚持开发式和保障式扶贫相结合的方针,全力抓紧整村推进、革命老区建设、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扶贫项目的规划申报和实施工作,稳步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 峨山县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魏勤发说,确保到2017年,基本解决14840人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如期实现,消除绝对贫困。但是,如何把仅靠广种薄收、单一的烤烟产业,发展到种植核桃,再到增收利用土地,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林下山地鸡放养,让立体种养成为“绿色银行”?需要思考和实践。
    怎么办?“脱贫的核心是老百姓的积极性必须调动起来。”尤为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要让老百姓自己想脱贫,主动想脱贫。
    46岁的李美兰是富良棚乡的致富能人。12年时间,她的野生菌收购点从做干菌、鲜菌到速冻菌,卖到了昆明、易门等地,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并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其每年付出250万元的野生菌款仅是李美兰勤劳致富的产业之一。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实施产业扶持项目是峨山脱贫致富的一大亮点。在富良棚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实施中,统筹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商贸业、旅游业“四大产业”,实现全乡脱贫致富。富良棚乡党委书记靳联明表示,未来,将沿途的富良棚、迭舍莫、婀娜、石板四村各区域打造成不同的产业区,条件成熟村组建立和发展生猪、肉牛、山羊养殖区。
    据介绍,去年,峨山县共向中央、省市争取扶贫资金5554万元。与省市扶贫办多方协调,共争取到涉及富良棚、大龙潭、塔甸和甸中4个乡镇的核桃30000亩、华杉松5000亩和小枣1130亩等产业扶贫项目5个,资金450万元。项目实施后,将有力促进所涉及4个乡镇的贫困人口增收。
    今年,该县整乡推进、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和小额贷款等项目的申报,将进一步解决好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就要下好发展一盘棋,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以扶贫攻坚为重点,以教育、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着力点,以促进市场要素流动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贯通为途径,把发展落实到增进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上,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