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云南具有资源富集、生态良好的优势,又面临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发挥绿色资源优势,推行绿色发展,探索建立绿色发展试验示范区,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云南绿色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云南绿色发展的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丰富,为绿色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云南自然资源丰富,表现为生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水能资源富集,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气候类型多样等。二是生态功能多样,为发展绿色产业奠定良好基础。云南是全球为数不多的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是最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三是绿色文化厚重,有助于凝聚、深化绿色发展共识。云南民族文化和习俗源于自然,顺乎人性,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在民俗、宗教、文学、园林、农祀、节日等领域积淀了深厚的生态文化、绿色文化传统。四是区位优势明显,为绿色发展构建广阔的外部空间。云南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能够拓展绿色发展的外部空间。五是政策科研齐发力,助推绿色发展上新台阶。云南坚定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绿色发展形势也促进绿色教育、科研的发展提升。 云南绿色发展的机遇。一是新的发展理念为绿色发展提供战略指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推行绿色发展,成为云南绿色发展战略指向。二是国家发展战略为绿色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云南已提出把“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更加紧密衔接起来,抓实“一带一路”提供的区域经济合作新平台,把握绿色发展的战略机遇。三是绿色发展制度为绿色发展提供优越的政策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日臻完善,为绿色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四是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的利益整合。在利益共享生态共建认同下,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项目和工程容易得到外界认同支持,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并指导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形成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对绿色发展牵引机制,在转型升级中贯彻绿色发展。 云南绿色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兵”牵引: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富省、绿色富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以“一兵”为目标导向,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两翼”助力: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区和绿色多元文化策源地两翼发力。把云南打造成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区,使之成为助推云南绿色发展的翅膀。为此,要探索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健全自然生态空间确权、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创建构建有利于产业绿色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云南绿色发展“洼地效应”。同时,要把云南建设成为绿色多元文化的策源地,充分发挥云南丰厚的多元民族文化优势,加强绿色文化基础理论、绿色技术的研究,培养绿色技术人才,成立研究机构联盟,推进绿色文化建设,打造系列绿色文化培训基地。 “三化”协同:生产绿色化、生活绿色化、生态绿色化协同并进。“三化”为全省绿色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基本内容。要树立“三化”协同的系统发展理念,转变生产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态优化方式,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增进绿色财富的累积,共享绿色福利,促进绿色消费。同时,以绿色化引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生态治理,构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的绿色愿景,谱写美丽云南新篇章。 “四轮”驱动:改革、创新、市场、科技共生推动。建设绿色发展试验示范区,需要大视野的缜密部署,需要科学的系统思维,需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共生推动。结合云南实际,要在改革、创新、市场和科技四个重大领域进行综合驱动的宏观设计,也要有每个领域的示范方案。全面深化改革,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新,“破”字当头、迎难而上,做好重点领域改革示范。选好创新示范重点领域,以创新驱动,引领绿色发展,让创新元素全方位融入改革、市场和科技领域,形成共生推动新格局。以市场为导向,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化科学技术支撑作用,围绕循环技术、低碳技术和生态技术,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上下足功夫。 “五区”并举:绿色城市经济区、滇中新区、绿色生态区、绿色旅游文化区、高原绿色农业发展区并举共进促绿色发展。落实国家和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绿色城市经济区、滇中新区、绿色生态区、绿色旅游文化区、高原绿色农业区联动发展,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战略格局。 促进绿色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 强化绿色意识。把绿色发展放在首位,对环境破坏有相当的警惕性,严格环保执法,强化绿色政绩考核,从而自觉地规约各责任主体行为,动员和组织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以及每个社会成员共同维护绿色发展。创新绿色科技,提升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整体能力。发掘、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推动绿色理念入脑入心,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绿色发展的氛围与环境。 提升绿色增长。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和绿色金融,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跨越发展注入“绿色推进剂”。一是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培育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打造高原特色绿色品牌。二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云南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三是广泛开展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化改造,让传统产业“变绿”。四是探索发展绿色金融业,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吸引社会资金向绿色产业配置。 增加绿色财富。真正做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利双赢,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人口、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云南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极具云南优势和潜力的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生态特色产业,在生态创建、绿色创建上做文章、创品牌,培育绿色财富新的增长点。转变发展方式,树立“云南生态环境最好、云南生态环境保护得最好、云南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得最好”的品牌形象。推动产业结构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环境消耗的中低端,向更多依靠技术和服务的中高端提升,在补齐“生态短板”中创造更多“绿色财富”。 推进绿色科技创新。用科技创新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把绿色生态科技作为云南绿色经济发展、绿色财富增长的重要支撑,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符合低碳、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化体系。用科技创新支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新资源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二次资源利用水平,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先进清洁低碳技术,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循环利用产业。用科技创新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设以青藏高原南缘生态屏障、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南部边境生态屏障、滇东—滇东南喀斯特地带、干热河谷地带、高原湖泊区和其他点块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区域为核心的“三屏两带一区多点”生态安全屏障。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国家应该对云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云南应该积极向国家争取生态补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用国家资金承担起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战略核心资源的责任。健全并完善实施以生态价值补偿为主体、生态质量考核奖惩为辅助的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形成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制度合力。探索构建政府主导、吸引和鼓励企业、国际组织、民间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形成补偿主体多元化、补偿方式多样化的资金筹集和投入体系。 凸显绿色扶贫。一是因地制宜,建立绿色发展分级管理体系,分区域推进,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合理布局项目和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绿色产业,扎实有序地推进和实现绿色发展。二是破除能源、资源和环境因素等制约瓶颈,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绿色资源和绿色环境,生产绿色、无污染、原汁原味的“土特”产品,培育品牌,培育地理标志产品,依靠品牌优势提升产品竞争力。三是突出贫困地区绿色发展的政策、项目、人才、资金和技术倾斜,有效推进贫困地区绿色发展。四是脱贫攻坚应强化绿色增长、绿色发展硬指标的考核,把扶贫工作目标、责任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绿色发展紧密结合。五是加快完善碳、硫排放权交易试点并形成制度,合理确定贫困地区排放指标,鼓励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旅游产业等途径节约和减少排放,获得相应的排放权交易转让补偿,增进绿色财富积累。六是做好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把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迁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真正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实现绿色脱贫,共享绿色发展。 共享绿色福利。一是保护绿色环境,守住绿水青山,营造推窗见景、开门见绿、出门入园的人居环境,共享生态宜居之福。二是把生态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增进绿色财富,共享产业富民之福。三是按照高产、优质、安全、生态的要求,培育和产出更多绿色产品,确保各类食品绿色有机无公害,不断满足人们从“温饱”到“环保”、从“生存”到“生态”的需求变化,共享放心餐饮之福。四是按照“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思路,在全社会倡导和践行节俭、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引导居民形成崇尚科学、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共享品质生活之福。 (作者系西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