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共奏扶贫曲 谱写新篇章——记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经济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福建籍侨商陈德启(右)在宁夏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内,查看葡萄长势(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本报采访组
    最近,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的福建籍游客都会收获一份惊喜——2016年全年,宁夏所有4A级以上景区对福建籍游客实行门票半价政策,其中5月份当月4A级以上景区对福建籍游客免门票。
    宁夏给福建籍游客送上“大礼包”,邀请“八闽亲人塞上游”,是为回馈福建省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援助。而这一切,源自于20年前闽宁两省区跨越时空的携手相牵、协作扶贫。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东部发达省市对口帮扶中西部欠发达省区,即东西对口扶贫协作。按照中央部署,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20年来,闽宁两省区携手向贫困宣战,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谱写了扶贫开发的华彩篇章,创建了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给新时代扶贫工作的推进带来了许多启迪与思考。
    强化顶层设计是前提
    时光倒流至上个世纪90年代,处于东部沿海的福建省经济实力正迅速跃升。1996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规模达2600亿元,提前实现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标。而地处祖国西部的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02.9亿元,不足福建的十分之一。
    福建与宁夏两省区的发展差距,正是当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真实写照。
    199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福建和宁夏实行对口扶贫协作。当年10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为组长的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小组;11月,宁夏、福建首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在福州市召开,闽宁两省区正式“结亲”,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携手踏上与贫困角斗的征程。
    宁夏扶贫工作开发办公室主任董玲告诉《经济日报》记者,20年来,闽宁两省区协作扶贫抓真章、见实效,最基本的经验在于强化顶层设计,把中央推动东西部协作战略部署和闽宁两省区在扶贫开发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结合起来,建立起持续带动、持续突破的长效机制,“这是‘闽宁模式’成功实践的战略前提”。
    在“闽宁模式”的顶层设计中,闽宁双方的联席会议制度是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从1996年开始,闽宁两省区就把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作为工作部署、达成共识、推动落实、增进友谊的重要举措,每年轮流举办一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出席,总结对口协作工作,商定协作帮扶方向、内容和重点。截至2015年,双方已经召开联席会议19次。
    “通过联席会议制度,两省区认真研究帮扶和协作事宜,确保扶贫协作工作与两省区发展紧紧相扣,能真正做到‘宁夏所需、福建所能’。”董玲说。
    坚持高层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的同时,闽宁两省区也特别注重建章立制,尽快落实议定事项,做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
    20年来,闽宁两省区先后建立完善“市县结对帮扶”“互派挂职干部”“部门对口协作”等机制,承诺的协作事项及时得到兑现。
    以“互派挂职干部”为例,20年来,福建省共选派9批140名干部到宁夏南部山区对口县区挂职锻炼,其中地厅级干部9人,县处级干部79人,科级干部52人。宁夏也选派了15批248名干部到福建对口县区挂职锻炼。
    挂职担任宁夏扶贫办副主任、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长的陈星是福建省第9批赴宁夏挂职锻炼干部的“队长”。他说,宁夏的干部群众特别朴实,他们在扶贫工作上投入的精力、付出的劳动非常大。宁夏干部群众展现出来的“干部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鞭策着挂职干部必须把帮助宁夏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己任,为群众脱贫致富奉献才智和力量。
    宁夏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福建来的挂职干部带着福建人民的深厚情谊,传承历届援宁工作队的光荣使命,积极投身宁夏扶贫开发事业,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追求卓越的高贵品质、律己奉献的无私精神,深深地影响带动着宁夏各级干部群众,为“第二故乡”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宁夏到福建挂职的干部,则通过认真学习掌握发达地区的科学决策能力和先进发展经验,积极履行岗位职责,全身心投入挂职锻炼,取得了实践锻炼与提高自身能力的“双丰收”。
    此外,在顶层设计的支撑下,闽宁两省区还始终坚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丰富扶贫协作内涵。例如,在第18次联席会议上,两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提出要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拓展“闽宁合作”模式;第19次联席会议上,提出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开展产业扶贫是关键
    在宁夏采访时,不少来自福建的挂职干部都深有体会:宁夏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中南部山区较为贫穷,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没有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
    董玲告诉记者,在闽宁协作中,宁夏人民很期待两省区能够依托宁夏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带动扶贫、扩大就业,最终带来老百姓的增收。
    “福建省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靠的是产业发展带动。宁夏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出一条企业合作、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发展致富的路子。”陈星说。
    通过招商引资,把福建的优势企业和优质项目引进宁夏,这是宁夏干部群众对来自福建的挂职干部的期待之一。不过,要在福建和宁夏之间进行产业扶贫的对接并不容易。陈星告诉记者,在帮助宁夏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挂职干部们发现由于基础设施、市场信息、成本、交流沟通等不够顺畅,招商难度不小。
    挂职干部、宁夏西吉县副县长林荣斌对此也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西吉县退耕还林后,有五六十万亩的土地没有利用好。为了帮助农民增收,他决定引进耐寒耐旱的油用牡丹。不过,当地从未种植过油用牡丹,因此在招商引资中,投资方对于项目的前景、成本和收益很难进行准确评估,招商的进程一度受阻。为此,林荣斌专门跑去山东菏泽等地去做实地调研,又冒着风雪驱车到太原等地与投资商洽谈。经过多番努力,最终才成功引进闽籍港商到当地投资。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福建省积极邀请福建、广东及香港等地闽商或闽籍华侨到宁夏考察投资,并依托福建在宁企业家协会多渠道寻求经济协作契机,吸引更多福建企业赴宁夏投资置业。
    宁夏福建企业家协会秘书长孙亚泉说,目前,在宁夏的福建企业和商户达到5000多家,年创产值超过350亿元,上缴税金10亿元,安置就业10万余人,为宁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闽宁两省区还把共建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协作的重点,先后在银川市永宁县建设了闽宁镇扶贫产业园,在吴忠市盐池县、固原市西吉县和隆德县建设闽宁产业园,带动了当地支柱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园企业已经签订协议50多项,协议总额400多亿元,延伸了当地农产品的产业链,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这些产业项目在宁夏落地,也使当地贫困群众的科技意识、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发生了转变,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董玲说。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董事长林水英。这位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等荣誉的企业家来自福建莆田,自2009年以来在宁夏的投资已经超过3亿元,公司在宁夏的蔬菜种植基地超过1万亩。
    林水英告诉记者,刚开始在宁夏投资发展大棚农业的时候,不仅宁夏当地的群众不理解,自己的家人也十分不理解——1944年出生的她早该退休享清福,为何还要到贫困地区去折腾?不过,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林水英力排众议,坚定地在西吉县搞起了大棚农业种植,并在短短几年间使蔬菜种植初具规模。
    周边群众看到大棚种植出来的蔬菜销路不错,也跟着模仿。林水英说,华林农业不仅为当地群众发展大棚农业提供技术援助,还准备在当地筹建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发展订单农业,帮助当地老百姓销售蔬菜,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带动农民致富。
    激发内生动力是根本
    宁夏是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西海固地区,自古素有“贫瘠甲天下”之称,外国专家更是将其认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地区。对于这些“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要摆脱贫困顽疾,必须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提升这些地区的造血能力。
    福建挂职干部、盐池县副县长林文福说,基础设施薄弱是盐池县最明显的短板,为了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历届挂职干部都十分重视帮助当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福建省对口扶贫区县共扶持盐池县打井窖7650眼、投资新建闽宁示范村12个。“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变好了,这有助于激发他们内心主动脱贫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发其内生动力,自身的造血能力也会更强。”林文福说。
    盐池县花马池镇惠泽村党支部书记吴刚告诉记者,惠泽村是2000年从原苏步井乡搬迁至城西滩的移民村。在闽宁协作中,挂职盐池县的扶贫工作组对惠泽村实施闽宁示范村建设,重点支持了该村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到当地农民发展蔬菜种植的条件好、积极性高,扶贫工作组拿出专项资金,在惠泽村建起了农民蔬菜批发市场。有了批发市场,农民们卖菜更方便,种菜的积极性也高了。现在,全村有日光温室312座,种植苗木1050亩,养殖暖棚316座。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7100元。
    盐池县南苑新村社区村民苏生尼,过去住在盐池县麻黄山乡谢儿渠自然村,那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用水也困难,完全靠天吃饭。前几年,县里出台搬迁扶贫政策,苏生尼坚定地选择“离土离乡”,搬进了南苑新村。如今,住上了110多平方米大房子的苏生尼,平时跑出租车,妻子则在家里做小吃生意,家庭年收入10来万元,“比过去强太多了”。
    盐池县南苑新村社区管委会主任郝瑞军感慨地说,南苑新村的所在地原来是一个废弃的砖厂,在闽宁协作下,福建的对口区县帮忙投资建设。如今,来自麻黄山、萌城等偏远地区的农户迁入了新居。移民后,村民们不仅可以继续耕种原有的土地,农闲还能进城务工,兜里比过去有钱了,昔日的荒地成了安居乐业之所。
    记者了解到,为了提高当地群众的造血能力,20年来,福建省还向宁夏连续派遣支教老师和各类技术人员,为宁夏培训山区教师、帮助宁夏新扩建各类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持续资助贫困学生等,促进了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以就业技能培训作为切入点,帮助贫困群众提高综合素质,增强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外出务工的本领,为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奠定了基础。目前,劳务经济收入已经占到农民可支配收入的40%左右,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
    “闽宁协作20年,将输血式的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激励和鞭策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激发出蕴藏在当地群众之中的内生动力,这是闽宁模式的成功实践的根本要求。”董玲说。
    “闽宁模式”为宁夏的扶贫工作创造了不少的经验,结出了丰硕成果。目前宁夏还有58万贫困人口。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将借鉴闽宁协作的模式和经验,提前两年完成国家精准扶贫的目标。曾经被联合国专家评价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西海固,将告别贫困,走向全面小康。 (采访组成员:本报记者 丁 士 陈学慧 许 凌 拓兆兵 林火灿 周明阳 执笔:林火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