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费孝通先生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家。他一生有两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代表作:《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这位学界泰斗同时具有宽广的文化情怀和学术造诣,他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强烈关注和广泛认同。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正是这样一本汇集了费老一生研究文化,特别是文化自觉问题的经典论著。这本书,是对于文化的功能以及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出路的有力回答。 或许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切身经历:当你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你感到头脑充盈和心扉宁静;当你伫立在古朴的名人故居前,你心生景仰和自豪;当你目睹一件件精美的民间工艺时,你发出由衷的赞叹……但是当一栋栋古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灰飞烟灭的时候,你又深感无力;当你面对美国“三片”文化、“韩流”文化、日本动漫文化等外来强势文化“兵临城下”的时候,你感到耳目一新但又深表忧虑……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这部著作,便是对于文化的功能以及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出路的有力回答。 众所周知,费孝通先生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家。他一生有两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代表作:《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第一部著作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第二部著作中的“差序格局”理论也得到国际学人的广泛赞誉。这位学界泰斗同时具有宽广的文化情怀和学术造诣,他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强烈关注和广泛认同。 而《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正是这样一本汇集了费老一生研究文化,特别是文化自觉问题的经典论著。该著作按照时间的脉络,收录了费老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的原创文化论,包括讲话、论文和对话等,共计51篇。著作多次获得文化和统战领域的大奖,凝聚了费老毕生从事文化研究的结晶。 纵观费老的思想主旨,有一个从前期“志在富民”到晚年“文化自觉”的转进。那么,为何要把社会学、人类学与文化学联系起来研究?费老在著作的开篇《中国文化内部变异的研究举例》一文中就指出,社会问题起于文化失调。后来他在《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进一步阐释:人类学也好,社会学也好,从一开始,就要认识文化,认识社会。 要认识文化,就必须了解文化的功能,费老的文化研究根源于文化功能论。他对于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关于多元化的西部文化和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谈话》中提出,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再深入一步说,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个艺术化的世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再追求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可见,文化是人为的,文化又是为人的,文化是工具,是一种可以用来改善生活的工具,也即费老倡导的“志在富民”。 但费老在晚年的时候发现中国富起来了,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那么怎样引导这些人?往什么方向走?于是他从早期关注经济社会转向文化。1992年费老在《孔林片思》中提到:“我想到我对于人的研究花费了一生的岁月,现在才认识到对人的研究看来已从生态的层次进入了心态的层次了。”费老以一个世纪学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耄耋之年开始反复呼吁和倡导文化自觉。 对于文化自觉,费老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句话我想也就是我提出的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这些话概括出了文化自觉的内涵、内容、目的,实现文化自觉的途径步骤,不同文化之间应有的态度,以及文化自觉所追求的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等,其中不乏新观点、新思想。可见,费老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文化自觉论”。 毫无疑问,文化自觉的概念及思想,是费老通观人类文化变化态势以及我国现代化进程,在长期学术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他人生实践经验的升华。费老在书中多次强调:“我在提出‘文化自觉’时,并非从东西文化的比较中,看到了中国文化有什么危机,而是在对少数民族的实地研究中首先接触到了这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及90年代末,费老先后去内蒙古鄂伦春聚居区以及黑龙江的赫哲族考察,他们分别是以狩猎以及渔业为生的几千人的小民族,但是由于森林日渐衰败,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民族文化受到威胁。于是费老得出结论:跨入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后,“他们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 尽管费老提出文化自觉是由两个少数民族而引发,却与中国近百年来中西文化论争的大背景、世纪之交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格局密不可分。他发现“现在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全球性的战国时代,是一个更大规模的战国时代”。那么,“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现代中国人究竟能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还是必须向西方文化认同?”费老认为:“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自觉。考虑到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心态的人今后必须和平共处在这个地球上,我们不能不为已不能再关门自扫门前雪的人们,找出一条共同生活下去的出路。”所以,“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共同的时代要求”。 那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接棒之处?中国文化如何与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相处?费老指出,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发展史, 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文化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到:第一,加强自我更新、自主选择;第二,与其他文化多元共处、共存共荣。这是建设全球性文化的出发点, 也是21世纪中华文化实现自觉的两个基本任务。 “作为一个人,他的生物性决定了他必然会逝去”,但是“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这是费老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中的感言。费老不光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佳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样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费老的研究,都是深入实际、立足乡土,用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实说话,通过自身的实践得来;费老认为要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就要进行文化反思,发现问题,产生“问题意识”,而后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费老的语言文字非常朴实,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深入浅出。费老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学术与应用、高深与普及的关系,他的“从实求知”的科学态度和“志在富民”的学术追求,特别是从“行行重行行”中得出的学术思想和富民思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也为我们树立了为人的楷模。 中国从来不乏文化资源,中国也从来不缺智慧、故事和特色。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逐步加深,话语权的争夺日趋激烈,美国的文化产业已遍布世界各地,韩流已冲出亚洲,日本、欧洲等国文化产品也正努力向全球扩展。在这场激烈的文化与价值竞争中,中国理应成为有分量的参与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强调的: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觉。为此,我们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了解、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开放包容,注意吸取世界文明的精华,融合时代的特点,加以现代性的改造,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的国际宣传、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话语权。那么,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景可期,中国元素融入世界文明的进程可观。 (作者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