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车票保险捆绑销售;学生票只在暑假销售;全价票40元半价票变30元;几个景点打包销售……国家发改委近期在全国200余家景区检查门票时,发现一些景区存在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未按规定执行门票优惠政策、捆绑销售和不合理联票等乱象。 记者调查发现,景区违规定价痼疾难除,门票收入甚至成为地方财政“提款机”。而“门票依赖症”之所以久攻难破,在于长期以来国内景区门票的收入支出随意化,缺少约束与监管。 违规定价乱象丛生 票价“明涨”之外,“暗浮”现象层出不穷。国家发改委此次检查发现,一些景区存在“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服务并收费”的违法行为,捆绑销售门票、观光车票、保险等。部分景区还在半价优惠票上打起了小算盘,“隐性”抬高价格。同时,还有景区不合理打包实行“一票制”,让游客无法选择各景点单项票。 收支“任性”监管乏力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景区因经营渠道有限,“门票依赖症”突出,加上门票收入支出混乱,地方政府在门票收入中既是获益者,又当监督者,使门票价格调整缺乏足够监管,致使景区门票陷入“解禁必涨”的怪圈。 ——门票收入占比仍然过高。 尽管近年来国内旅游景点收入中,门票收入占比总体保持下降,然而比重仍高,大多数景区未来盈利增长预期均指向门票,多数5A级景区门票收入占比超过40%,其中最高的超过80%。 ——景区门票收入成地方政府“提款机”。 那么景区门票收入都去哪儿了?记者从峨眉山旅游公司公布数据中发现,景区游山门票收入在扣除相关税费等成本后的50%需支付给峨眉山管委会,仅2015年上半年,峨眉山旅游公司的1.8亿多元游山门票中,要支付给管委会的分成款就超过7000万元,此外还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风景区专项资金两项供给超过900万元。 ——产权不明,收支“任性”。 由于景区产权不明,门票收支、管理混乱。发改委此次检查便发现,以浙江杭州灵隐寺为例,游客参观灵隐寺需要购买两次门票,只因去灵隐寺需要先经过飞来峰景区,而飞来峰和灵隐寺分别属于市政园林部门和宗教团体,财政关系不同,无法合并售票。 明确产权“分类管理” 业内人士指出,类似迪士尼、海洋馆等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主题公园和景区,价格涨跌由市场决定不存在问题。但我国当前大部分景区都是圈占风景名胜、文化遗产等公共资源的旅游资源,因此门票价格构成应是运营成本加合理利润。这些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门票价格,调整过频、涨幅过高,无疑是“与民争利”,必须打击这种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改变靠自然景观“吃饭”的局面。 日前举行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实行景区门票分类改革。对此,专家们认为,遏制景区涨价乱象,若要达到治标的效果,必须尽快明确景区产权归属与性质划分,进而厘清利益分享机制与监管部门管理职责,最终实现门票的分类管理指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