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堆谐跟后藏地区的堆谐,区别最大的地方在哪里?”当我们问到坐在乐队正中间的其美多吉老师时,他抬手往面前的扬琴一摆:“喏!就是这个!” 后藏地区的传统堆谐只有扎年琴一种乐器,而拉萨堆谐则有四种乐器,除了扎年琴和扬琴之外,还有京胡、竹笛,以及专门用来打节奏的串铃。再加上演唱,吹、拉、弹、唱皆备。 演奏扬琴的其美多吉老师初看起来不过四十多岁,实际上则已经是59岁的退休老人。退休之前,他在拉萨四中附小任职音乐老师,课余时间会去民间艺术团伴奏。退休后,便把大把的空闲时间都花在了拉萨堆谐上面。 他说:“国家的退休政策这么好,我退休之后有退休工资拿,不用担心吃喝,空闲得很,这个事情,主要是为了给自己找点事来做!” 至于“洋琴”到底是从东边传入还是西边传入,没有人知道答案,有推测说是文成公主带来的。然而实际上,扬琴在明朝期间才从波斯传入我国。 堆谐从后藏一路走到拉萨,京胡、扬琴等乐器也随之加入,竹笛似乎也不是西藏本地所有的六孔竹笛,同样也是内地的七孔竹笛。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扬琴 充当乐队灵魂的主音 在拉萨堆谐中, 扬琴起着主音的作用,负责统筹协调其他的乐器以及演唱的节奏。其美多吉老师之所以能够胜任如此重要的位置,除了他退休之前就从事音乐工作之外,还与他退休9年来,全身心地投入拉萨堆谐分不开。 退休之后,他基本摸熟了拉萨堆谐里面所有的角色,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其他人面前都摆着乐谱,唯独其美多吉老师专心致志地敲着扬琴,眼睛看着内场跳堆谐的人们,时不时还要转头纠正下一起伴奏的人。 要知道,这几种不同的乐器,其乐谱也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拉萨堆谐跟后藏日喀则堆谐最大的不同之处,吹、拉、弹、唱各有自己的乐谱,彼此配合,最终才形成拉萨堆谐的配乐。你看,无论是乐器,还是演奏模式,似乎都有非常浓厚的影子。 做主音的扬琴,非常考验乐师的功力,其音色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才能带起整个乐队,如果没有,声音就会被别的乐器“吃掉”,起不到自己的作用。因此扬琴音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乐队的质量水平。 其美多吉老师的好心肠在拉萨的堆谐传承队里,是众所周知的。“以前我还免费带了很多学生,学习各种乐器,那个时候考公务员不像现在这样一定要通过专业考试,你有其他方面的特长也是可以的。我的好几个学生都是凭借着乐器方面的特长,考上了公务员。”当其美多吉老师说起这个时,有点儿兴奋,正如其他老师说起自己学生时脸上的表情一样。 接下来的演出马上又要开始了,其美多吉老师赶紧跑回去坐下来,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琴柄,弹奏的时候,全是手腕用力,上下翻飞,不用仔细看,就可以分辨出来与敲鼓的“敲”,有很大的不同,琴柄敲下去的时候,在琴弦上弹回原来的高度,不听,只看动作,也会明显察觉到富有音符的韵律。 77岁的边贝老人无疑是现场最抢眼的一位琴手 扎年琴 西藏传统乐器的老大 拉萨堆谐由于配上了扬琴、六弦、笛子、京胡、串铃等乐器伴奏,在歌词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拉萨堆谐非常注意规范,无论是伴奏还是舞步和歌词,一场堆谐,通常可以分为四大节奏,由“降谐(慢歌)→谐个(歌头)→觉谐(快板歌舞)→谐休(尾声)”四部分组成完整无缺的乐曲结构。 由于唱歌和吹拉弹的乐谱都不同,所以就算是其美多吉老师,也只是作为主音,引领整个堆谐的节奏和进程。 全场只有一位年龄最大的老人,边弹着扎年琴,一边大声地唱着堆谐的歌词,声音洪亮。他叫边贝,今年已经77岁高龄,他的声音抑扬顿挫,配合乐器演奏,韵律十足。一把被早期文献称为“琵琶”的扎年琴,跟他浑然一体,不用看扎年琴的乐谱,也不用看唱歌的词谱,这两样已经变成他的本能。 如果大家以为他熟能生巧,一辈子在跟拉萨堆谐打交道,那就大错特错了。边贝老人过目不忘本领的真正原因,其实跟他年轻时经商的经历有关。 边贝老人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扎年琴,这种一度以“六弦琴”知名于游客口中的乐器,其实是一个错误的叫法,扎年琴包括了六弦、八弦、十六弦等,只是一般以六弦最为普遍而已。从边贝小时候起,他就对扎年琴充满了热爱,在那个业余生活并不丰富的时代,扎年琴在西藏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神秘的格萨尔说唱需要它;高亢悠长的藏戏有时也需要它;就连街头乞丐的主要工具中,也是它。因为在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边贝老人退休后,将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这项爱好之上。 对他来说,进入拉萨堆谐传承队,只是他圆梦之旅的一个台阶。在后藏,扎年琴扮演了堆谐里面最最重要的角色,而在拉萨堆谐里面,虽然有所削弱,但是扎念琴的角色,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在整个乐队里面,有一台扬琴、一支竹笛、一串串铃铛,唯独扎年琴有四把。 演奏的时候,人们看着边贝老人热情激昂的演奏,完全忽略了他的年龄,而在他自己看来,这只是艺术的活力。 演奏串铃的老阿妈 串铃 响在心头的律动 一位老阿妈在乐队里面似乎有点格格不入,看她好似要睡着一样,半眯着眼,耷拉着头,串铃拿在手里,一扯,一松,如此循环往复。 可是如果你闭上眼睛,仔细分辨那细小的铃声,你就会发现,老婆婆手里的串铃声,跟正在跳堆谐的人们的脚步声,几步完全一致,甚至在细微的节奏上面更甚一筹。要知道,有着“东方踢踏舞”之称的拉萨堆谐,其脚踏声,正是一绝。 在藏语里面,串铃被称为厄尕,意为铃,是由骡马驴狗等家畜颈上所系饰物与响器发展而来。造型很简单,一条布带或皮带上缀挂二十余个金属小铃,就成了。看似简单,技术全在手上,如何让这几十个小铃铛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而不是杂乱的铃铛响,是一项非常考验技术的活儿。 同拉萨堆谐的演员一样,堆谐乐队虽然有9人左右的乐师,但是他们也几乎都由退休老人组成,全部都是自愿而来,没有任何报酬,一切只为了能让这项民间艺术顺利地传承下去。对这些老人们来说,退休之后还能像这样发挥余热,也让他们找到了自信。所以在拉萨堆谐传承队里面,可以看出他们的认真程度实在无可挑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