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世界民族 >

美国韩裔摄影师镜头下的“混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青年参考 贾晓静 参加讨论

    
    摄影师CYJO
    
    戴维德和冯松子一家
    
    唐纳德、妻子多丽丝和两个女儿
    
    斯蒂芬和妻子凯玛
    
    凯文和妻子凯瑟琳
    《混血》是美国韩裔摄影师CYJO创作的系列照片和文字,描绘了那些混合了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家庭。这些照片和照片背后的故事是摄影师对当代社会的审视,它们促使我们思考,未来,种族、文化将发生什么变化?
    地球似乎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美国韩裔摄影师CYJO以“混血”为主题,为混合了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家庭拍摄了一系列照片。
    每张照片都以客厅为背景,所有家庭成员一字排开。这些照片的风格相当统一,但照片中的人物肢体、表情和客厅的布置不同。CYJO在邮件中告诉《青年参考》,这样的安排很容易产生对比。
    《混血》已在北京、成都两地进行展览,反响不俗。未来,摄影师CYJO将带着她的作品,在上海、大连等地继续展出。
    在这些展览的策展人Nik Apostolides看来,CYJO拍摄的“这些家庭显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前所未有的多样性,种族和文化在21世纪的融合加剧。这一摄影系列呈现的个人和家庭的定义,模糊了传统的家庭和民族观”。
    谈到CYJO的摄影作品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妹妹、教育家Maya Soetoro-Ng博士认为:“‘混血’中的人物肖像与叙事紧密联系,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为了特别的目的重新定义了‘我们’。”
    CYJO的作品试图探索这样一个命题——人类将走向何方?越来越多的人自主选择爱人、居所、养育孩子的方式,通过这些选择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
    当下,种族歧视和文化差异仍在存在,但CYJO镜头中的家庭正为我们展示另一种存在。
    “如果汉堡和饺子同时放在我面前,我会吃半个汉堡,再吃两个饺子”
    戴维德和冯松子一家生活在北京,是个典型的“混血家庭”。
    或许因为有德国和爱尔兰两种血统,美国人戴维德对“混血家庭”的态度十分开放。在他看来,拥有多文化的家庭是好事,它能让你感觉到世界的大,也能让你更容易适应外界的变化。
    “如今,机会到处都是,不只在你家的后院里。要是有人告诉我,在非洲有个工作等着我,我不会惊讶。我和我的家庭知道该如何适应环境。”戴维德说。
    和丈夫相比,冯松子更为内敛。她是北京姑娘,在电影制片厂附近长大。
    回忆起儿时的时光,冯松子颇为感慨:“在很小的社区里,人们的关系很密切。大家彼此认识,每到晚上,孩子们会在《卧虎藏龙》的布景里玩捉迷藏。不过,随着中国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知,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已不复存在。”
    他们的孩子——狄伦和索菲亚——没有母亲那样的“乡愁”,他们觉得自己更像“世界人”。这一点足够让两个孩子兴奋。
    “人们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但做中国人也很酷。”狄伦说。唯一的困扰是,当他回到圣路易斯的家时,亲戚们会叫他亚洲小孩。“我知道他们没什么恶意,但我不喜欢被贴标签。”
    年纪更小的索菲亚似乎没有这样的烦恼,她似乎天生就知道该如何应对自己的“混血”身份:“如果汉堡和饺子同时放在我面前,我会吃半个汉堡,再吃两个饺子。”
    孩子们可能彻底忘记了自己“美国”的那一部分
    同为“混血家庭”的德菲一家也在北京定居。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碰撞与火花。
    身为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新教徒的后裔,美国人唐纳德·德菲认为,有个多文化的家庭十分“酷炫”。
    唐纳德称,他来自一个“不愿公开自己感受的家庭”。融入不同的环境对他来说颇具挑战,但将两种差异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的新鲜感令他着迷。
    他的妻子多丽丝·周是美籍华人。对她来说,一个“混血家庭”意味着诸多好处,也意味着4岁的大女儿玛格特和1岁的小女儿维奥拉的不断争执,以及她们身份的“错位”。
    “我还记得我们在看2008年奥运会时的情景,玛格特高呼‘香港加油’,维奥拉却在尖叫‘美国,美国’。”多丽丝说。
    或许是因为离开美国太久,孩子们可能彻底忘记了自己“美国”的那一部分,这让她有些头痛。事实上,即使是“钟情于西方文化”的维奥拉,对美国的记忆也很模糊。在她看来,美国是个“国旗是红、白、蓝三色”的国家,而家,就是能玩电脑的地方。
    “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儿时,斯蒂芬的故乡在法、德边境上,他拥有法国人的外表、德国人的思维。
    在这个德法混血儿眼中,家就是全球文化。
    “国境线从我家楼下穿过。在我家门口面向德国的私人车道上,停着德国产的奔驰轿车;在靠法国一侧的后院里,栽种着法国葡萄。这没什么大不了。在这个小镇上,法国人和德国人一起生活。”他说,“如今,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斯蒂芬1993年移民美国,现在和妻子凯玛居住在纽约市。
    俊出生在韩国,在美国长大。她的父母相信,她的基因里生来就有韩国文化的因子。但对美国人俊来说,以“韩国式的方式”生活,无疑会带来冲突。
    父母忙于工作,俊的成长中没有受到韩国文化的“洗礼”,因此并不像父母想象的那样,对韩国有与生俱来的认同。
    “父亲曾说,血浓于水。那时我没有回应父亲的这句话。后来,我懂得了文化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期成长过程中不断传达、吸收和发展的。”俊说。
    俊对“混血”的态度颇为宽容。“我们不断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在快速变革中,我们要学会接受。”
    如今,她的女儿以自己的“混血”身份为傲,因为这能让她做到别人无法做到的事。
    “澳大利亚的历史就是多元文化的产物”
    现在在北京生活的华人凯文在澳大利亚长大。上世纪70年代初,凯文的父母移民澳大利亚,在那里生下了他。
    “1969年马来西亚发生种族冲突后,政府从197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一些政策对华人不利,从经商到进入大学深造,无一例外。许多华人无法进入马来西亚的大学求学。”凯文说,“这就是包括我父母在内的许多人离开马来西亚的原因。他们很难在马来西亚谋生。”
    澳大利亚拥有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混血儿在那里并不鲜见。凯文的妻子凯瑟琳是爱尔兰后裔。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她的民族观颇为“开放”。
    “事实上,澳大利亚的历史就是多元文化的产物。1788年以来,这里经历了几波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潮。”凯瑟琳说,“澳大利亚历史上也出现过种族排斥的政策,幸运的是,它已被废除。如今,澳大利亚为拥有多元文化、和谐的社会感到庆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