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援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以改革创新实干的精神,深入基层调研,创新工作方法,增强产业“造血”功能,一批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农业基地打上了深深的“广东印记”,让当地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藏鸡示范基地引来“学习潮” 在察隅县竹瓦根镇空档村,次成尼玛和桑阿夫妻的藏鸡养殖示范基地在周边地区十分有名,县城里的宾馆饭店都会来他们这里订货。 桑阿告诉记者,以前虽然有养鸡技术,但由于条件所限,一年最多能养100多只鸡。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两个孩子每年的学费都是不小的负担。 在察隅援藏工作组和县农牧局的帮助下,一个占地10亩的藏鸡养殖示范基地在2015年9月建成,基地有学习室、鸡舍和孵化室,养殖规模也扩大到每年两三千只。桑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只鸡能卖到150元,去掉成本,一只鸡的利润约有100元;再加上鸡蛋和种鸡的收入,一年挣上二三十万元不成问题。 当地驻村干部央前十分清楚桑阿家的变化。她说,藏鸡养殖示范基地由察隅援藏工作组无偿援建,生产规模扩大后,买家纷纷主动上门。不少村民看到桑阿家的变化,都来基地学习养鸡技术,希望也能发家致富。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在有生猪饲养传统习惯的上察隅镇体育村,察隅工作组还投入150多万元援建猪圈等设施,建设生猪饲养基地。仅2015年,体育村就出栏生猪1100多头,产值达250余万元,村民的生活大大改善。 发掘种菜能手打造示范基地 顶花带刺的黄瓜、嫩绿清香的辣椒、皮粉沙软的西红柿刚刚采摘下来,盛满一箩筐。6月22日下午,在竹瓦根镇嘎巴村的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藏民夏美和丈夫胡小兵正在忙碌,他们家的菜,因为卖相好,销路一直不愁。 夏美是上察隅镇人,原本在基地对面的山上种菜,后来因为发生地质灾害,房子和农地被冲毁,夫妻两人索性搬下山,在嘎巴村承包了10亩地种植蔬菜。 察隅援藏工作组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夏美和丈夫是种植能手,就给他们免费盖了两个蔬菜大棚。夏美说,有了大棚,冬天也可以种菜,收入也增加了。 广东援藏干部、竹瓦根镇镇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贾湘武介绍说,地处高原的察隅,每到冬季,由于缺少产业支撑加上高昂的运输成本,蔬菜供应量少价高。察隅工作组在援建50个蔬菜大棚的基础上,联合察隅县农牧局,发掘种植养殖能手,通过援建示范基地,培训更多的农牧民走上种植养殖专业户的道路,促进共同致富。 此外,为了解决生鲜食品的贮藏保鲜需求,察隅工作组规划建设了物资储备中心(冷库)项目。项目总投资7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为489.44平方米,建设了蔬菜保鲜库、速冻库、肉类冻库等设施,项目于2015年10月竣工。有了冷库,察隅县的老百姓就能全年吃上新鲜肉食和蔬菜瓜果了。 援建藏家驿站品味塞上江南 “桃花翁瓮里桃花仙,桃花美酒结因缘”。古玉乡罗马村位于S201省道旁边,四周青山环绕,村子内外遍布野生古桃树,每到春季桃花盛开,各色桃花与青山白雪争艳,宛若世外桃源。 为了发展罗马村的特色藏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察隅工作组规划了罗马桃花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村容村貌整改、道路硬化、公共卫生设施等建设,援建了环村旅游步行道、松茸加工厂和集旅游接待、食宿等功能的“藏家驿站”,提升了罗马村的旅游接待能力,为村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打造高原特色生态农业 6月的察隅农场,枇杷已经成熟采摘上市,柑橘苹果长势喜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察隅农场始建于1965年3月,是西藏仅有的4个国有农垦企业之一。农场地处藏东南察隅县境内,海拔在1600-2000米,属亚热带河谷气候,冬冷夏热,常年湿润多雨,适合种植各类经济作物。 然而,由于地处边陲,交通险远,察隅农场经济一度十分落后,属于广东省援助的县场条件最艰苦、最落后的地方。 察隅农场党委书记陈晓明是广东省第六批、第七批援藏干部。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他任林芝地委副秘书长;2013年7月,留任察隅农场党委书记,负责农场党委和援藏全面工作。 陈晓明告诉记者,尽管已经在林芝援藏3年,但他与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农场副场长欧继喜来到农场后,没想到农场的条件这么艰苦。经过深入调研、实地察看、座谈交流,援藏工作队了解到,农场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一是发展经济难。农场经济十分落后,属于纯农经济,加上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很高,农产品效益很低。二是培育和吸引人才难。农场的干部职工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系统农业专业知识和营销知识。近10年来没有大学生愿意到农场工作,农场人员年龄偏大,活力不足等。 援藏工作队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与农场党委班子共商对策,确定了把察隅农场建设成“高原生态农业基地”的3年援藏工作思路。 “察隅农场高原生态农业基地”总投资1450万元,占地面积5037平方米,建筑面积3118平方米,既是民生项目,又是“造血”项目,既建设智能温室,又有烘干和包装厂房等。该项目于2015年9月竣工验收并顺利招商,每年为农场增加集体收入24万元,使农场当年集体收入增长约30%。另一个“造血”项目“察隅农场农产品展销市场”也于今年元月竣工并于3月份顺利招商,每年为农场创收24.6万元。 此外,援藏工作队与农场干部群众抓住各种发展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小水电、土地房屋租赁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农场的产值、效益和干部职工收入有了新的增长。截至2015年底,农场总产值从2012年底的751万元增加到2015年底的1520万元(不含援藏资金),3年增长102%,实现了产值翻一番;农场集体经营性收入从60万元增加到115万元,3年增长91.6%;干部职工人均年收入从27000元增加到40000元,3年增长48%。 有志而来,有为而归。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雪域高原上主动作为,为西藏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裕倾情奉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