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中国疆域的变迁(1)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求是》 葛剑雄 参加讨论

    葛剑雄,1945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吴兴县),祖籍浙江绍兴。1983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历史地理所所长,1999年至今兼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在美国、法国等多所高校任客座教授或做访问学者。先后出席在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比利时、韩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越南、新西兰等地召开的国际会议。
    主要学术兼职:世界自然遗产组织下属环境委员会生态伦理专家委员会成员、国际历史人口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等。
    所著《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被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讨论会”评为论文奖;《中国移民史》(主编,第一、二卷作者)于1998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9年被中宣部评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要讲中国疆域的变迁,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到底什么是“中国”?今天“中国”的概念非常明确,但是历史上,这个词的含义是逐步变化的。我们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证据,是在陕西出土的一个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铭文,其中已经出现了“中国”两字。铭文的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这一带以后,在祭天的时候说,我现在开始拥有中国了。其他的文献在提到周武王的时候也载有这件事,所以证明“中国”这个词的出现到现在至少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一些著作如《书经》、《诗经》中也有“中国”这个词。
    这个“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是否一样呢?实际上相差很大。“国”开始的意思就是一个城、一个邦或者一个邑。住在里面的叫“国人”,住在外面的就是“郊人”。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很多的国,一般就称为万国,比如说“万国来朝”,比如大禹大会诸侯,应召而来的有“万国”。当然并不一定真的有一万个,可能几千个,总之是相当多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名字可考的国还有好几千个。又比如讲到周武王伐纣,“诸侯八百”都来响应,也说明当时国很多。但经过长期兼并和淘汰,到战国后期,就号称“七雄”,实际上还剩下几个小的诸侯国,但加在一起不会超过20个。所以一开始国的概念很小。
    “中”原来的意思是一面旗帜。最早的“中”字的右边还有几横,表示旗上飘扬的流苏须。但这个旗帜不是随便放的,商代人一般放在兵营或者什么地方的中间,这个旗帜一插,大家就聚集在它的周围。所以这个字就演变为中间、中心、中央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中国”,就是在万国中处于中间的国、中央的国、最重要的国。由此延伸出来,在地域上就是中原,就是一大片平原或者一大片地域中间的地方。这是“中国”的本义。既然如此,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覆盖我们今天整个国家,甚至到清朝的时候,有的时候“中国”这个词也没有包括我们这个国家的全部。
    第一,从政治上讲,“中国”往往就等同于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比如说,唐宋的时候它所管辖的范围一般就可以称为中国。但是如果唐宋中央政府没有管到的地方呢?比如说大理国。因为金庸小说的流传,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大理国的前身是唐朝的南诏,就是今天的云南和相邻的缅甸一带,从唐朝中期开始,中原王朝就管不到它了。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蒙古人才把它征服。所以讲唐朝后期、五代和宋朝的历史,往往不包括今天云南。在当时人眼中,它当然还不是中国。这个概念与我们今天讲的中国就不同了。
    第二,从民族上讲,它的含义又往往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它对应的所谓蛮、夷、戎、狄这些少数民族一般不被认为是中国。比如云南、贵州这些地方不是中国,这个话今天看来当然不对,但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这些地方不
    是华夏诸族或汉人住的地方,当然不能称为中国。又比如蒙古高原,无论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反正都是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聚居着,史书中大多不将它当成中国。这也是它历史上的概念。
    第三,从文化上讲,往往只是华夏族或汉族的文化才被当作中国文化。甚至到现在为止,讲中国文化,往往还有这样的缺陷。比如我们经常讨论中国文化,但很少想到中国文化应该包括今天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我们一讲中国文化,脑子只想到汉族,只想到华夏文化,只想到受汉族影响比较深的少数民族。这个概念其实是历史造成的缺陷,还是有影响的,我们应该注意。
    第四,从地理上讲,它往往只等同于中原地区,但这个概念是逐步地扩大,因为当周边地区一旦跟中原联系起来,它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要强调是中国的一部分,无论是当地的统治者或者人民都以成为中国的一分子感到自豪。比如春秋的时候,楚国国王就自称蛮夷,老是跟中原打。但是到了战国时候,楚国就认为自己现在这么强大,已经接受周王的封号,而且已与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怎么不是中国呢?所以楚国人不再说是蛮夷而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了。四川盆地原来是巴、蜀的地方,后来秦国把它征服,有很多人迁移到那里去。到汉朝,巴蜀地区就被看成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在不同的阶段,史书里讲的中国有不同的含义。要正确理解,不要曲解。
    比如在“文化大革命”中间,当时“批林批孔”要宣传法家思想。清朝有位学者魏源,字默深,生活的时代跟林则徐差不多。江青他们说他是法家,要出版他的书,其中一本《圣武记》讲到台湾,就说“台湾自古不通中国”,这可麻烦了。你说他法家思想好,他又说台湾跟中国都没有联系,跟我们的观念是不符合的。所以有人提议把这句话删掉。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魏源所谓“中国”不是我们今天的中国,而是指中原王朝、华夏文化,当然台湾不是自古以来就是其中一部分。台湾本土和生活在台湾的居民是随着我们疆域的扩展、文化的传播、民族间的交流才进入中国的。这是正确的理解,我们一点也不要怕。
    正因为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都希望做“中国”,一旦掌握了中原的权力,少数民族一旦入主中原,都要自称“中国”。“中国”往往就代表正统,不是“中国”就是僭伪,就是窃据这个名号,就是伪政权。所以统治者都要自称中国或代表中国。
    最典型的就是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北方政权主要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比如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受到这些少数民族影响比较大的汉族建立起来的。一直到唐朝,唐朝的皇帝李氏家族还有胡人血统。至少是汉族跟胡人的混血。逃到南方的政权东晋、宋、齐、梁、陈就骂北方,你们是索虏,就是把头发扎起来的强盗、奴隶。你们根本不是正统的中国,我们是从中原南迁的,是从洛阳迁到建康(今南京)来的,我们是正统的中国。可是北方政权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你们说我们不是中国,你们才是岛夷,是逃到海岛上的野蛮人。我们现在统治什么地方啊?我们的首都就是长安、洛阳。我们不是中国,谁是中国?从这个争论就看到“中国”这个概念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中国”往往意味着正统。但是另一方面,离开了中原地区的人,强调他的法统,虽然我现在被你们赶出来了,但是我是带着文化、带着制度走的,我还是“中国”。双方的“中国之争”无法调和,但在统一后,双方都纳入了同一版图。隋朝、唐朝统一后要修历史,以谁为正统?以南方为正统,自己继承的是北方的法统,不是就变成伪政权了吗?如果以北方为正统,如今南方也是国家的一部分,而且的确是从北方迁去的。到了唐朝时候就想出一个巧妙的主意,就宣布同时修南史和北史。所以今天我们讲南北朝就是这么来的。中国分为两部分,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唐朝继承了这些政权,
    合起来实行了大统一,所以才有南北朝的名字。今天讲的南北朝,当时没有的,当时是敌对的,哪里有什么南朝北朝呢?但是到了唐朝,历史地看问题,三方都接受,所以形成合称。这是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
    这种概念其实不但在中国,周边国家也是如此。比如越南,在脱离中国以后,一方面老是要跟中国冲突,很强调它的独立性。但是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它是“中国”。它的法统、制度都是来自中国。越南甚至就认为它是“南天中华”或者是“南服尧舜”,是真正中华,它瞧不起周围的柬埔寨、泰国,认为这些都是蛮夷。它有的时候还自称“小中华”。又比如朝鲜,有的时候内部有内乱分裂,谁可以掌握政权呢?要赶快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这些概念是根深蒂固的。现在到韩国乡下去看他们的古墓碑,可以发现上面往往写着“大明朝鲜国某某人之墓”,或者“有清朝鲜国”等等。可见,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属于中国的一部分,要得到中国的法统,得到中国的承认,这是最重要的。
    历史上的“中国之争”反映了中国概念的重要性。
    另一个就是中原与周边之争。从地理上讲,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是中国的中原地区,但是后来随着中原王朝的疆域扩展,长江流域的人觉得自己也应该属于中原。周边地区的人虽然不得不承认自己不在中原,但相对于更边远的地方,自己也算得上中原人。正因为这样,就促使中国的中原范围逐步扩大,边疆不断得到开发。比如说四川,在秦汉时算是边缘,但等到云南、贵州开发起来,四川又比它们靠近中原,可以自认为是中原了。所以这个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国之争,就中国的历史来说,总的来讲起着一种积极的作用。
    还有中国与外国之争。什么是外国?严格地讲,到清朝国门打开以后才正式确立了“外国”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外国往往不是指我们今天的概念。比如说,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各个政权本身是中国,其他政权就是外国。但是同时,往往把中国传统范围里面的看成中国,把传统范围外面看成外国。所以有时候在历史书上看到,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或地区也被称为外国,比如西藏、新疆、蒙古,与俄国、英国一样被称为外国,不同的书上讲法也不同。但是这些政权有的又自称中国。历史上的中国与外国之争,也反映了历史上中国的概念与今天的差异。
    大概从明朝中期开始,来华的传教士喜欢用China称中国。《中俄尼布楚条约》第一次用“中国”代替清朝,但这个条约只有满文本、俄文本和拉丁文本,没有汉文本,很可能是担任翻译的传教士自作主张。即使到晚清,清朝一般都称大清、大清国,偶尔以中国代替。但清朝统治者比较喜欢用的不是China,而是CentralEmpire,中央帝国,这符合中国传统的心理。也正因为这样,一直到清朝末年的时候,在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心目中,中国的概念跟我们今天还是有所不同。有的时候包括今天整个中国,包括西藏、新疆、内外蒙古、东北,但是有的时候只是指内地的22个省,而把西藏称为西藏,新疆称为新疆(或东突厥斯坦),把内外蒙古称为鞑靼,把东北称为满洲。对于那些政治家或者外国帝国主义来讲,这样做是别有用心的。但中国人自己这么称,实际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不一定是要搞什么分裂。一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从那时候开始,中国主要的就是一个政治概念,中国就代表着我们这个国家,代表我们国家所拥有的全部领土及其主权。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国”的演变过程。历史上的“中国”的概念跟今天的不同。一般认为从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以前,就是乾隆中期到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的领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这是中国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拥有的领土,而以后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才使我们国家领土的形状从一片秋海
    棠的叶子变成了一只雄鸡。历史上所有在这个范围里面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里面建立的政权不管是不是属于中央政权管,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概念是经过谭其骧教授和很多专家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长期研究,到80年代所形成的。经过党中央批准,由外交部审查通过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对历史上边疆的处理就是按照这个原则。为什么要按照这个原则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经有历史学家,比如范文澜同志,主张根据今天的中国领土状况来确定历史时期中国的边界,这是不妥当的。比如说,越南的中部和北部、朝鲜的北部、外蒙古这些地方,历史上都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混淆了这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会产生影响。所以应该从历史事实出发,而不应该以今天的领土归属来划分。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反过来也不能够把传统的中国概念当成中国,比如说华侨领袖陈嘉庚,他是很爱国的,但他说东南亚历史上都是中国的,这话就不对。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中国从来没有把东南亚作为自己的领土。这两方面都应该注意。
    疆域和领土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老是讲疆域?有的领导说现在我们叫领土,你叫领土不是更明白吗?其实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讲历史上的事还是称疆域比较妥当。
    两者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我们今天讲领土,是以明确的主权为根据的,但疆域所指的境界就不一定有非常完全的主权的归属。因为中国古代不了解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还有其他的文明,也不承认其他文明比自己的更好。认为世界的中心就是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中国统治者的概念就是没有世界,只有天下,天底下这个地方周围就是四海,四海以外,要么没有人,要么都是蛮夷。四海之内,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也显得太大,要分华夏、夷狄或蛮夷,中国合理的疆域只要诸夏地区就够了,蛮夷的地方不妨让它存于华夏之外,慢慢教化它。当时统治者的概念就是,不是我不想拥有你这个地方,而是不值得我来统治。所以统治者只要知道他管辖的地方的大致范围就行了,不会很具体地去管理,不会像今天这样强调自己的主权。《二十四史》上讲到某个朝代的疆域,都是一个大致范围,所谓“四至八到”。另一方面,鸦片战争前中国也没有受到过外来敌人的挑战,直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航海来到中国,才使中国受到些局部的威胁,中国本部从来没有受到过外敌的挑战。游牧民族,譬如契丹人、女真人、满族人进来以后慢慢就变成中国的一部分。军事上的征服者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非但没有把自己的观念带进来,反而改变了,甚至自称炎黄子孙。在与西方接触之前,中国没有一个完整的领土概念。所以还是称为疆域,与今天的领土有所区别为宜。
    第二,领土包括往空中和地下的延伸,即领空、底土、领海及其底床。就是说,中国的界线划到之处,外国从天空至地下都不能超过这条线,往这里的地下打个洞也是侵犯。称疆域的时代还只有冷兵器,没有飞行器,这些因素就没有意义。所以从来没有哪个统治者讲到疆域,会强调领空、领海。西方也是这样。比如最早的时候,很多国家规定的领海只有3海里,因为当时的炮最远只能打那么远,定得再远也没有保障。以后才延伸到12海里。现在有些国家定得更宽。这些都是随着本身的需求和可能而变化的。
    第三,领土一般有明确的界限,而疆域的界限往往很不明确。画历史地图就碰到这类问题,有些边界只能画虚线,因为它从来没有划定过。中央政权跟边疆很多地方从来没有划定过线。比如说,游牧民族跟农耕民族之间,除了筑有长城的地方有一条界线,很多地方从来没有划定过,有些是无人区。即使有长城的地方,长城内的政权也经常派军队甚至老百姓到长城外面去垦植,游牧民族有时候也越过长城到里边来活动。又比如现在讲元朝的
    北界一直到北冰洋,其实讲不清楚,为什么讲不清楚呢?主要根据就是从贝加尔湖再往北找不到其他民族或人群了,但实际上当时的蒙古人或其他人不可能到北冰洋边上去活动,这条线也是虚的。疆域的范围往往并不明确,今天一定要人为地划一条线,就只能大致确定一下。领土的拥有者都有明确的领土意识,疆域的拥有者却未必有主权意识,往往根据各自的标准来做出判断。比如以前的中原王朝与周围“蛮夷”的界限并不是双方划定,而是根据自己的概念来判断。比如明朝人的著作里经常称西藏为“西番”,不把它当成自己的疆域。明朝人一般认为到打箭炉外面就是化外之地,就不去管了。但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强调明朝也拥有对西藏的主权呢?因为元朝的时候,中央政府先后设立总制院和宣政院这两个管理全国佛教的机构,由它有效地管辖西藏。明朝初年也继续封西藏的这些地方为法王,并派使者去过,以后才不闻不问。清朝不仅恢复了对西藏的管辖权,并且加强了。在一般的老百姓和一些学者的观念中,往往不把西藏当成自己的领土,就像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一样。但从疆域和主权延续的角度讲,明朝时并没有其他外国对西藏行使主权,元朝对西藏的主权当然就延续到明朝和清朝。要历史地来看这个问题。
    疆域也是一个政治概念,不能用文化的标准来判断它的范围。有些学者有良好的愿望,研究出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当时大陆与台湾是连在一起的。那么,要是不连在一起,是不是台湾就不属于中国了呢?这种话有时候会帮倒忙。还有人强调我们拥有同样的文化,同样的文化是一方面,疆域归属不完全取决于文化,文化不一样的地方也可以是我们的领土。比如说新疆、西藏,你一定要说那里的文化跟汉族一样吗?疆域是一个政治概念,不是一个文化概念。中国历史上的确有些地方不是今天的中国领土,甚至当时也已不是中国的疆域,但它们在文化上更加接近中国,比如说朝鲜、越南、日本。应该承认越南、朝鲜,甚至包括日本,它们与中国文化上的同一性远远超过很多少数民族,超过西藏、新疆,但是讲疆域的时候不能含糊。这不是一个文化概念,尽管是两种文化,它还是一个王朝的疆域,还是我们今天的领土。所以要区别开来。
    有的学者片面地强调文化上的同一性、民族上的同一性,如说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这是有问题的。表面上看来对我们有利,其实不见得好。今天中国有塔吉克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这些民族,你能证明他们也是炎黄子孙吗?不是,但是他们居住的地方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