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引导下,原隆村村民通过种植葡萄增收。 王甜 图 穆民新村村民在文化广场上观看演出。 王甜 图 家访式旅游 回民村有了新变化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穆民新村,是一个纯回民村,全村68户人家住着独门独院的回族传统民居,房子外墙镶嵌着精致的回族传统砖雕,村里还建有两座清真寺。这里是国家民委命名的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的一个。 7月2日,记者来到穆民新村时,村文化广场上正在上演一场演出,村民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观赏着。当台上演员伴着一曲《花儿漫漫》起舞时,60岁的王新兰伸直了脖子朝前望去,鼓掌叫好。 1969年,王新兰嫁到这里时,村子并不是这样的。“那时候都是土坯房,下场雨到处都是泥,雨大了村里的路都走不成。”王新兰说,“以前的生活很艰难,天不亮就要下地干活儿,就连挑来吃的水都是黄浊的,更别提能在家门口看场演出了。” 随着自治区开展的以“深入基层、面向群众、贴近实际”为抓手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不断深入,穆民新村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经济政法处处长杨浩介绍,自治区在各乡村开展了“民族团结好、生活富裕好、乡风文明好、村容村貌好”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多项惠民工程相继实施,改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环境。 2009年,国家民委实施了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穆民新村从中受益,以此为契机,穆民新村大力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推进村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前些年乡里给我们翻修了房子,把院子扩大了,墙上都贴了瓷砖。”王新兰说,之后她家屋顶架起了太阳能,院子里接上了自来水管道。“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 据东塔寺乡乡长刘娜介绍,每年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月期间,乡里都会结合干部下基层活动,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密切干群关系,增进民族团结。 其实村文化广场上的演出,就是乡政府组织的,就连演员都是乡干部。刘娜说,像这样的“下基层”她们每月都有几趟。 如今,穆民新村村民不仅有演出看,还有“地道”的手艺学。村里有几位民间乐器、手工艺剪纸、回族刺绣的“非遗”传承人,到了学生放假时,村民们就会自发组织一些培训班。形式很简单,孩子们围坐在老师周围,以此来培养孩子们对回族文化的兴趣。 “穆民新村很团结,宗教也很和顺。在特色回族文化传承方面做得很好。”刘娜说。 在浓郁的民族团结氛围中,穆民新村也探索出了新的创收方式——“穆斯林家访式旅游”。 走过穆民新村的文化广场,再穿过覆盖着葡萄架的水泥路和几排整洁的砖瓦房,就到了郭占武的家,他家宽敞的院子里有个太阳灶和十几盆鲜花,院子中间还辟出一片菜地,周围种着蔬菜和枣树,后院不时传来低沉的牛叫声。头戴一顶花色回族帽的郭占武,正在忙着招呼从吴忠市过来的游客。 郭占武家是村里最早的“穆斯林家访式旅游”接待户。 2011年,乡政府、区旅游局提出“打造特色村庄”,号召村民开办农家乐,发展旅游业致富。一开始村民有些抵触,不愿意加入,郭占武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今,经过3年的发展,穆民新村打造出了家访式穆斯林旅游景点,周边配套建设了310亩的采摘园和70亩生态风情园,供游客体验,客人们进入村里的穆斯林家庭,品尝各种清真美食,体验回族群众的生活起居和宗教习俗。 为了引导穆民新村的旅游正规化,东塔寺乡还成立了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管理穆民家访式旅游项目。领导小组与旅行社接洽合作,确保接待户有生意可做。 “每周基本上都有游客来,特别是香港、台湾同胞,还有阿拉伯国家的游客也很喜欢我们这个地方。”郭占武说,仅去年,他就因此净收入两万元。 “最近到了暑假,来的学生也很多。”郭占武利用这个机会,向孩子们讲解回族文化习俗。“四五天下来,孩子们对回族风俗习惯有了认识。”郭占武说。 搬进“特色村寨” 农民致富不再难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地区,因为自然环境艰苦而闻名。1996年,国家决定援助宁夏南部山区发展,福建省作为对口省份,帮扶西海固地区加快发展。1997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决定,福建省连续3年每年财政拿出1500万元,用于双方议定的扶贫协作项目,共同建设“闽宁村”。 如今,在银川市永宁县,闽宁村已成了闽宁镇。原本人口只有数千人、人均年纯收入只有500元的小村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人口已达4.4万人,今年上半年,全镇人均现金收入达到6000元。而闽宁镇的原隆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就有近万元。 今年,原隆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原隆村是永宁县“十二五”规划建设的最大生态移民村,从2012年5月第一批移民入住到现在,已有1441户,6609人入住,其中回族占40%。永宁县政府为来自山区的回族移民建造了独具回族特色的民居,每家院落有54平米。 今年58岁的海国宝,是2012年第一批搬进原隆村的。他以前生活的固原市开城镇,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用他的话说就是“冬天冻灾、夏天旱灾、秋天涝灾,勤劳致富却得不到回报,靠天吃饭连温饱都没保障”。 “现在街上都是水泥路,家家户户都有不间断的电和水,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搬迁之后,海国宝终于感受到勤劳能致富了。 在政策引导和专家指导、培训下,原隆村村民们开始搭温棚、盖牛羊圈、种葡萄…… 海国宝掰手指算了算,“一家有个两亩葡萄地能收3万多元,一头肉牛1年下来能卖2万多元,加上时不时打个临工,1天挣100元钱。一个人1年下来最少也有6万元了。”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闽宁镇迈向城镇化的脚步也在加快。去年6月,为了持续改善民生、深化和创新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工作,自治区政府决定在闽宁镇建设产业城,引进企业投资,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轻工纺织业。目前,已有13家企业与永宁县政府签订了合同或协议,其中有5家福建企业签订了总投资52.5亿元的合同,主要涉及葡萄酒配套、新材料等领域。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逐渐加大,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都在逐步实现。”闽宁镇副镇长、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振成说。据他介绍,闽宁镇各个村都有互助金,村民自己出2000元,便可以无息贷款8000元。 目前,闽宁镇的6个行政村都启动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2012年年底,互助金总规模就有560.05万元,试点村农户入社总户数1317户,其中贫困户数816户,占入社总户数的62%,累计发放贷款909.65万元。今年,永宁县扶贫办安排互助资金375万元,计划新增社员781户,缴纳互助资金93.72万元,互助资金总规模将达到1028.77万元。 25岁的马骏就是互助金的受益者,他2012年贷款8000元,投资做了个小生意,现在已经开起了馒头店。“要不是这8000块钱,我现在也不可能买得起这门面房。”马骏还打算以后能开家更大的店。 “现在生活环境变好了不说,自己还能在家门口创业,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我对未来信心十足。”马骏憧憬着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