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世界民族 >

布莱尔撰文:“鸵鸟政策”对反恐徒劳无益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参考消息网 托尼·布莱尔(英国 参加讨论

    2015年伊斯兰主义恐怖袭击的名单又长又令人心情阴郁。
    这些接连不断的恐怖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伊斯兰国”组织的暴行,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制定一项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综合战略———通过施压、外交和发展等多种手段缔造一个更加稳定的世界。
    该战略的最主要内容是剿灭“伊斯兰国”组织,不仅是在叙利亚和伊拉克,还要在利比亚以及该组织活动的其他地方将其铲除。关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讨论不应仅围绕着西方是否应派遣地面部队。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才能战胜这个在五个国家占有领土、宣告成立一个新国家并且由狂热偏激意识形态主导的组织。因为无法通过谈判令“伊斯兰国”组织灭亡,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庞大的联盟与其作战———而且要有正确的战略。
    深挖摧毁意识形态根源
    然而,要想在叙利亚得到一个尚且不错的结局,战胜“伊斯兰国”只能是第一步———尽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叙利亚相关各方需要达成一份协议,既能够让该国民众看到未来,又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但巴沙尔·阿萨德不能掌握权力。得到这样的结果必须在谈判过程中付出极大的努力,因此帮助我们在叙利亚境内的盟友至关重要。
    此外,“伊斯兰国”组织只是极端主义的一种最邪恶的表现,几十年来世界已经饱受这种极端主义之苦。我们必须建立一支国际武装力量,当此类极端分子试图逼近我们时,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予以打击。
    特别是对欧洲来说,这意味着深刻的反思。“伊斯兰国”组织对安全构成的威胁不是在我们的家门口,而是在我们的屋内,在中短期内将该组织从世界上消灭对于我们而言有着巨大的利益。长期来看,我们必须认识到,问题在于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本身。追随“伊斯兰国”组织和其他此类组织的圣战分子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多———但部分接受圣战分子的世界观的人却很多。
    绝大多数信徒信奉并理解的伊斯兰教是一种追求和平、值得尊敬的信仰。它为人类的生存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不能再继续否认我们所面临问题的本质。在很多穆斯林国家,大批人认为,2001年9月11日袭击的幕后黑手是美国中情局或犹太人。与此同时,穆斯林神职人员和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千百万社交媒体粉丝呼吁杀死异教徒和叛教者,并对犹太人发起圣战。
    我领导的基金会的宗教与世界政治中心每天都在关注这种极端主义,我们的研究成果读起来十分吸引人,但也具有警示作用。很显然,要想摧毁这种意识形态的根源必须要深挖才行。
    教育根除宗教文化偏见
    出于这一目的,我建议推行一种需要各国协调配合的“全球教育责任”:每个国家都有责任促进文化和宗教宽容,并在自己的教育培训体系中根除文化与宗教偏见。
    我们也必须出资援助那些反对极端教义的人。很多勇敢、严肃的宗教人士(诸如开罗爱资哈尔清真寺的宗教人士或毛里塔尼亚的谢赫阿卜杜拉·本·班耶)表明,真正的伊斯兰学说可以与现代社会和解。
    有的穆斯林领导人愿意在与曲解歪曲自身信仰的斗争中走在前面———与他们结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时我们把中东视为收拾不了的烂摊子。然而,去年11月13日巴黎发生的惨剧已经告诉我们,鸵鸟政策是徒劳无益的。
    反之,我们应当看到,中东和伊斯兰教正处于变革当中:中东正在朝着稳定且宗教宽容的社会发展,而伊斯兰教则朝着它理应发挥的作用———一种进步、人道的信仰———发展。这样看来,这一切就不是避之唯恐不及的烂摊子了,而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斗争,关系到我们自身的根本利益。
    相应地,我们必须帮助那些致力于让中东和伊斯兰教在未来走向宽容的人。海湾国家、埃及和约旦是我们的盟友:如果它们面临现代化的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它们身边并伸出援手。
    最后,我们也应当在新的一年认识到解决巴以冲突的重要性。这点不仅就其本身而言很重要,而且也会有助于良好的国际和宗教关系———并且它有力地证实了国际秩序赖以为基础的和平共处原则。
    反思纠正外交政策失误
    我们必须打造一种反思9·11事件给当前所带来教训的外交政策。这样的政策必须承认积极接触的必要性———不能因我们的经历而畏首畏尾,我们需总结经验。
    打击极端主义的战争需要使用武力,但同样需要教育,这样我们的国民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客人才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的价值观是重要的,以及为什么我们要捍卫它。此外还需要合作———至少不能以以往那种肮脏的现实主义外交交易的形式。
    这是一场我们将获胜的战争。打算毁灭我们文明的伊斯兰狂热分子在令他们自己的宗教堕落。他们不会成功。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和平共处。在他们的决心和支持下,和平精神将超越一切意识形态、政治或宗教而永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