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长白添锦绣“东陲”有雄文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吉林日报 秦正 本报记者 孟 参加讨论

    巍巍长白山,被誉为与五岳齐名的东北第一山,令人们心驰神往、赞叹不已。
    名山大川往往是文兴之地。在这块土地上,沉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历史与时代交相辉映,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恢弘雄伟的长白山文化。长白山文化是吉林优秀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承载着吉林人民千百年来共同的情感和理念,凝聚着人们对吉林地理人文历史的认知和感受。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长白山文化建设。早在2002年,吉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就提出:“重视长白山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宣传工作,促进长白山文化的发展和繁荣”。2010年,省委、省政府两办联合下发了《长白山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标志着长白山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到新的台阶。2011年,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指出:“实施《长白山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整合长白山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代表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2012年,吉林省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吉林地域历史文化建设,打造长白山文化品牌”。今年1月,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省委常委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实施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讲好吉林故事,传播好吉林声音。
    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使长白山文化建设有了连贯的政策依据和持续的投入保障。全省宣传文化战线共同推动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长白山主题文艺创作繁荣,长白山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进展显著,长白山文化研究成果丰富,长白山文化传播与宣传影响日渐提升。
    长白山文化保护、整理和传承取得新成效
    吉林大地上分布着丰富的文物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亚地区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是具有多重价值和多元作用的绿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财富。
    目前,长白山地区发现的物质文化遗存已超过1万处。其中,我省境内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017处。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乡土建筑及工业遗产等多种类型,整体呈现出类型丰富、区域特色鲜明和遗产构成不均衡的特点。
    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长白山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整理和传承。目前,我省高句丽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和“长白山满族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省内现有博物馆115座,按照一个省份拥有100座博物馆可以称为“博物馆大省”的标准,我省已迈入“博物馆大省”行列。目前,我省共有收藏可移动文物约180万件,夫余、高句丽、渤海时期文物居东北亚地区之首。东北抗联文物两万余件,居东北第一。馆藏日本侵华档案和伪满档案在国内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十二五期间,全国有150处“大遗址”,东北有22处,吉林占12处。所谓“大遗址”是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等遗址、遗址群及文化景观,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我省12处“大遗址”中,我省已有6处大遗址完成保护利用工程建设,并先后对社会开放;4处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正在全面实施;2处大遗址已完成保护规划编制。
    目前,全国有2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我省高句丽遗址、渤海中京遗址2处名列其中。5年来,我省先后开展35项考古发掘项目,特别是2014年发掘“春捺钵”遗址,成为中国面积最大古游牧民季节性渔猎营地、中国发现迄今最早的皇家祭祀长白山神庙遗址、中国首次发掘古“东夏国”遗存、吉林发现东北地区首个辽金时期土盐制作遗址。
    近年来,省委宣传部牵头编撰出版《满族说部》、《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书系》、《长白山文化书库》、《二人转集成》、《吉剧集成》等书籍,共计出版近百卷,成为我省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成系统地梳理长白山文化资源,为今后长白山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奠定了重要的资料基础。
    此外,全省长白山文化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省社科院出版《简明吉林历史读本》、《东北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明代女真文化研究》、《吉林省古代文学作品辑录》。完成《长吉图地区开发开放史研究》课题。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北抗联精神与时代价值”的研究。在长白山地域文化研究方面,完成了《吉林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发表《吉林地名与地域文化》等一批学术论文。在长白山民族文化研究方面,推出《吉林省民俗节庆研究》、《北方民族民俗文化初探》、《吉林民俗审美新论》、《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生态民俗文化研究》等学术成果,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东北地区民间信仰问题》的研究工作。
    长白山文化“物化”、“活化”和“转化”获得新突破
    随着对长白山文化资源的不断挖掘、整理和利用,长白山文化越来越多地成为吉林文艺创作汲取灵感的源泉。这些长白山文化题材文艺作品在全国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吉林的文化形象在全国文化大格局中的价值日益凸显。
    3年间,吉林省先后在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得佳绩。2012年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评选,我省7部作品获奖,获奖作品总量进入全国前10名。其中,电视剧《永远的田野》、京剧《牛子厚》和广播剧《山湾小站》,都是长白山文化题材的优秀作品。2014年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评选,我省获8个类别10项作品奖,综合成绩全国排名第一。这10部作品中,动画电影《青蛙王国》、电视剧《我的土地我的家》、纪录片《东北抗联》、广播剧《野鸭岛》、吉剧《站醒台》也是长白山文化题材。
    3年来,吉林省10次获得电影“金鸡百花奖”、“华表奖”和电视剧“金鹰奖”、“飞天奖”,这其中,长白山文化题材电视剧《长白山下我的家》和《我的土地我的家》,包揽了全国影视领域所有最高奖项。
    2012年,吉林省提出打造“北方文学高地”。3年来,我省先后获得全国三大文学最高奖项——“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获奖作家作品,如小说《春香传》、《巨虫公园》和报告文学《粮道》,分别是少数民族题材、生态题材和粮食农业题材,都属于长白山文化题材范畴。这种长白山文化题材文艺作品频繁获得国家大奖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近年来,全省文艺工作者充分运用长白山文化资源,催生出一批立足长白山文化题材,唱响主旋律的文艺佳作。舞台艺术方面,2013年,吉林省启动实施吉剧振兴工程,一年时间推出10台大戏。吉剧《站醒台》和《焦裕禄》先后晋京演出。吉剧经典老戏《包公赔情》还参演了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作为长白山文化的艺术形态之一,吉剧振兴工程已见成效。吉剧《贵妃还乡》、《鹿乡女人》、《大布苏传奇》、《白沙滩》,以及满族新城戏《洪皓》、农安黄龙戏《魂系黄龙府》、动漫剧《三放参姑娘》、童话剧《人参娃娃与水姑娘》都是长白山文化题材优秀作品。此外,延边歌舞团大型朝鲜族民族歌舞《长白山阿里郎》晋京为国庆60年献礼演出。原创歌舞《放歌长白山》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剧目金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编剧奖”,并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
    影视方面,反映长白山延边朝鲜族人民生活变迁的《长白山下我的家》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描写长白山脚下“韩边外”一家四代的传奇经历的电视剧《关东金王》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出。吉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永远的田野》、《我的土地我的家》、《静静的白桦林》等在央视播出。长白山人参故事题材动画片《参娃与天池怪兽》、《贝儿参娃寻亲记》、《长白精灵》播出。长影还制作了我国首部反映当代人参产业和人参文化的影片《人参姑娘》。
    文学出版方面,描写长白山森林野生动物的长篇生态小说《野猪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生态散文集《狐狸的微笑》、《原始森林手记》出版后广受好评。长白山诗词创作蔚为大观,出版大型诗词集25部,约有诗词2万多首。《东北地域民俗文化文库》、《东北文化源头记录》、《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经济丛书》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长白山文化研究丛书》、《长白山神话》等16种图书列入我省“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感受吉林白山松水》、《长白山抗联故事》、《长白山药用植物原色图志》、《长白山传说》等24部涉及长白山人文、历史、自然的图书出版发行。
    纪录片方面,大型人文纪录片《长白山》和《东北抗联》在国内部分电视台播出多次。特别是《长白山》是首部全面深入展示长白山自然风光、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风貌的力作,囊括了2012年度所有国内举办的国际性纪录片大奖,网站点击超百万。自2009年起,吉林电视台先后制作了《全景长白山》、《壮美长白山》、《长白山天池瀑布》、《高山稀有植物》、《天池开冰瀑布》、《高山花园》等6部长白山主题宣传片。目前,吉林电视台正在创作大型历史纪录片《伪满洲国真相》和大型人参题材纪录片《人参传奇》。
    此外,吉林省还有一大批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二人转作品和民间民俗艺术,都从不同侧面诠释了黑土地文化、生态文化、渔猎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神话传说故事,展现了长白山文化的无穷魅力。
    与此同时,长白山文化也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吉林动画学院、中筝集团等为代表的艺术教育业,以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等为代表的民营演艺业,以宝凤剪纸、宇平人形、紫玉木兰等为代表的工艺品制造业,以东丰农民画、敦化刀画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产业,以白山、通化等地为代表的松花石业,成为长白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以长白山神话传说和民风民俗为主要创作元素的大型歌舞《长白神韵》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大型旅游晚会《天地长白》在长白山度假区驻场演出反响热烈。延吉的《四季如歌》、图们的《图们江之歌》驻场演出剧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各市州以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业,“一地一品”、“一地多品”的文化产业格局逐渐形成。
    长白山文化传播平台得到新拓展
    近年来,宣传推广传播长白山文化已经成为全省各个方面、各个战线的一种文化共识和文化自觉。各方力量不断汇聚,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传播声音。
    2012年6月,省政协成功举办了长白山文化发展论坛。著名学者余秋雨在主旨演讲中,以宏观的文化视角,阐发了对长白山文化价值的认识。他深情地说:“中国起步时,你是历史走廊;中国辉煌时,你是半个大唐;中国蒙难时,你是冰雪战场。完成这一切,才猛然发现,你是最稀缺的生态天堂。”这次论坛规模大、层次高、影响广,对促进长白山文化建设,扩大长白山文化影响力,推动吉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白山文化概论》一书的出版发行,对长白山文化的传播和科普产生了积极作用。该书是目前第一本较为系统地论述长白山文化的书籍,简明扼要地论述了长白山文化的基本问题,明晰了长白山文化的表述,阐发了长白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描述了长白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揭示了长白山文化的属性与特质,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长白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对长白山文化发展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2014年3月,“情系长白——长白山画派作品展”在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展出了王庆淮、孙天牧和黄秋实等3代百余名艺术家的百余幅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长白山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和精神气质。
    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的长白山讲坛成为理论宣传普及和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共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成为社会科学普及性、公益性、标志性的文化名片,成为吉林群众求知求新的良师益友。自2013年设立以来,长白山讲坛共举办了讲座2461场,其中主场讲座19场,二次传播辐射到广西、云南、四川、黑龙江等多个省份,已经成为吉林省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公益性讲座。
    省委外宣办在境外多个国家连续举办“吉林文化周”、“吉林电视周”,开展“外国友人感知吉林”活动,主打长白山文化品牌。吉林日报在“东北风”刊发大量有关长白山文化的论文和稿件,成为推介和展示长白山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电视台还开办了《花开桃李梅》、《天地长白》、《寻脉大长白》等长白山文化栏目。
    长白山文化人才队伍得到新加强
    目前,吉林省致力于长白山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的各方面力量不断壮大,渐渐汇聚成为强大的推力,推动长白山文化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在长白山文化研究方面,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目前已有会员300多人,举办了7次长白山文化论坛,出版了4辑《长白山文化论丛》。省社科规划办建立22个特色文化研究基地,拥有研究队伍600余人。经过努力,吉林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已经形成基本框架结构,研究成果逐渐显现,区域文化影响力正在逐步形成。省内各高校利用师资优势,纷纷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吉林艺术学院建立长白山文化艺术创作协同创新体,涵盖了各艺术门类创作力量。
    文学艺术工作者是长白山文化传承传播发扬的重要力量。经过近3年来的努力,吉林文学艺术人才队伍呈现突起态势。目前,省文联拥有省级会员近3万名,国家级会员3000余名;省作协现有省级会员2072名,中国作协会员180名。特别是第八次文代会、作代会召开之后,吉林文学艺术人才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创作热情不断激发,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此外,吉林省还拥有大量的民间力量,以巨大热忱投身长白山文化建设,成为不可缺少的方面军。
    文化如光,照亮前程;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回顾几年来长白山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我们有理由对吉林人民世代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有理由对长白山文化推动和服务吉林振兴发展,充满信心和勇气,有理由对长白山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充满热切的期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