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阿维尼翁戏剧节海报。 图②:俄罗斯经典小说改编剧作《卡拉马佐夫兄弟》剧照。 图③:戏剧节开幕大戏《被诅咒的人》剧照。 克里斯托弗·雷诺德·德·拉吉摄 每年7月,无论巴黎、伦敦还是罗马,这些堪称欧洲艺术之都的城市,在法国小城阿维尼翁面前都“相形见绌”。只因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万专业戏剧人和戏剧爱好者朝圣般齐聚于此,共飨戏剧盛宴,让这座只有约8万人口、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国南部小城,成为令人瞩目的艺术殿堂。 回首 阿维尼翁戏剧节的历史 今天,当我们说起阿维尼翁戏剧节,会将它区分为IN和OFF两个部分。其实,最初只有一个戏剧节,即IN戏剧节,也被称为官方戏剧节。阿维尼翁IN戏剧节创办于1947年,创始人是著名演员兼导演让·维拉。长久以来,巴黎被公认为法国文化之都,而外省则被巴黎人讥讽为文化沙漠。但维拉深感巴黎戏剧日益成为上流社会和圈内人士自娱自乐的形式,加之二战之后,百废待兴,他深知需以戏剧开启民智,便决心让戏剧走出巴黎,走向民间,用一种与巴黎戏风不同的戏剧感染年轻观众。 刚开始的几年,戏剧节只是维拉一个人、一个剧团的事情,他带领剧团执着地在阿维尼翁弘扬、革新着戏剧艺术,吸引越来越多年轻有才华的导演走出巴黎,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忠实观众,令戏剧节成为全法国戏剧艺术家和爱好者的盛会。阿维尼翁的成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维拉被召回巴黎,担任夏约宫国家剧院的院长。然而,巴黎浮华的气氛、繁杂的行政事务使维拉厌烦不已,他身在巴黎,心系阿城,终于在1963年彻底离开夏约宫,全身心投入阿维尼翁戏剧节的策划与革新中,直至1971年辞世。 阿维尼翁IN戏剧节选拔严格,每年汇集欧洲乃至全世界戏剧界、舞蹈界和跨界多领域艺术界中最优秀、前沿的艺术家,从而成为全世界戏剧人和舞台艺术工作者向往的艺术殿堂。因为舞台艺术的特殊性,戏剧节并没有像电影节一样具有送片参评机制,选节目靠的是组委会在舞台艺术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艺术敏感度。戏剧节组委会以欧洲各大艺术节和知名剧场演出季为参照,现场观戏、选戏。因此,入选IN戏剧节的作品以欧洲艺术家为主,且往往都已在欧洲戏剧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得到阿维尼翁IN组委会的邀请,登上IN戏剧节的舞台,被很多欧洲艺术家视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认可和礼遇。 聚焦 阿维尼翁戏剧节的今天 本届阿维尼翁IN戏剧节于7月6日开幕,为期19天,在39个表演空间上演了包括电影放映和剧本阅读在内的63部作品,为观众呈现了289场精彩演出。剧场内,戏剧、舞蹈、音乐、当代与经典并重;剧场外,哲学、文学、展览与电影兼容并蓄。 本届IN戏剧节开幕大戏《被诅咒的人》讲述了在德国纳粹盛行之时,一个钢铁家族挣扎、衰落与消逝的故事,这是一部以一个家族透视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史诗性作品。这部剧作由比利时导演伊沃·凡·霍夫率法兰西喜剧院用凝峻、洗练的戏剧语汇,结合独特多维的蒙太奇美学,以振聋发聩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伊沃·凡·霍夫将发生在德国20世纪30年代的故事融入欧洲今日语境之中,这不再是一个上世纪的故事,也不再是一个仅仅属于德国的故事,剧中展现的人类各种原罪并没有缺席于21世纪,反而继续以无声的方式存在,警醒着每一个人。 当大量叙利亚难民流离失所,当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阴影笼罩在欧洲,2016年,对于欧洲戏剧界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恐怖袭击的伤痛,戏剧人在作品中展开问询与反思——“聚焦中东”成为本届戏剧节的焦点,而戏剧的意义也已超越舞台,一部部精湛的戏剧作品观照着这个遍体鳞伤的现实世界。叙利亚大马士革导演奥马·阿布萨达的作品《我曾经等待》、黎巴嫩的艺术家查鲁尔的舞蹈作品《蕾拉死去》、伊朗德黑兰导演库海斯塔尼的戏剧作品《听》,以及以色列导演吉泰的电影《伊扎克·拉宾的最后一天》的戏剧版,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展现和探讨。 此外,多部文学巨匠经典作品备受新生代导演青睐,对于经典的改变与重新演绎也成为本届戏剧节的亮点所在。36岁的让·贝洛里尼是法国最年轻的国立剧院院长,他以魔幻而充满视觉性的戏剧语言,情感饱满的音乐效果,将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巅峰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呈现于采石场的露天舞台之上。一场关于人在信仰、猜忌、理智与自由意志之间的道德角斗,一出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戏剧在5个小时的起承转合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29岁的朱利安·戈斯林被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讲述世界末日的长篇小说《2666》所蕴含的美学张力所吸引,他稳抓结构和情节,以鬼斧神工般的戏剧语汇,将声、光、电与影像相结合,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之上以12小时的演出建构出与书中所绘的相似情境。 中国戏剧 成为阿维尼翁新风景 与阿维尼翁官方IN戏剧节浓厚的官方氛围不同,阿维尼翁OFF戏剧节给民间剧团提供了展示的平台。1966年,安德烈·贝奈德图和贝尔德·于浩特在阿维尼翁市中心卡门剧场上演了一部戏剧作品,标志了阿维尼翁戏剧节OFF单元的创建。51年后的今天,共有来自近40个国家、1092个剧团的1416部作品在此上演。 自2011年北京青年戏剧节开启阿维尼翁OFF戏剧节与中国戏剧的破冰之旅后,中国戏剧人连续6年亮相阿维尼翁。笔者6年来有幸伴随了中国戏剧人的每一步前进,见证了他们的汗水与努力,中国戏剧逐渐成为阿维尼翁戏剧节大舞台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话剧、肢体剧、舞蹈、多媒体戏剧、音乐剧、诗剧、昆曲……中国戏剧用多样的舞台形式,给欧洲观众打开了一扇又一扇了解丰富多元的中国当代戏剧艺术之窗。 2011年,导演黄盈改编自唐代传奇的戏剧《黄粱一梦》,以千年米香彰显中国哲思,备受戏剧节好评。2012年,导演赵淼取材《聊斋志异》创作了戏剧《水生》,以刚柔并济的肢体语言将法国观众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中式神话,随后受邀参演2014年法国“ISSY世界文化之窗艺术节”。2014年,孟京辉那吹着爱与先锋号角、激情四溢又令人痛彻心扉的戏剧《恋爱的犀牛》令无数法国观众和戏剧人泪洒现场。“一部如梦如幻般,带着异国之美,动人心弦的中国当代戏剧作品。”法国国家报《人类报》记者在演出后第一时间发稿,对这部戏剧给予极高评价。这部作品也将于2017年初在巴黎拉开欧洲巡演的序幕。 今年,由北京青年戏剧节选送的《PS蒙太奇》《雾》、深圳市文联出品的《庄先生》等5部中国大陆戏剧及舞蹈作品登陆阿维尼翁OFF戏剧节,颇受观众好评。 在7月8日的“中国日”活动中,中法两国戏剧人、艺术家、文化官员在回顾6年来两国艺术家在戏剧领域交流所取得硕果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了两国戏剧人如何在未来展开深度的互动与合作。11日的“邂逅中国戏剧”通过“中国戏剧发展史及当代戏剧现状”主题讲座、中国导演及编剧座谈会等环节,向法国戏剧人和观众立体展现了中国当代戏剧风貌。 虽然目前还没有一部来自中国大陆的舞台作品入选阿维尼翁IN戏剧节,但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是中国当代优秀的戏剧作品没有机会被欧洲主流戏剧圈认识和了解。戏剧“走出去”,一是要有好作品,艺术探索为先,这是重中之重,形式上要有自己鲜明的舞台风格,有创新,有超越,有民族特色。同时,作品在内容和思想上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差异,在世界戏剧语境下引起共鸣。二是需要建立联系,这种联系是双向的,流动的。不仅要 “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增加与欧洲戏剧界的交流与对话,把自己的作品带入欧洲公立剧场和有影响力的艺术节。三是需要借力当地专业团队,通过他们的人脉和渠道与欧洲主流戏剧体系对话。这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笔者坚信,越来越多中国优秀当代戏剧作品会通过阿维尼翁戏剧节的平台,走上更加广阔的世界戏剧大舞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