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天津静海县陈官屯是个文化名镇,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记录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南运河从这里流过,滋润着两岸每一寸土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陈官屯人。 陈官屯有24个村,其中23个村在南运河畔。陈官屯地处要塞,自隋唐以来,漕运地位举足轻重。而西钓台的西汉古城遗址、曹村大佛寺、纪庄子战国古墓以及张官屯官窑等二十多处古文物遗址,无不见证着陈官屯的久远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运河文化博物馆重拾记忆 南运河两岸,幽静的村路、传统的农舍、清新的空气让人流连忘返。南运河促进了陈官屯的发展。陈官屯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丰厚的物产资源,然而,陈官屯却因河而兴,因水而旺,一直保留着运河文脉、真实的民俗生活以及淳朴的民风。 最近,陈官屯修建了一座有规模的运河文化博物馆,作为乡镇一级政府,修建博物馆的还很少见。负责修建博物馆的于栋介绍说,运河有历史,陈官屯有故事,他们要通过博物馆让今天的陈官屯人找回家乡的记忆。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没有记忆的镇落也无法拥有美好未来。陈官屯面向全镇百姓搜集历史文物,这在商业社会是很艰难的。试想,谁家有宝贝舍得无偿拿出来?可陈官屯的老百姓做到了。在搜集陈官屯历史文物过程中,很多人不但提供了大量线索,还把自己的收藏捐献出来。博物馆展出的移兴寺佛像前条几和纳心和尚坐化的荷花缸,都是由村民捐献的。我在博物馆见过保存十分完好的水具,材质考究,做工精巧,令人惊叹。惊叹之余,有人告诉我,这就是村民扛过来的。 旧时陈官屯的生活剪影。 《陈官屯史话》绘民俗风景 陈官屯是一个民俗感极强的地方,要想看南运河畔过去的生活,就来这里体验。我曾阅读过镇里自己编纂的《陈官屯史话》,洋洋洒洒,讲述着一代代陈官屯老百姓的故事,勾勒出陈官屯式的“清明上河图”,像一页页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呈现在人们面前。 陈官屯的民风用两个字来形容——真实。阅读完《陈官屯史话》,您会觉得每一个历史片段和每一个故事都如此真切,每一个生活细节和传说都可信可留。他们把陈官屯最精彩的历史部分挑选出来,让人惊奇地发现陈官屯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动人故事。在这本书里,有陈官屯名人名家的剪影,也有代代传承接力的生活习俗。有西钓台古迹的来龙去脉,也有吕官屯的庙宇文化和王官屯的大砖窑故事。有冬菜的由来,也有贝壳坟的传说。有陈官屯的方言考证,也有儿时的各种游艺趣闻。大大小小,五花八门,人物性格鲜明生动。把一段历史浓缩出来,描绘出来,构筑成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线。 运河文化下的天津印记 几次去陈官屯,总爱在街上走走,在运河边转转,会让您感到文化遗存光彩夺目。一条流淌着的南运河,会带来船行货运、商贾云集,会带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吃喝娱乐也随即兴起,这都是相辅相成的。百年前的陈官屯不少村庄因为毗邻运河有了专做茶水生意的茶楼,其中吕官屯就有三座茶楼。这些茶楼虽然都是平房,但偏偏以楼为名,能看出是见过大世面的。茶楼的招牌制作得很精细,显得很典雅、气派。茶楼多了,村民就有了品茗的习惯。几个好友闲来无事品茗聊天,就逐步形成了一种文化心态。运河的漕运也使得陈官屯村村有客栈,颇具规模,还衍生出酒馆、理发馆、澡堂子、店铺、油坊等。一些老人回忆,那时一枚铜钱能买一只足足一斤重的海蟹或者两只一斤重的对虾。小孩儿吃剩下的足够大人做一顿下酒菜。演大戏的、说评书的更多了,整台本的经典大戏——《狸猫换太子》《蝴蝶杯》《秦香莲》等,当地人都能哼唱。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天津冬菜的产地。明朝永乐年间,纪庄子一个姓常的船夫偶尔将白菜放到鱼篓里用盐腌渍,没想到腌好后脆甜爽口,味道鲜美。如今陈官屯的天津冬菜得以传承和发展,几百年畅销,也成为天津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现在,陈官屯很多百姓还保留着过去的文化习俗,不是他们有觉悟,而是这种文化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现代生活。 一天中午,我在一条绿荫如伞的乡间小道上行走,在河沟里看到了很多旧时的古砖碎片,拾起来就觉得那么厚重。再找找,还有不少在河沟里安静地躺着。其实很多当地老百姓都知道这是古砖遗存,但很少有人来动它们。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惊动它们,应该让它们安静地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