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一种起于盛唐的宫廷雅韵——“国乐南词”,在漳州流传近200年后,由于后继乏人,已濒临绝唱,硕果仅存的几位南词艺人均已年迈,这些艺人奔走呼吁,漳州市有关部门也在竭力抢救,希望能够留住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南词。 宫廷雅乐流落民间 南词音乐是民间优秀乐种之一,根据史书记载,南词始于唐初,唐明皇时盛行于宫廷唱吟歌舞,总称为“霓裳之典”,自清末逐步传至民间,并盛行于江南一带。随着艺人流徙,以江苏扬州为发源地,南词兵分两路,一路沿江浙一直传到我省南平、将乐一带;一路则传至江西赣州,漳州南词即属于赣州一派。 “漳州南词还保存着它的原汁原味。”漳州南词第六代传人苏水泉说,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江苏、江西的南词已融入其他的音乐元素,像漳州南词还如此原汁原味的古代宫廷雅韵,极为罕见。 漳州市艺术馆馆长王燕成介绍说,南词主要使用的乐器有扬琴、北琵琶、北三弦、北月琴等。演出主要以坐唱形式,剧本按戏曲程序安排编写,有人物角色,介、引、唱、念、白、动作和模拟,这些曲目只要脸部化妆,穿上戏服,配上动作即成一出戏。 “南词除了坐唱外,也可以演一些有剧情的舞台折子戏,听我师父说,当时边踩着高跷,边演南词戏时,全漳州城都轰动了,万人空巷。”南词乐队队长蒋亚明说。民国年间,漳州南词第四代传人杨瑞庵和高歪在漳州闹市区浦头建立霞东钧社,南词开始有组织地进行表演。上世纪30年代初,霞东钧社成功创演了“踩高跷南词戏”,引起极大的轰动。上世纪60年代,南词一出,可谓人山人海,百姓喜闻乐见,浦头港一带的百姓都以拥有这项艺术瑰宝为豪。 “漳州南词还和台湾的十全腔有很大的渊源。”王燕成说。2005年9月26日,闽台南词(十全腔)首次交流会在漳州举行。带队的台湾十全腔圣乐团教授赖锡中认为,台湾的《十全腔》和漳州的《南词》同宗同源,都源于江苏滩簧,且演唱风格都是坐唱形式,演唱者与乐手均没有严格分工,且唱腔与说白都用“官腔”等,歌词、风格一模一样,是同源同宗的一对民间音乐姐妹花。目前,《十全腔》在台湾主要在高雄、屏东一带,共有40个乐团,最大的一个乐团达100多人。 乐手尚有歌者难觅 位于漳州市区浦头港的霞东书院,是漳州市区仅存的古代书院,漳州唯一的南词乐团就是在这里活动。2002年,经热心人捐修的霞东书院焕然一新,南词古乐队的老人们把所有的乐器都搬到这里,现在他们既是书院管理者,又是乐队成员。 “文革”期间,南词乐队纷纷解散,直到1999年霞东钧社成立才开始恢复活动。 南词是什么?可能许多漳州人听都没听过,甚至会问:“是南音吗?” “南音是南音,南词是南词,两者没有任何关系。简单来说,南音是以闽南话为唱腔,而南词是用古代官话演唱。”蒋亚明介绍说。 蒋亚明和队友苏龙根,两人都已到古稀之年。南词古乐队的队员们平均年龄达70岁,他们大多是从上一辈浦头港老艺人颜荣谐那习得这门技艺。 每每说起南词,大伙都挺感慨。除了几位会乐器却少有机会表演的“男艺人”,南词需要的女唱将如今已经无人担当。几年前,老人们四处奔波,从漳州各所艺校请学声乐的学生来学习。而这些学生只能根据流传下来的曲谱哼唱,老人凭着记忆指导,以求达到原先的韵味。只是,学生们一批批地换,已许久没有年轻血液加入了。 “南词目前在漳州地区是鲜为人知的,如果有20多位年轻人愿意组成团队前来学习,再把南词整理录制,那就完美了。”蒋亚明时常这样憧憬。 而最让王燕成馆长忧心的不是乐手的传承,而是歌者。 “南词行腔有特殊的古朴韵味,而这种韵味无法通过文字记录。”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负责人李福平曾尝试学唱,经过对谱曲的仔细揣摩,唱出的韵味得到老艺人们的肯定。 “就是这个韵味,当时连来霞东书院的香客,都被吸引过来,纷纷赞叹这一好音乐。”李福平说。 南词引入古城保护 苏水泉近来一直为南词的保护与传承奔走呼吁。他慷慨地把自己30年来精心保存的“公尺谱”等曲词古谱公之于众,供专家研究考证,期望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古乐南词的魅力。 “经费是很大的问题,南词乐队虽归艺术馆负责,但馆里并没有多余经费。”王燕成说,为了将南词推广并保护,他曾联系了中国音乐学院,试图通过该学院的资源库,保护推广南词,不过因各种原因,最终没能实现。 “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化进行传承与保护。”漳州市政协委员王少华说,漳州目前正着手修建古城,可以尝试把南词引入古城,作为一项文化产业融入其中。 “这个想法有一定可行性。”漳州古城开发办公室相关人员听到这个消息后表示,古城步行街建成后,还会安排一些传统工艺或曲艺入驻,这样可以增加古城的韵味,南词倒是符合这个原则。他表示将向上级有关领导建议此事。 可以说,漳州南词目前情况正在好转。除了南词艺人、爱好者的努力之外,漳州市政府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南词传习所将有望在年内建起。今后,南词艺人们就有一个固定的排练、演出场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