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常被称为“语言的活化石”,对于研究古汉语的演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少古代汉语词汇在普通话中都已经消失了,但是方言却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以温岭方言为例,明初文学家宋濂的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中“持汤沃灌”的“汤”的音和义在温岭话中还是非常清楚的,而普通话中“汤”作为“热水”的字义已经消失。由此观之,如果方言无法有效传承,那么这个“活化石”恐怕要消失殆尽了。 方言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从鼎鼎大名的豫剧、粤剧,到咱们的台州乱弹、温岭道情,无一不是用方言来演绎的,方言日渐式微,这些剧种的保留也会成为难题。就语言本身来说,方言中存有大量的民间俚语、俗语以及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这对于丰富普通话语言内涵及表现形式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方言也是一种情怀,作为乡音,它是承载乡愁与乡土记忆最重要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无数乡村正在无奈消亡的今天,钢筋丛林里生活的我们,如果没有了方言作为区分,地域特征明显的乡愁情怀是不是更加难以认同和存续?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李礼辉等12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及早保护方言的建议,建议加强对方言的调查和研究,中小学不再禁止方言,适当安排方言教育,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方言博物馆。目前,中小学并不禁止方言,同时又提倡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在课堂交流时又必须使用普通话,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课堂的规范性,同时也保证了方言的可延续性。其实,普通话和方言并不是对立的两极,甚至也不是钟摆的两端,它们各具特色、并驾齐驱,显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参差多态。 很多家庭因为担心孩子跟不上学业,怕孩子因为讲方言影响了普通话的学习,从小就主动放弃和孩子的方言交流。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紧张,因为目前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实在强大,咱们看看各种媒体的“轰炸”,加上学校学习的大环境,就知道这些担心是多余的了。而一旦家庭成员全部向普通话“投靠”,那么最好的方言学习环境就没有了。正如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邵银燕所说,“现在每个年代的人说方言都会有差距,像这次比赛,孩子们说的方言总有一种翻译的味道,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和转换,并不能像说普通话一样流利。”所以,方言的传承,最好的载体是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