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马弯弓,逐猎山野,纵横驰骋,智谋武略。 清太宗皇太极是清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有为君主。他英勇善战,治国有方,为大清一代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初历史文物中,有一件稀世珍品——鹿角椅。它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御用之物,距今已近400年,并由乾隆加刻了赞颂诗文,使其融合了清早期武功和清中期文治两种治国方略。1983年被国家鉴定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鹿角椅,顾名思义,就是用鹿角制成的坐椅。鹿角,在中国古代军营中曾作为一种防御设备加以运用。因此,皇太极所坐的这把鹿角椅,既是一件做工精美的工艺品,又兼备了防护作用的实用价值,其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可讲。 透雕团花 庄重古朴 皇太极鹿角椅,以原始、朴素、尚武为基本特征,外观保持着女真族入关前的制作风格。鹿角椅通高约为1.5米,鹿角围长近两米,可谓体量巨大。除了大鹿之角外,鹿角椅的其他材料和做工都具有东北地方特色和满族特点。 从皇太极鹿角椅的总体框架来看,上部为巨大的麋鹿之角,其他部位均为杂木大漆制作,个别地方加以金漆。由于又加有乾隆的圆、方连珠印,和所刻诗句均有贴金,让鹿角椅显得更加辉煌夺目、古朴明朗。 沈阳故宫所藏的这把鹿角椅的外形有些像“太师椅”,半圆形椅圈是一付麋鹿的鹿角,鹿角有两根主干和十二个枝杈。以鹿角的自然形态,巧妙地将鹿角反扣在方形底座上。 而鹿角外展的四个枝杈作为椅子的支柱,自然形成坐椅的靠背和两扶手。另在后靠正面和两侧各增加一个木靠背和两根支柱,以支撑和加固椅圈。下部用桦木镶着如意头形花纹,靠背两侧镶有透雕莲纹团花,饰以金色。在靠板两侧中间,分立两个圆柱,柱上托云纹版,恰似亭亭玉立的两个华表,烘托出鹿角椅的威严和庄重气氛。 在椅靠背正中,原有木雕火焰宝珠一颗,为整个鹿角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这颗宝珠早已丢失。 沙场驰骋 吉鹿增瑞 皇太极长期驰骋于沙场,逐猎于山野,有着过人的臂力和超凡的武功,这也为他亲手捕获大鹿,以鹿角制作御用坐椅创造了有利条件。 那么,存世近400年的皇太极御制鹿角椅,都见证了哪些故事呢? 天聪五年(1631年),明朝派兵在辽西锦州、大凌河等城修筑城垣,企图筑起对后金的坚固防线。皇太极一听此事,立刻意识到问题严重,表示要坚决回击。清初重要史料《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记载了这件史实: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领兵赶到辽西,驻跸在大凌河城对面的一座山上,在山上搭盖黄幄布城。随后,皇太极下令用刚刚打造出来的红衣大炮轰击大凌河城。顿时硝烟弥漫,炮声隆隆,震动山谷。山中的野兽也受到惊吓四处逃窜。就在这时,一只大鹿竟然跑进皇太极所在的大帐。 按照女真族兴起之初的民俗来看,人们在野外狩猎、驻营期间,如果意外获得走兽或飞禽,将此视为吉兆,所得猎物除食用外也常将角骨予以保留。皇太极也很高兴地认为,这只大鹿的到来,是他夺取大凌河城胜利的征兆。于是,皇太极在大凌河城获胜之后,便将这次所获大鹿之角当作吉祥物带回了盛京,并制成了自己御用的鹿角椅。 从沈阳故宫现藏皇太极御用鹿角椅来看,其所用鹿角特别巨大,这与清初史料上记载的“有一大鹿”十分相符。 制器乘龙 御诗铭刻 “弯弧曾逐鹿,制器以乘龙;七宝何须羡,八叉良足供;库藏常质古,山养胜新茸;那敢端然坐,千秋示俭恭。”这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第二次东巡盛京,瞻仰了皇太极的鹿角椅后,不禁诗兴大发,遂赋诗抒怀。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入关后各代皇帝都对皇太极的这把鹿角椅倾心不已,并将皇太极鹿角椅视为楷模。除乾隆外,嘉庆等皇帝东巡盛京时,瞻仰皇太极御制鹿角椅之际,也先后赋诗咏叹。 到了乾隆时期,距离清入主中原已100多年,加上一些历史原因,先帝的遗物越来越少,有的器物发生残损毁坏现象。于是乾隆下旨对先帝遗物进行修复和复制。皇太极的御制鹿角椅也在这个时期由清宫内务府进行了一定的维修。 乾隆第二次东巡盛京,驻跸盛京皇宫内。当他在观览皇太极鹿角椅后,欣然写就御制诗一首,并命内务府工匠将其诗雕刻于椅子靠背之上,还将自己常用的“乾”“隆”圆、方连珠印也刻于椅背。 从此,皇太极鹿角椅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原来质朴的鹿角椅体现的是清初武功开国的创业精神,而后添加的乾隆御制诗文,则反映了满族人走向汉化的过程。到了此时,一件传世器物实现了多方位涵盖,包含了不同的治国策略。 清朝中期,皇太极所制鹿角椅,除了是清帝东巡盛京时恭瞻拜谒的对象,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成为各代皇帝制作鹿角椅的样板。 乾隆、嘉庆、道光诸帝皆遵循祖制,几乎每年都亲赴承德避暑山庄,在塞外举行“木兰秋狝”(即捕鹿),将捕获的鹿角制成鹿角椅,存放于紫禁城、圆明园或避暑山庄内。 后来,这些清宫御制鹿角椅和沈阳故宫所藏皇太极鹿角椅一样,都成为清朝皇帝宣扬祖先功绩、炫耀个人武功的专用之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