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舞蹈纹盆: 古人的曼妙舞姿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广州日报 许永杰 参加讨论

    
    磨咀子出土的舞蹈纹盆
    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先后在甘肃省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毛诗序》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道出了古人对歌舞之由来的理解。事实上,比起抒情咏志,原始乐舞最初的产生,更多的可能还应是与生产生计有关,并逐渐形成带有原始宗教性质的仪式性活动。
    除了民族学资料外,陶埙、陶鼓、骨笛、石磬等史前乐器遗存的发现,为研究原始音乐提供了必要的实物资料。但舞蹈属于“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通过物质实体保存并体现。这就显得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格外重要了。
    1973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发掘上孙家寨墓地时,清理了一座被严重破坏的马家窑文化墓葬M384,出土彩陶盆共4件,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舞蹈纹”盆 。其器形较大,敛口,唇向外卷,上腹部微鼓,下腹部内收呈小平底,整体接近年代更早的庙底沟文化中常见的曲腹盆。唇面饰有三组图案,由勾叶、圆点及弧边三角组成,各组之间填以斜平行线纹。上腹外壁饰有三线扭结纹。上腹内壁饰有三组以五人为一组的舞蹈纹,各组图案两侧为多道竖线纹,组间以斜线相连。画面中,五人一行手拉手的形象,颇值得玩味。学界对于将其解释为表现舞蹈场景的意见已达成共识。对于舞蹈的功能和目的,虽然议论纷纷,但汇总起来,不外乎作为文化活动的娱乐性舞蹈,或作为巫术活动的祈愿性舞蹈。
    而真正使得学界聚讼纷纭的,是舞人的形象与性别。除了两端舞人的外侧手臂有分叉外,五个人的形象是相同的:椭圆形头部,右侧下垂一发辫状物,枣核形身躯,双手伸向两侧,分别与相邻的人牵连,双腿微微分开,下体左侧斜出一尾状物。认为舞人为男性的学者,往往将尾状物解读为男性生殖器,且多认为舞人裸身;而认为舞人为女性的学者,则会将尾状物与女性腹前的佩巾联系起来;另外,还有观点认为头部的发辫状物与下体的尾状物,是服饰中的某些部分,人们着盛装而起舞。
    无独有偶,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甘青地区又出土了带有“舞蹈纹”的彩陶盆。一件在甘肃武威磨咀子遗址采集,另一件则出土于青海同德宗日遗址M157墓内。此两件舞蹈纹盆上,舞人形象接近,区别在于,磨咀子出土者,人像双腿间另有一道竖线,而宗日M157出土者,身躯略粗,双腿合拢。与上孙家寨出土者相比,此两件盆上排成一行的人数更多,有圆形的头部,和明显圆鼓的腹部,四肢和躯干退化为线条,均不见那种斜出的“发辫状物”或“尾状物”。李水城在《人物舞蹈纹盆?锅庄舞及其他》 一文中,还引用了一件流失日本的彩陶盆,腹壁内部的舞蹈人物也是五人一组,但形象不及上孙家寨的规整,椭圆形头部或左或右倾斜,体略呈倒三角形,下体向左或向右斜出尾状物。
    综观仰韶时代的彩陶,以人像为元素的图案极少。除了鱼、蛙、鸟、鹿等少量种类的动物纹外,彩陶图案多为几何元素的组合。有的学者将岩画中的人物形象来类比“舞蹈纹”中的人物,寻求类似的表现手法,试图相互引证,以期阐释“舞蹈纹”的具体意义。然而,岩画的断代本身就存在难度,找出精确到与马家窑文化同期的岩画标本很难实现。况且,岩画的艺术表现较为粗犷,一定程度上带有语境,叙事性更强。而彩陶上图案的表现受载体的限制,是被拘束着的、被程式化的“套路”。因此,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很可能已是经过提炼后的一种概念,并不一定具有指代某种特殊舞蹈的意义。“舞蹈纹”盆的创作和使用,可能也没有特殊的功能或目的。
    上述四件彩陶盆内外壁的几何图案,在马家窑文化早期极常见,明显带有脱胎于庙底沟文化的风格。而同样继承庙底沟文化彩陶传统的其他考古学文化中,尚未见拟象图案出现。因此,有理由推测,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很有可能是由一种外来的文化传统输入甘青地区后产生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