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建设生态乡村 打造“美丽梧州”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广西日报 本报记者 吴凌平 参加讨论

    生态乡村建设是广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盼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梧州市作为广西第一个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的城市,在生态乡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生态和人居环境优势?带着这一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梧州市委书记、“美丽梧州”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黄俊华。
    A 梧州干群“点赞”生态乡村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好生态文明。自治区党委、政府也作出了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请问您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
    黄俊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随后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这些都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引领中国人民奋力抒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全区深入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以“美丽广西”为主题,以“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为切入点,把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在广西具体化,使广西秀丽的山水风光与整洁的卫生环境相匹配。“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打造新风貌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群众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都期盼有好的生活环境,都不愿意在脏乱差、乱七八糟的环境下生活。梧州市是国家“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5.8%,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江河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梧州来说,建设“美丽乡村”,是“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是广大群众的期盼,是基本的、重要的民生工程。因此,梧州市委、市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迈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步伐,得到各级领导的首肯,更得到了全市广大农民群众的坚决拥护与支持。如今,梧州市的广大干部群众正鼓足干劲,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B 生态乡村建设是践行“三严三实”的重要抓手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在梧州开展的情况。
    黄俊华:自治区党委作出全面推进“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后,梧州市及时落实,建立了大台账、网格化管理、督查指导等6项长效机制,各县(市、区)自我加压、积极创新,建立健全了479项具有针对性的长效措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分析协调会议,落实规划图、责任表内容,督促各级各部门照章办事,逐项落实。
    同时,梧州市扎实有效推进“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3个专项活动,今年以来,已经整合生态乡村建设各类资金5.11亿元投入这3个专项活动中。目前,梧州市乡村建设工作呈稳步推进态势,做到了力度不松、热度不减。截至9月底,全市村屯绿化任务完成率达100%,种植68万株苗木,120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开工,完成沟渠清淤联通1775公里,全市861个建制村通水泥路达100%。
    记者:梧州采取哪些措施推进生态乡村建设?
    黄俊华:梧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生态乡村、改善人居环境作为进一步改进干部工作作风,践行“三严三实”的重要抓手。
    在顶层设计方面,梧州市按照“一片网格责任区、一个网格责任人、一套活动机制”的原则,建立了县、乡镇、村、屯四级联动管理模式,以县一级管理网络为中心,实行领导分片挂钩制度,人员落实到村,推行属地网格化管理,将全市58个乡镇、861个建制村、1万多个自然村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
    在具体工作中,融入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无往不利的老法宝。梧州市委常委、市政府班子成员集体带头,进村入户做农户工作,与农民群众一起种树、兴修水利和道路。各级领导干部也深入到基层一线,引领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我们还注重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通过宣传而不是行政强制来开展这项工作,引导群众在生态乡村建设中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这样既能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声音,又容易为群众所接受,为活动开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目前,全市861个村(屯)成立了1396个农村保洁协会或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会员多为热心公益、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致富能手和村干部、小组长,在生态乡村建设中发挥主力作用。藤县是百万人口大县,今年以来该县筹集950万元保洁费,筹集率超过了90%,这背后是农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以及干群关系融洽。
    为了确保乡村建设工作有成效,梧州市还专门出台了生态乡村建设问责办法,实行“有错无为问责制”。对有错的干部要问责,不作为的干部也要问责,有错是过,不作为也是过。有的干部思想状态、精神状态、工作状态不行,不换状态就换人。今年以来,梧州市共问责了84名干部。
    但是问责不是目的,而是机制,问责干部不是越多越好。乡村建设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解决问题的艰难性和过程的反复性,我们希望通过问责来警醒和督促领导干部加强责任意识,认真正确履职,推动工作更好落实,让群众满意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C 人居环境变美,精神面貌更好
    记者:“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梧州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黄俊华:2013年到2014年年底,全市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从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共整治自然村屯1万多个。2015年,又从改善村容村貌阶段向整体治理区域环境推进。随着生态乡村活动深入推进,梧州蛰伏的传统农村迈开健步,走上了生态文明乡村的新路子,涌现出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市各个乡村自内而外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举几个例子。长洲区泗洲村原是西江江面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岛。在生态乡村建设的政策、资金帮扶下,该村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打造集休闲、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游。现在,不少客商频繁到村里洽谈投资事宜,泗洲村的水上游玩和餐饮住宿等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很受追捧。
    另一个例子是蒙山县,这个县完成9个乡镇和150个村庄的总体规划编制,通过规划集聚优化村庄布局。在改造过程中,由于注意凸显乡村地域特色,保持乡土风情、民俗风韵。在蒙山县长坪瑶族乡长坪村,昔日的吊脚楼已成了木屋别墅、盘山而上的泥阶梯成了石板路、民房立面改造修旧如旧……乡村变美了,但少数民族特色依旧,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来游玩。2014年,该县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7%;旅游收入8.2亿元,同比增长15.7%。2015年上半年,该县接待游客76.5万人次,同比增长9.6%;旅游总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11.2%。
    村容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悄然变化着。苍梧县木双镇通过实施“微小奖补工程”,大大地激发出当地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木双镇不仅出现了群众自发研制垃圾处理设备、自筹资金改善村容村貌的情况,还出现了以当保洁员为荣,以筹集保洁费为荣的喜人景象。
    我举的例子,只是梧州生态乡村建设中涌现的万千浪花中的几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后我们要以点带面,及时总结推广示范点经验。通过这些美丽示范点,广大农民群众可以预见新家园的美好未来,并通过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开启通往城乡一体的幸福之旅。
    D 努力走出符合梧州实情的乡村建设之路
    记者:梧州市下一步将如何深入开展生态乡村活动?
    黄俊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的愿望,也是发展的基础。梧州市属于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在经济总量、规模、实力上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但在绿色、生态、人居环境方面有突出的优势。梧州市决不牺牲生态环境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是要用生态环境营造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实践证明,改变农村面貌,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得民心,顺民意,百姓称道。山清水秀生态美是梧州市的一张靓丽名片,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优良生态,是关系梧州市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梧州市将着力在工作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建立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三者有机结合、可复制可推广的良好机制,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活动扎实深入开展。
    近期,梧州市将按自治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以“绿色环境、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为主要内容,以督促整改“常态化”、属地管理“网格化”、建立机制“长效化”、专项资金“规范化”为抓手,结合“三清洁”(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和“三化”(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等活动,加强规划设计,将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连线成片,争取“一年成形、二年成品、三年成景”,在全市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环境优美、产业优化、和谐文明的“绿色村屯”,形成一条条风景长廊,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梧州实际的绿色立村、生态致富的乡村建设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