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曾江 赵徐州:中华民族谚语研究创新空间大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曾江 赵徐州 参加讨论

     
    在历史悠久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风格鲜明的谚语,这些谚语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谚语文化。近年来,我国学界加强了对中华民族谚语的研究。
    宝贵的语言资源
    中华民族谚语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描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多民族融合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碰撞与共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谚语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中华民族谚语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语言资源,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全面系统地整理与研究中华民族谚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内蒙古大学人文科学学部主任李树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
    “文化学研究要回归实践,需要寻找突破口。谚语最贴近生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谚语所蕴含的文化是以往的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研究最容易忽略的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尹虎彬表示。在他看来,中华民族谚语文化学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谚语是未来文化学研究的重要突破点。在探讨谚语文化价值的时候,要从丰富的谚语文化中提炼出各民族正能量的价值观。
    搭建谚语数据库
    中华民族谚语主要涉及中国境内五大语系的24个民族的谚语,涉及语言多、语种多。记者采访了解到,学界组建了多民族研究团队,包括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树新、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院长戴庆厦、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多杰东智等。李树新向记者介绍,在全面系统搜集整理中华民族谚语和中华民族谚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们以汉谚和蒙谚、藏谚、维谚、哈谚、朝谚、彝谚、壮谚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其他少数民族谚语,展开“一总论”、“两整理”、“三研究”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工作。
    此次研究将构建相对全面、实用、科学、可持续增长的多语种常用谚语数据库,实现谚语的高效利用和共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建议,数据库建设以汉谚、蒙谚、藏谚、维谚、哈谚和朝谚为主,彝谚和壮谚由数据库调整为典藏库;数据库的体量要有效设计,不能铺开做,要控制好条目数量;可建设网络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呼吁各民族人士公益性上传资料,征集少数民族谚语的语条。
    将谚语汇集成类
    李树新介绍,我国的谚语研究源远流长,从古到今形成了不少谚语研究成果。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谚语在整理与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搜集到数量丰富的谚语资料,编纂出许多体例不同的谚典,也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华民族谚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通过努力构建一个体系科学、合理,具有层次性、包容性、周遍性的谚语义类体系,把浩如烟海的中华民族谚语汇集成类。”他说。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文日焕认为,民族谚语的族别特色明显,要充分挖掘民族谚语的族别特征,并在理论上有所交待。同时还要重视相邻民族“同源谚语”研究,因为这些谚语体现了语言接触和民族影响,有利于发现民族心理和文化上的认同。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孟蓬生看来,中华民族谚语研究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语言基本上是以词、词组、句子为研究单位的,文学基本上是以篇章为研究单位的;谚语是语段,恰好处于语言和文学的界面点上。语言和文学学术领域以往都不重视谚语研究,因此谚语研究未来创新空间很大。谚语必然涉及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为研究者留下了发挥各自特长的空间。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追求理论创新和方法论的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