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群众表演非遗项目——“抬阁”。 一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各地面临的难题。婺源县通过发展旅游,巧妙地与当地的“非遗”完美结合,使“中国最美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接待的境内外游客越来越多。 今年1至7月,该县共接待游客1274.1万人次,门票收入3.1亿元,综合收入60.3亿元,其中油菜花高峰期接待游客494.7万人次,增长10.5%,单日最高人次23.7万,再创历史新高。 单长华 本报记者 徐黎明文/图 在景区与“非遗”亲密接触 徽剧、傩舞、灯彩、茶道、“三雕”……行走在李坑、汪口等景区景点,游客不经意间就能与“非遗”进行一次次亲密接触。 江湾是婺源首个5A级景区, 步入景区大门,可以看到曲折的莲花池水桥,桥中的亭子四角悬挂着“萧江”的红色旗帜。粉墙黛瓦的村落建筑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宛如一幅丹青画卷,美不胜收。往前走去有座牌楼,“江湾”二字格外醒目。牌楼的右边是古戏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婺源傩舞经典剧目每天在此激情上演。 婺源熹园景区,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在园内的非遗手工制作室,游客可目睹砚雕大师现场制作歙砚。据了解,制作歙砚总共有选料、制坯、磨坯、设计、雕刻、打磨等十六道工序,游客可以现场拍照,也可拿起刻刀,亲身体验在石头上刻字的艰辛和快乐。熹园将歙砚文化融合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熹园模式”。 如今熹园已被列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非遗”古韵飘香 婺源傩舞被称为“戏曲活化石”,既有表现迎神驱鬼的《搭架》《追王》和“开箱”“封箱”等仪式,又有反映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开天辟地》《太阳射月》《孟姜女送寒衣》等剧目,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每逢重大节日,小山村秋口长径的村民都要表演傩舞,祈福纳祥。许多看了傩舞表演的游客说:“想不到婺源的深山里还有这么精彩的表演。” 在“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的婺源,很多农户都有自己的茶园。婺源绿茶制作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茶农几乎都会制茶,游客在采茶季,可欣赏到制茶的整套工艺,而且还可以买上几斤新鲜出锅的茶叶。 推介“非遗”魅力动人 近年,婺源县持续在北京、天津、上海等重要客源地开展旅游推介活动时,还把茶艺表演、傩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搬到大都市,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婺源文化,从而更好地了解婺源、走进婺源。 2015年7月,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婺源县的茶艺、油纸伞制作技艺等非遗展示,在米兰吹起一阵浓郁的中国文化风,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动人魅力。 婺源的美不仅在于优越的生态环境,更在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当这些文化中的精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完美结合起来,婺源这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在这样的青山绿水中,住在几百年的古宅里,感受当地非遗的精彩,乡愁在这里得到安放,心灵在这里得到陶冶。”8月下旬,一对从上海来婺源旅游的夫妻颇有感触地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