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让文化阳光普照群众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青海日报 李欣 参加讨论

    
    
    
    本报记者 李欣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县文化馆文化志愿者解承顺正在辅导乡亲们跳广场舞,他用奔放的舞姿诠释着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决心和热情。
    从2013年起,互助县招募文化志愿者,选派到19个乡镇和8个县城社区,开展一对一的服务工作。志愿者专业特长涉及活动组织策划、音乐创作、歌舞编导、创意设计、声乐表演、民族歌舞等专业,在每个乡镇确立一项特色服务项目,特色项目根据乡镇特色、民族民间传统和现代文化,涵盖了民间传统集会、民间曲艺、民间工艺、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体育、广场舞等20个项目。
    文化志愿者们以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为主阵地,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带头人为主力军,把专项服务延伸到特色村,结合各村民风和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文化品牌,扶植农村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面对如此生动的场景,省文化新闻出版厅人事处副处长李岩不胜感慨:“这得益于‘三区’ 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服务工作的功劳啊!”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服务工作是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简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的5个子项之一,从2013年开始组织实施,通过选派优秀文化工作者到“三区”工作或提供服务,为“三区”培养急需紧缺的文化工作者,提高“三区”文化工作者素质,为推动“三区”文化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人才支持。
    此项工作在我省实施以来,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结合基层农牧区实际,把“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与全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结合起来,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3年来,全省共选派、招募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2890名,培养“三区”工作者383名,培训全省文化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文化技能技艺人员12286人(次),累计拨付经费6609万元。
    创新是推动“三区”人才工作的重要引擎
    在互助县哈拉直沟乡魏家堡村的一片空地上,村民魏禄元声情并茂地演唱着一曲秦腔。高亢的唱腔、激越的伴奏,引来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
    今年53岁的魏禄元从小就爱唱秦腔,但以前最多就是几个爱好者凑在一起没事儿“吼一吼”,既没钱购买设备,也没有参加过什么像样的演出,靠这个赚钱养家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可是自从文化志愿者来到村里以后,他的想法和生活都发生了变化。文化志愿者把几个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小剧团整合成一个大剧团,并且买来音响、乐器等,还专门从省上请了老师,为大家培训。
    现在的魏禄元几乎天天奔忙于各种演出活动,他被人尊称为“老师”,一年下来,能赚七八万块钱。他激动地说:“以前只是自娱自乐,如今县文化馆为我们提供了这个舞台,让我们真正乐呵起来,还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
    “‘三区’人才工作是中组部、文化部、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国家从人才帮扶的角度出发,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办的一件好事、实事。创新则是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引擎。”对此,互助县文化馆馆长刘应军感同身受。
    说到创新,互助县文化志愿服务队的作用不可小觑———培育“乡土文化能人”、文化积极分子,组建乡村业余文艺团体,组织农民群众演出丰富多彩的优秀文艺节目……截至目前,互助县文化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达1200多人,志愿服务于县域内各社区、乡镇,共同推动群文工作的合力,初显了“一人带一片,小片连成一大片”的集群效应,从2013年8月份以来,志愿者面对面向群众服务人次达20000余人次。
    像这样受益于“三区” 人才工作的事例在我省还有很多。它大大激发了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充分发挥了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志愿者“修台垒灶”,农民群众“掌勺下料”的喜人局面。使文化站长找到了组织,文化带头人找到了队伍,文化队伍有了活动场所,群众性的文艺团队不断发展壮大。使一批颇具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永驻在乡村肥沃的土地上,并且生根开花、枝繁叶茂。
    “我们县上自发成立的广场文艺队已从2013年的7支队伍发展到今天的15支,新组建农村社火队132支,广场舞队100支,安昭队8支,藏舞队1支,农村歌舞队24支,曲艺队19支,电影放映队12支,业余剧团8支,皮影戏团7支,文化产业合作社3个……”刘应军的语气中充满自豪。
    基层“需要什么菜”就“送什么菜”
    “基层文化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服务”、“基层百姓要看什么样的文艺节目”……这是摆在全省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文化服务一定要送百姓需要的”“文化服务不能流于形式让百姓反感”……基层“需要什么菜”就“送什么菜”,给基层文化人才和老百姓提供最及时、最需要、最受欢迎的文化服务,在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中达成了共识。
    编排广场舞、小品、“花儿”、地方曲艺等文艺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民族团结、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扩大党的各项政策的宣传面……
    为使“三区”人才计划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将“三区”人才工作和“三基”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巩固了基层文化阵地。选派到基层的“三区”文化工作者,一方面协助配合文化部门,大力宣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宣传国家藏区优惠政策和惠农强农富农政策、文化惠民政策等,大力讲解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有关内容和知识。另一方面在编排节目、表演手法上体现民族特色的同时,与宣传国家农牧区政策、新旧社会老百姓生活对比结合起来,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老百姓才能有盼头,才能过上好日子。
    乡村蕴藏着许许多多优秀的文艺人才,农牧民群众不仅有生产经营的勤劳双手,还有赞美生活的动人歌喉、多种才艺。通过“三区” 人才工作,在文化志愿者的带动下,一批优秀乡村艺术人才、乡村文化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不仅使农村文化生活异彩纷呈,还推动了“一乡一品”的创建。以互助为例,全县19个乡镇中已有10个乡镇树立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
    走村串乡、指点迷津、口手相传……文化志愿者们把文化服务送到基层百姓的田间地头、文化大院、乡村活动室、社区广场、艺术团体,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百姓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层文化人才素质也得到了稳步提升。
    “三区”人才工作还推动了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弥补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基层文化人才缺乏,业务力量薄弱和专业技能单一的问题,有效启动了“县、乡、村”三级联动,丰富了文化信息传递,健全了文化服务功能。基层文化干部通过对文化县情、文化乡情和民族特色文化的强化学习,实地工作服务,现场指导解决问题,增强了服务能力,从被动服务转向了主动服务。
    借“三区”之力,“让文化阳光普照群众生活”的目标在我省不再遥不可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