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资源困境,具体体现在人才资源匮乏、治理自主性不足、传统习俗及伦理资源逐渐弱化等方面。这些资源困境不仅直接影响到乡村治理的成效,也严重影响到乡村社会内生动力的发挥,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要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就必然要凸显乡村治理对于乡村发展的长远意义,并把乡村治理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为乡村治理创造和提供必要的资源条件。 第一,针对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精英流失严重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乡村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相对而言,在就业机会、教育资源、文化生活等方面,城市比农村更具吸引力,越来越多的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的青壮年还是选择走出农村、进入城市。这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乡村通过劳务输出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他们大量外流的同时,也使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日渐突出。农村的“空心化”现象,使村干部的选拔范围越来越窄。留守乡村的农户又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想干”、“不愿干”的“政治冷漠”心理,他们大多没有当村干部的热情与动机,尤其是在集体经济资源匮乏的乡村,村干部岗位更是缺乏吸引力。此外,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一些村干部由于对补助不满意而辞职的现象也存在。上述现象中表现出来的“政治冷漠”,给当前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建设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一些乡村甚至陷入“越落后越留不住人才,越没有人才越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 边疆少数民族乡村要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依托和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推动,又必须有一支有文化、有能力、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乡村治理队伍作为支撑,尤其是需要有党性、素质高、有担当、有责任、组织协调能力强、办事公正、清正廉洁的村干部作为坚实的人才支撑保障。目前,我国农村各项改革在全面展开。在完善治理主体这一问题上,国家高度重视和强调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要求认真抓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在这一目标导向下,广大边疆民族地区乡村要把选准配强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待遇激励、人文关怀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吸引外流精英的回流,从整体上增强乡村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二,针对乡村治理自主性不足的现象,需要进一步释放强农惠农的政策动力,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行政权力与乡村自治内生动力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的激发,必须有基本的乡村经济基础与实力作为保障。然而,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的实际情况往往是,集体经济缺乏一定的基础与实力,直接影响到村干部的公共服务能力,制约了乡村治理主体的创造性与自主性,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村干部对乡镇政府的依赖。 针对上述现象,必须进一步优化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关系。这就迫切需要把释放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动力与激发村干部的内生动力结合起来,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不断为乡村自治能力的提高创造环境、提供条件,使村干部在团结带领广大农户脱贫致富时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充分施展自身的能力,为乡村建设作出最大贡献。 第三,针对传统习俗及伦理资源逐渐弱化的现象,需要进一步保护、传承和整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要素与资源,提高乡村治理的效能。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动力:一个是伦理道德动力,一个是市场经济动力。在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出于创造力的激发、对效率和财富的追求,往往更需要市场经济动力;而在现代化的后期,人的全面发展又要求重拾和整合伦理道德动力。在我国快速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创造巨大而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需要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并创新性地发展传统文化,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现代化的深入使民众的利益意识被空前地激发出来,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瓦解,各种传统习俗、礼仪规范逐渐被淡化。除了一些被保护和开发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外,大多数乡村的文化生活都比较枯燥。 现代化的乡村绝不仅仅是生活富裕,而应该呈现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状态。当前,要把对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精神生活、伦理道德的关注提高到新的高度,并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挖掘优秀要素与资源,积极引导和发挥乡贤、寨老等民间力量在强化道德约束、实现道德教化、重建乡村本体性价值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还要整合和发挥少数民族习惯法、乡规民约在改善人际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外,要积极发挥传统节日习俗对增进乡村内聚力、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通过对这些习俗、伦理等传统治理资源的整合,减少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成本,有效提高乡村治理的效能。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