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自己对自己的束缚 我们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从一个确定的情境中被抛出,我们开始思考问题,也发现自己与别人是分离且对立的;同时,我们面临着孤立、多变和不安。这时的我们往往想和自己的同胞建立关联,或者是设法在环境中找寻安全感,我们寻找安全感的本能便是爱的原始动力。 不安的感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绪。人类愈想逃避不安,就会愈发的不安,而且,还会变得自私,变得执着。人们一直都在寻求摆脱不安感,找到解脱的方法。不安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类精神生活上的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博爱,博爱是一种给予,也是一种“放下”,更是使人生变得完美的途径。只有博爱才能真正帮助人们解脱不安。为了使人类的精神生活能够摆脱苦恼,佛提出了慈、悲、喜、舍的布施精神,并附带了五戒,以免堕入恶道而造成精神生活的灾害。 为了摆脱不安,人们喜欢用各种方式来麻痹自己,比如听好听的话,一旦听到了自己不愿意听的话,人要么就忌恨他人,要么就乱了自己的分寸,把自己逼上一条完全不必要走的险恶之路,而且,这样做的人大多都死不回头。最终的结果则是变得越来越不安,甚至使自己原本和谐的生活,生出了不和谐的枝丫。 有个年轻的女孩很漂亮,皮肤鲜嫩,脸蛋泛红,说话时声音也很好听,特别惹人喜欢。她的一个同事不久前去外地出差了,回来后看到她就开玩笑说:“怎么?这几天长胖了?”女孩听到后若有所思,从这一天起,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减肥了,把全部心思都花在节食和吃减肥药上去了。当同事们快乐地享受美食的时候,她只能自己在一旁忍耐着。 其实,这个女孩并不胖,体形很匀称,就因为同事的一句玩笑话,开始了折磨人的减肥行动。见到谁都要问一句:“我有没有瘦点儿?”别人说她不胖,可她不相信,因为节食过度,她曾在办公室饿得晕倒,另外的同事给她巧克力吃,她坚决不要,还说给她吃东西就是在害她。 过了一年,这个原本很有朝气的女孩子,已经瘦得像只有一把骨头了,脸色不再红润,走路也无精打采,但不管见到谁仍然还要问一句:“我有没有瘦点儿?”很遗憾,她已经得了厌食症,而且说什么也不看医生,她的身体明显越来越差。 这样做是必须的吗?为什么非要把健康的自己弄得很不健康呢?看来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自己,很容易就因为一点外在的因素而走上了折磨自己的道路。如果能够给自己定一条底线,或许人们就不会过分地追求太多,也只有这样,幸福才是可以触碰得到的。 对于你自己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要放弃的?假如你能给出明确的回答,那么你已经抓住了生活的骨头了,只要再把语言的回答转化成实际的事物,你就抓住生活的精髓了。 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地陷入某种事物,这时,我们的生命就成为了一个没完没了的漩涡,我们再也无法看清事物的实相。 我曾经听过一个看似有些荒唐的故事,说有一个人,学的是生物,后来终于取得了博士学位,但这时他却觉得很失落。他想训练动物,因为在他看来,动物的灵性也很高,一定可以完成人能完成的事情。 他打算通过训练跳蚤举哑铃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要做的,是把一只跳蚤训练得能够举起比自己还重的哑铃来,一旦他成功了,就将成为动物学界的焦点人物,一想到此他就很兴奋。 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每天都重复着跳蚤的训练课程,但在很长时间里他一直都是失败的。而且,他为此还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跳蚤,家里人已经无法容忍他了,还有他的朋友,也大多都失去了联系。这个博士最终成了一个孤独之人。他的屋子里到处都是跳蚤,除了这些“朋友”,他还有一个朋友——附近一个酒吧里的酒保。训练跳蚤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为了缓解压力,博士隔个三五天就到酒吧里喝一次酒,所以,他和那里的酒保混熟了。 博士用了五年的时间,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成功。跳蚤可以举哑铃了,他简直高兴得快疯了,很想找个人跟自己快乐一下,却发现身边没有人可以与他分享快乐,这时他想到了酒吧里的酒保,他要让酒保成为世界第一人——第一个和他共同庆祝这个伟大实验成功的人。于是,博士带着自己的跳蚤走进了家附近的那家酒吧。博士想给酒保带来一个惊喜,于是没有事先告诉酒保,只是把跳蚤放到了吧台上,还装作惊喜的样子大叫一声:“呀!跳蚤!” 这时酒保刚好把博士点的酒放在吧台上,听到博士这么一说,他伸出手掌就拍死了吧台上的跳蚤,并立刻用抹布将吧台擦干净,然后说:“非常对不起,我刚刚擦过吧台,博士,这跳蚤肯定不是我们酒吧里的!” 训练跳蚤举哑铃——多么可笑的博士,而正是为了这件可笑的事,他居然扔弃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家庭、亲情,以及他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还有他自身才能的合理发挥。 这都是由于他过于执着于一件事物,已经无法跳出他给自己制造的怪圈了。如果他拥有“跃出”的态度,又哪里会走到那么可悲的一步呢?又哪里会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了不足挂齿的一瞬间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