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的故事是《史记》中流传极广、对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历史事件,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民间对那些并非出于真诚、别有用心的宴请都称之为“鸿门宴”。从它载入史册以来,无论是老百姓还是专家学者,从来没有人去怀疑过它的真实性。这也许是司马迁的权威地位所至。在封建社会,一些权威人士的东西是没有人敢去质疑的,因为那样会被视作“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过《鸿门宴》的故事确实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方。 第一个不信,是刘邦的侥幸逃脱 试想想,如果“鸿门宴”真是那么杀机四伏的话,刘邦那么容易就能从号称四十万大军的“中军帐”里溜之大吉吗?如果这个侥幸死里逃生的故事是真的话,那么刘邦如何逃脱的过程应该是详写的部分,从史学角度来说,这是很重要的史料,从文学角度来说,这是很精彩的情节,为什么一带而过,不作详细交代呢?因为要在这里编假话,就要涉及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那样就会太离谱了,反而会弄出破绽来,无法自圆其说。 第二个不信,是舞剑的场面 两个元首级别的人物会晤的场面上,居然让两个赳赳武夫拿着寒光逼人的真家伙挥舞翩跹,还有樊哙执剑携盾,眈眈相向,不光刘邦提心吊胆,难道项羽就不考虑樊哙手中的家伙可能“走火”吗?项羽真的一点防范意识都无须有吗?这是不近情理的一笔。难道这个场面是空穴来风,纯属虚构?不是,那是他们在演戏。为什么说是在演戏呢?请看下一个不信。 第三个不信,是项伯的表现 如果项羽一方确实是原计划要杀刘邦的话,项伯作为项羽阵营的一员,他就敢如此露骨地当着项羽的面屡次护卫刘邦吗?就算项伯要报恩于张良,他也没有必要为刘姓的安危提着脑袋出卖他们老项家的利益嘛。项伯去向张良通风报信,很有可能是受项羽指使的,作为敲山震虎的计策,去试探刘邦的。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项羽、项伯、张良一起在耍刘邦。历史上的帝王被人耍弄的太多了,并不奇怪。 第四个不信,是刘邦逃走以后的局面 他这么一逃,难道不被项羽看作是他心中有鬼吗?项羽就能乖乖地接受这个他本应无法容忍的现实吗?在接受礼品和范增剑劈玉斗的过程中,项羽就能那么一直保持沉默吗?这是项羽的性格吗?范增可能是一个不知内情的人,项羽、项伯叔侄俩商量的试探刘邦的事是等级很高的军事机密,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第五个不信,杀了刘邦是不是真的对项羽集团有利 这是范增之流不会不考虑的事情。不管怎么说,刘邦毕竟还有十万之众近在咫尺,刘邦既然自己送上门来了,最可取的办法是胁迫他下令全军归顺项羽,从而收编他的队伍,为我所用,这也不失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之策。杀了刘邦,关中地区很可能成为一个烂摊子,对于一心要关中称王的项羽反而不利,这是我辈一芥草民都能想到的事,难道范增、项羽者流偌大一个政治、军事集团就不考虑这样利害攸关之举吗? 由此可见,项羽他们试探刘邦随后耍弄刘邦的可能性很大,如果项羽一方原计划是要杀刘邦的话,刘邦在那次“鸿门宴”上是不可能有惊无险地虎口余生的。 那么《鸿门宴》的故事为什么被传得如此玄乎呢?这当然不能全怪司马迁。因为根据司马迁的写作态度,他凭空臆造的可能性不大。司马迁生活的年代,正是大汉王朝方兴未艾的时代,对开国皇帝刘邦的个人崇拜还没有降温,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为说真话,已经受过一次宫刑了,他还敢惹恼姓刘的他们家吗?再把老刘家惹翻了还割什么呢?就只有割脑袋了。所以只好违心地绘声绘色地去为老刘家吹嘘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