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过小龙女的生死相许,很可能只是一场旷世误会
▽ 文|陈墨 杨过和小龙女是金庸小说中最出名、也最受人喜爱的人物。 他们被认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最为曲折、最为生动、最令人激动和痴迷。
这是一个充满了悲剧意味的故事。 自他们相爱之日起,就离多合少,往往旧劫未去,新劫又生,历尽曲折悲欢,充满苦涩苍凉。 然而他们又坚贞不渝、锲而不舍,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海枯石烂情不变。从而迷醉了无数的读者。 然而,我要说的是,我们像杨过和小龙女一样,在这一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中,不自觉地坠入了一场迷梦之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欺骗。 这场欺骗并非来自小说的作者——也许作者也像其主人公及读者一样受了欺骗——而是来自“爱的幻觉”,来自人性及其爱情心理。
杨过和小龙女当真是值得称羡的佳侣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至少不能完全肯定。 这倒并不是因为杨过比小龙女要年轻几岁,晚一辈; 也不是因为杨过失去一条臂膀和小龙女失去处女的贞操; 这一切小说的作者都一一安排了圆满的解决方法,而主人公也确实是克服了这些微不足道的障碍。 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的真正危机是他们的个性的极端对立,他们的人生理想及其喜爱的生活方式的极端矛盾。
他们实质上完全是两种人,当属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他们走到一起本就是一次偶然,一种命运的捉弄,而他们的相爱更恐怕是一场误会,一场不自觉的自我欺骗。
杨过对小龙女没有热烈的爱情冲动 “异性相吸”,也许是产生这种误会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的“异性”,不仅是指男女性别的差异,而且指男女性格上的差异。 我们常常见到一个活泼开朗的人爱上一个沉默稳重的人,一个聪明灵俐的人爱上一个木讷刚毅的人,一个外向的人爱上一个内向的人等等,且得到了相对完满的结局,甚至可以归纳为一种“规律”,即异性相吸、相辅相成。 我们不否定这一点,也承认性格的相互补充是爱情与婚姻的和谐或妥协的一种较为有利的情形。
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对“另一极”性格的自然的倾慕,源于一个古老的审美法则,那就是隔岸观景。 我们总是发现与自己不同的、有距离的事物较自己身边的、眼前的、熟悉的事物更美。 我们总容易让那些使我们“不明白”及我们不具备的东西迷惑。 可是我们一旦“获得”,这种审美距离一旦消失,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杨过和小龙女的情形大致如此。
在古墓之中,两人只觉得互相关怀,是师父和弟子间应有之义,既然古墓中只有他们两人,如果不关怀不体惜对方,那么又去关怀体惜谁呢? 有意味的是,小龙女第一次离开杨过,是因为杨过根本不懂得爱情: 小龙女正色道:“你怎么仍是叫我姑姑?难道你没真心待我么?” 她见杨过不答,心中焦急起来,颤声道:“你到底当我是什么人?” 杨过诚诚恳恳的道:“你是我师父,你怜我教我,我发过誓,要一生一世敬你重你,听你的话。” 小龙女大声道:“难道你不当我是你妻子?” 杨过从未想到过这件事,突然被她问到,不由得张惶失措,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喃喃的道:“不,不!你不能是我的妻子,我怎么配?你是我师父,是我姑姑。” 小龙女气得全身发抖,突然“哇”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
这里有—个小小的误会,欧阳锋找到杨过,疯疯癫癫地点了小龙女的穴道(那时她正与杨过脱了衣服练“玉女心经”),被对小龙女心仪已久的全真派道士尹志平乘虚而入。 小龙女以为是杨过,也就坦然失身了,等到杨过找到小龙女时,尹志平早已离去。 杨过不知就里,而小龙女则以为杨过在装疯卖傻,不负责任。 因而见他仍不叫她是“妻子”(她以为杨过占有了她)而气愤急怒,想要杀了杨过,终觉不忍,因而只有转身疾奔下去,离他而去。
可是杨过确确实实是不知道前因后果。 不知道如何得罪了师父,不明白“何以她神情如此特异,一时温柔缠绵,一时却又怨愤决绝?为什么说要做自己的‘妻子’,又不许叫她姑姑。” 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所以然来,只有以为“此事定然与我义父有关,必是他得罪师父了。”
杨过对他的师父小龙女,其实只有敬爱之心,却没有性爱之情; 有亲近和依恋的关系,却没有热烈的爱情冲动。 那时他还是一个孩子。 不懂爱情,不懂性,不懂男女之爱有别于师徒之爱、姑侄之爱。 等到小龙女离开他以后,在寻找小龙女的过程中,才慢慢地意识到小龙女所要的男女之情是什么。 因而,他在追寻“白衣少女”(小龙女也总是一身白衣)的过程中,他结识了陆无双、完颜萍,并把她们当成小龙女的幻影。
他以为(我们大家都以为)自己爱上了小龙女却不知小龙女此人也只是一种幻影:爱的幻影。 这幻影正是被他情窦初开的心创造出来的。
杨过小龙女不会幸福的三大原因 我们说过杨过和小龙女是不会幸福的。 这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杨过是一个多情的人,而小龙女则是一个“无情无欲”的人。 这是她的古墓生涯的结晶,也是她的武功的必要基础。 那古墓派玉女功养生修练,有“十二少、十二多”的正反要诀: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 多思则神怠,多念则精散,多欲则智损,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促,多笑则肝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肠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宁。 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第39回) 显然,小龙女将此要诀练得很好,否则她无法在古墓中长大,尤其无法在绝情谷底一个人生活十六年之久。
其二,杨过是一个热情如火、活泼激烈的人,而小龙女则是一个宁静冲虚、恬淡幽闭的人。 这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必然出现极大的反差和冲突。 杨过曾说: “不错,大苦大甜,胜于不苦不甜。 我只能发痴发颠,可不能过太太平平安安静静的日子”。 (第29 回) 而小龙女则恰恰相反。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小龙女则至淡至虚,如何为伴?
其三,杨过属于这个风尘劳苦、多劫多难的苍凉人生,而小龙女则属于古墓。 她像是幽灵,又像是仙女。 总之,她属于空谷,属于绝域,是花瓶加温室里的花,一经人间风雨就会惶然失措,本性迷失,如坠地狱。 从本性来说,小龙女已是忘情灭欲的世外仙灵(只有小说中才会有这样的人物); 而杨过则是凡肠如火、风流热烈、活泼多变、偏激刚烈的世间英雄。
他们的恋爱起于古墓中没有外人的孤独的自然,而后饱经磨难、生死相许,历尽尘劫,反而显得格外的多姿,加强了追求本身的意义而夸张了情感的度数。
当然,我们只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意见,只能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分析或综合。 我们无法也不能去“判断”:
他们是否存在爱情? 他们是否感到幸福? 他们是否能在一起过和平宁静的日子? 这一切小说中都没有写,而我们也不是杨过或小龙女本人,所以我们无法判定。 这些也不能让任何外人来判定,因为爱情与幸福乃是(当事者)心理的感受。 感受如何? 甘苦寸心知。 这便是爱情的神秘处、诱人处。
我们只能说,他们的这种感情,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分离所造成,被期待所激发,被磨难所巩固、所推动。 我们只能说,这两个主人公都是毅力惊人的人。 尤其是杨过,小龙女因为无欲少情,反而能宁静长久。 然而不论怎样,我们都还要感谢金庸,他为我们写出了这种若即若离、曲折悬念的爱情故事。 展示了“越是得不到,越觉得美好,越是想要”这种人性心理的真实,深刻地表现了人类情感的秘密和人性的秘密。 摘自《陈墨评金庸系列》之《情爱金庸》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