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不,它是女儿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七夕最初起源于人们对星辰自然的崇拜,和东汉才形成完整故事情节的牛郎织女神话其实没有一点关系。 那为什么现在,大家一说到七夕,就会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他们天天都祈求能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然而,这个愿望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他们只好把渴望和家人团圆的愿望寄托到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里,自此,七夕和牛郎织女神话才有了具体的联系。
七夕所在的农历七月,是夏天快要离去,秋天快到来的时候。因为天气开始转凉,古代的女孩子们就要开始摇动纺车,纺织布料制作衣裳了,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灵手巧的织女渐渐成为了女孩子们的偶像。 在七夕那天,她们会用各种方式乞求自己能变得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俗称乞巧,乞巧慢慢成了这个节日的主题,所以七夕又叫乞巧节。 女孩子们还会举办姐妹聚会,男生们不可以参加。在聚会上,她们会摆桌焚香祭拜织女,向织女许下自己的心愿,还会吃一种应节食品“巧食”,跟姐妹们拉拉家常,说说体己话。 七夕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活动,那就是乞巧,东汉时出现了最早的乞巧方式——穿针。七夕那天,女孩子们会对着月亮把彩色的线穿进针孔里,以表现自己心灵手巧。
后来,乞巧又出现了新方法。女孩子们通过看蜘蛛结网的形状来占卜自己在针线织作方面的天赋。 南朝时这种乞巧方法得到了补充,女孩子们会把蜘蛛放在瓜上,让它在瓜上结蛛网,然后根据蛛网的疏密来推测自己有没有得巧,就是有没有被祝福未来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子。 同时,七夕那天要吃的应节食品也从两汉以前常吃的黍,就是一种去皮后叫黄米的植物,变成吃一种水煮过后冷却的面块——“巧饼”,又叫“汤饼”。
到了宋朝,人们对七夕“巧食”又有了新研究,创制了一种新的面饼点心叫巧果,并在集市上大卖。此外,宋朝除了保留历代流传下来的乞巧习俗,还出现了应节的戏曲——《长生殿》和《天河配》,更加丰富了七夕的娱乐性。
明清时人们又对七夕的一些风俗做出了改变。女孩子们不拘泥旧俗,创新了乞巧方法——丢巧针,用碗装一盆水放在庭院,将一枚针放在水中,针落水时的图案越好看,就说明放针人的手越灵巧。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节令食品“结缘豆”,人们都期盼能在七夕与有情人结下善缘。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