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此物盛行于3千年前西南古民族 古为皇室极品 今是品质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很久
    很久
    以前
    …
    茶
    已经是中国人的饮品,
    
    01
    排除神话传说之外,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开始种茶的古代人,应当算是商周时期西南夷中的濮人。
    
    
    根据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 
    这也就是说,在周武王联合当时西南夷濮人部落一起讨纣以后,濮人们就将他们所产的茶作为贡品献给武王。
    这段历史中所说的濮人,也就是今天分布在云南的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的先民们。濮人,又被称为百濮,是商周时期的古民族。曾与庸、蜀、羌、髳、微、卢、彭等民族一起参加周武王牧野誓师讨伐商纣王。最早见于《尚书·牧誓》, 曾参加周武王“伐纣”会盟。种茶,是百濮民族的标志性传统之一。
    
    
    是的,早在三千多年前的云南民族地区,就已开始产茶。
    根据《普洱府志》中记载:“旧时武侯遍游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芒于莽芝,埋砖于曼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此名其
    山。” 
    武侯,也就是赫赫有名的诸葛孔明丞相了。相传他为了查访南方风土民情,曾经遍游六大茶山,六大茶山的得名也都源于孔明。
    史料中所说的“攸乐”,也就是现在基诺族人。他们本是诸葛孔明南征时所带领的将士,在随孔明降服孟获造反的时候,因在今基诺山一带和组织失去了联系……于是,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基诺族。
    
    在今天西双版纳一带的西南少数民族人们,把南糯山称之为“孔明山”,把诸葛孔明奉为茶祖。
    在其他民族地区,还有“武侯遗种”的说法,这些传说虽已无法考证,但我们不难看出普洱茶传于三国的事实。
    
    
    到了唐朝时期,是普洱茶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唐朝樊绰在其所著《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根据考古专家们的考证,这里的“银生城”指的就是唐代南诏国六节度使中的其中之一的驻地,大致是现在普洱市的景东县,所辖区域包括现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全境、普洱市和临沧市,与普洱茶的主要产区大体吻合。
    
    所谓“诸山”,指的即是六大茶山,“蒙舍蛮”即为云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所说的便是民族地区特有的饮茶方法。老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茶”指的便是普洱茶。
    这些,也便是历史文献中最早关于普洱茶的记载。
    不过普洱茶的真正得名,却要到了明朝时期。
    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普茶”在明万历年间谢肇淛《滇略》中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
    这里的“普茶”即指普洱茶,而且明代的普洱茶是“蒸而成团”的紧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洱茶独特的加工制作方法。
    
    
    清代普洱茶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雍正皇帝派大臣鄂尔泰担任云南总督,为更好地统治民族地区,在这些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后设置“普洱府”、“管茶局”等机构,掌管普洱茶的税收和收购,控制普洱茶的收购及销售权。
    同时,朝廷坚持“岁进上用茶芽制”,用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到北京,并多次被皇帝赏赐。“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成为清宫饮茶的规范。
    
    
    
    
    02
    那么,在云南的各个民族,人们又是怎样喝茶的呢?
    可以说,丰富多样性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多元并存的民族文化,使普洱茶文化具备深厚的底蕴和多样化的背景,这是其他茶类文化不能比拟的。
    在傣族、拉祜族、佤族中,当地人民流行喝“竹筒茶”。
    
    
    所谓“竹筒茶”,是指把普洱茶装入刚砍回的竹筒内,然后置于火上烧烤,待茶软化后,用木棒舂紧后再加入新的茶叶,直到压紧填满为止。等茶烤干后,破开竹筒掏出圆柱形茶叶,取下少量冲泡,既有竹子的清香,又有茶的芳香。
    而上面提到的基诺族人,则喜欢吃“凉拌茶”。
    
    
    他们会将新鲜的普洱茶叶揉搓后放入碗里,再加入酸笋、黄果叶、酸蚂蚁、辣椒、大蒜、盐等配料拌后食用,风味独特。这种方法一直沿袭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至于白族最著名的,就是“三道茶”了。
    大理白族人民将茶分三道饮用,第一道为苦茶。将小砂罐放在炭火上烤热,放入适量的普洱茶,边烤边抖动砂罐,待茶叶颜色微黄并焦香扑鼻时,冲入开水即可饮用。这茶的醇厚,味苦,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淳厚、单纯。
    
    第二道茶为甜茶。在普洱茶中加入生姜片、红糖、蜂乳、熟芝麻、乳扇,冲入开水即成甜茶。
    第三道茶为回味茶。将肉桂、胡椒、姜切片放入沸水中,将煮汁中倒入苦茶、蜂乳即为回味茶。
    三道茶饮用完毕,那是香甜苦辣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极其受用,同时也象征着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真谛。
    纳西族的“龙虎斗”,也是一种颇具特色的饮茶方式。纳西族人将普洱茶倒入烘烤的土陶罐中,茶烤黄后倒入沸水熬煮,直至汤稠,倒入盛有白酒的茶杯中,此刻杯内发出响声,纳西族以这种声音作为好运的象征,响声越大越吉祥。
    
    
    此外,在“龙虎斗”内加入一枚辣椒的话,据说还可以治疗感冒。
    在不同的少数民族那里,普洱茶可以诞生出全然不同的饮用方法,不知道各位童鞋尝试过几种?
    
    03
    可以说,普洱茶文化是汇积了澜沧江流域的云南各民族几千年古老文化,在普洱茶这一文化物质载体上的积淀,集中体现了普洱茶区各民族文化的共有特征和生产、生活方式。
    云南民族地区人们通过发现、驯化,到后来栽培、种植以及加工普洱茶,将普洱茶文化与云南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造就了民族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饮茶方法。
    
    
    
    刚刚老王也说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茶人便是古代西南夷濮人,他们是世界上最先发掘和利用野生茶叶的民族,同时还是世界上最早驯化、种植和栽培普洱茶的少数民族。
    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等民族地区,发现了大量野生普洱茶树和最早由人工种植、栽培的古茶树。现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野生普洱茶树,是在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约有1700年的巴达山野生大茶树。
    
    
    而过渡型的古茶树,主要有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树龄达千年。栽培型古茶树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树龄约有800多年。
    除此之外,在“六大茶山”还分布有许多古茶园。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老曼峨山,1975年出土了布朗族的先民——濮人种植茶树的工具。这些普洱茶古茶树及历史遗迹为我们流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资源。
    
    普洱茶制作所采用的原料为云南特有的大叶种晒青茶,普洱茶的初制经由各民族人民运用传统原始加工方法制作而成。将通过采摘得到的大叶茶树的鲜叶经过传统的手工锅炒杀青、揉捻、摊晾通过阳光晒干而制成毛茶。再将毛茶通过特殊的方法紧压制成饼茶、沱茶、砖茶等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形式各样的普洱茶。
    用云南所特有的笋壳包装后,在马帮运输或储藏的过程中自然陈化,长年累月陈化为普洱熟茶,这就是传统的普洱茶制作。
    
    普洱茶被誉为“能喝的古董”,是因为其原料品质优良且稀奇,以古六大茶山等地的古树茶为原料,年产量有限,远离污染,滋味醇厚,耐冲泡。
    而且,普洱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使其腐化、变味,只会越陈越香,可见其魅力所在。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是普洱茶还具有药用和保健的功效,在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便把普洱茶当作一味药来服用,据科学研究表明,普洱茶内含有的茶多酚及微量元素等有降血压、血糖及降脂的功效。
    
    04
    茶人流传这样一句佳话:"勐海饼、下关沱、谭梅砖",此三物与经典齐名,广受赞誉。
    今年7月,老王亲自去了云南,拜访了普洱茶界的女神 + 宗师:谭梅老师。
    谭老师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从事普洱茶发酵与生产加工30余年,在传承普洱熟茶工艺上坚持传统工艺,致力于做实实在在的好普洱,做喝得起好普洱,让更多人有好茶喝。老王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谭梅老师好喝不贵的“古董”:7581,一款陈化了10年的谭梅熟普茶砖。 这块砖老王很早以前有推荐过,茶友反响超赞 。
    
    
    为什么选择这款老茶:
    这款7581茶砖于1975年诞生于国营茶厂-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昆明茶厂,是人工发渥堆发酵熟茶的最早作品之一,80年带初期谭梅及其团队从制模、砖形、口感、拼配比例、发酵工艺等多方面进行改造,并更新了改良压制机器。最后完成了这款茶砖,7581茶砖砖形工整精致,口感上形成了陈香润滑为主要特点的普洱熟茶经典口感。
    它的味道承载着80年代的记忆,有着最本真的普洱茶原味,更重要的是价格实惠,这是经典普洱茶该有的魅力与风骨。
    用7581冲泡的茶汤,红褐明亮,汤色透如玻璃,香气悠荡,红、醇、润、滑,喉韵深;厚度也好,带绵绸感。
    此批茶是0703批次,是一款10年的老茶,陈化好,已经冒出茶油了,值得大家评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