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有天對比丘們開示: 過去久遠前,在此舍衛城有位國王,名長壽王。他聰明睿智,無事不知。不過,雖然長壽王善於刀劍之法,國中庫藏卻缺乏寶藏與財貨,四部兵眾也不充足,能堪當輔佐的臣子亦為數不多。當時,波羅㮈國的君主名梵摩達王,勇猛健壯、戰無不勝,國中庫藏滿是錢財、七寶,不僅四部兵眾充足,而且輔臣眾多。有一天,梵摩達王想著:「這個長壽王沒有什麼大臣輔佐,加以國庫空虛,缺乏珍寶,現在正是攻佔其國的好時機。」於是,梵摩達王率領大軍,前往攻伐。 當長壽王得知鄰國興兵的消息後,自忖:「我雖然沒有七寶、財貨、輔臣,四部兵眾也比不上梵摩達王的兵眾,然而只憑我一己之力,其實就足以擊潰敵方眾軍。但如此一來,所殺害的眾生,也將不計其數。我不能為了一世的榮耀而成為永世的罪人。如果我今天離開舍衛城,便能消弭這場戰爭。」於是,他在沒知會任何佐臣的情況下,帶著第一夫人及一位侍從離開舍衛城,遁入深山。次日,當舍衛城的大臣、人民不見長壽王時,便派遣使者到梵摩達王所在之處,對大王說:「請大王治理此地,長壽王現已不知去向。」梵摩達王於是入城統理迦尸國。 長壽王的夫人懷了身孕,産期在即。有一天,夫人夢見自己在城中生產,於黎明時,四週圍繞著手拿五尺長刀的四部軍隊,她在無人輔助下獨自分娩。夫人從夢中驚醒後,將夢境告訴長壽王,大王對夫人說:「我們身處深山之中,如何能在舍衛城內的都市中生產呢?你只能像野鹿般,在這森林中產子。」夫人回答:「我知道,但假如我不能依著夢境生產,就會死去。」長壽王聞言,只好在夜裏,換衣喬裝,潛入舍衛城。 長壽王有一位大臣,名善華,對大王極為忠誠,有小事出城,因而見到長壽王進城。善華大臣久視王後,嘆息流淚,便自離去,沿著樓閣間的道路而走。長壽王便跟隨那位大臣,在屏處對他說:「不要出聲!」大臣回答:「是!不知大王有何指示呢?」長壽王說:「我第一夫人昨夜夢見她於都市中生產。在四週圍繞著四部兵眾之中,產下極為莊嚴的男嬰。假若不能依著夢中情境分娩,七天之內,夫人將會死亡。」大臣回答:「我能如大王的教敕籌辦此事。」說完,二人便分頭離去。 之後,大臣便進宮覲見梵摩達王。抵達王宮後,對王說:「七日之中,臣想檢閱大王的軍眾──象兵、馬兵、車兵、步兵,計算共有多少兵眾。」於是梵摩達王敕令左右:「就依善華所說,儘快集合兵眾。」善華大臣於是在七天之中,聚集兵眾,進駐舍衛城。第一夫人在七日內,來到市中心。善華大臣從遠處見夫人到來,說道:「太好了,夫人,現在正是您生產的時候。」第一夫人看到四部兵眾後,心裏非常歡喜,立刻令左右侍從張開大帷幔,於日出時,便產下了一個端正無雙,世所希有的男嬰。夫人抱著嬰孩回到山林中,長壽王遙見夫人抱著兒子回來,便說道:「希望我兒能得長壽,受命無極。」夫人對王說:「請大王為小兒取名。」長壽王便為太子命名為長生。 長生太子年至八歲時,長壽王因小事進舍衛城,昔日臣子劫比看見王入城,從頭到腳仔細地打量他後,便往至梵摩達王宮中,對王說:「大王!這實在太放肆了!長壽王現在竟然在此城中。」王聽後怒不可遏,隨即下令左右,前往搜捕長壽王。左右大臣便帶著劫比四處搜尋。這時,劫比在遠處認出了長壽王,以眼神暗示大臣說:「此人就是長壽王。」大臣便向前捉拿他,並押送到梵摩達王面前,對王說:「大王,這人就是長壽王。」此時,舉國人民都知道長壽王被捉的消息。 第一夫人聽見長壽王已被梵摩達王所捉的消息後,便想著:「我現在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寧與大王一同赴死!」夫人於是帶著太子來到舍衛城,對他說:「從今以後,你要自求活路!」長生太子聽了之後,沉默不語。夫人直接前往梵摩達王處所,王遠見夫人前來,極為歡喜,立即命令大臣:「將夫人和長壽王,遊街示眾後,斬成四段!」大臣們奉王之命,將長壽王及夫人五花大綁,繞行舍衛城,使數萬人民見之。城民見到此景,莫不感到悲傷心痛。 長生太子藏身於大眾中,見到父母被牽往至街道即將被斬殺時,臉上亦不敢顯露任何表情。長壽王回頭向長生所在的位置說:「長生啊!你要知道:莫見他人長,莫見他人短。並以偈語勸誡:『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 聽到長壽王所說,幾位大臣相互說道:「這長壽王真是愚昧,竟在我們面前說這偈語?長生又是誰?」 長壽王對諸臣說:「我並不愚惑,只有智者才能明了我所說的話。諸位賢者當知,以我一人之力,就足以殺死百萬人,但我想到如此一來,必會造成不計其數的傷亡,我不能為了今世之生而造業,讓自己在歷世中受罪,怨怨相報無有止息。自古以來,唯有無怨才能戰勝怨仇,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諸臣將長壽王和夫人送到街道斬作四段之後,便行離去,回到各自的住所。長生太子等到日落黃昏時,將父母遺體火化之後才離去。當時,梵摩達王在高樓上遠遠看見一個孩子火化長壽王和夫人的遺體,勅令左右:「那個孩童必定是長壽王的親眷,你們快去將他逮捕回來!」眾臣民隨即前往捉拿。還沒抵達之時,長生太子早已離去。 頓失雙親的長生太子當時心想:「梵摩達王殺我父母,又侵佔我國土,我一定要為父母報仇雪恨!」於是,他到琴師住所,表明想拜師學琴。琴師問他:「你姓什麼?父母住在哪裡?」長生回答:「我沒有父母,一直住在舍衛城中,父母早亡。」琴師說:「你想學琴的話,我就教你吧!」便收他為弟子。 長生太子天資聰穎,才學幾天就能夠彈琴歌唱、通曉音律。於是,他抱著琴來到梵達摩王皇宮飼養大象的廄舍中,在無人出入時獨自彈琴,並清唱高歌。有一天,梵摩達王在高樓上聽到琴音及歌聲,便問左右侍臣:「是誰在象廐中獨自彈琴歌唱?」侍臣回報:「是舍衛城的一個小兒在那裡自彈自唱。」大王告訴侍臣:「你明天將他帶來這裡彈唱,我想見見他。」隔日,長生被帶到梵摩達王的面前,大王問他:「昨夜是你在象廐中彈琴嗎?」長生回答:「是的,大王!」梵摩達王說:「你今後可以陪在我的身邊,為我彈琴歌舞,我會供給你衣食。」 長生太子於是在大王前,為王彈琴歌舞。由於其技藝極為精妙,梵摩達王聽此琴音,心大歡喜,便告訴長生太子:「以後就由你來為我掌管收藏的珍寶。」長生太子接下這個任務後未曾有任何失誤。他凡事順從大王的心意,與王說話時,先笑而後說話,深得梵摩達王的信任。不久,梵摩達王又告訴他:「你這個人極為聰明,從今日起,讓你來管理皇宮內務。」長生太子便在內宮中,教授後宮藝妓彈琴,也教她們騎乘象馬的技術,對宮內的事務無事不知。 有一天,梵摩達王想出城外娛樂,便指示長生調遣莊飾著寶羽的車輦。長生太子安排好寶羽車,並為大象配上由金銀打造的鞍轡之後,回來對王說:「馬車已備妥,請王上御輦。」梵摩達王乘坐寶羽之車,由長生駕車,在四部軍隊的護衛下離開舍衛城。 此時,長生太子駕著車,遠離扈從的衛兵。不久,梵摩達王問長生太子:「隨行的士兵到哪去了呢?」長生回答:「臣也不知道他們在哪裡。」王說:「在這裡停一會,我有點疲倦,想休息一下。」長生太子依言停車,讓王休息。在此時,軍眾尚未到來,梵摩達王枕著太子長生的膝蓋入眠。長生太子看見王睡著,心想:「此王是我最大的仇人,他殺我父母,更侵占我的國家,現在不報仇,要等到什麼時候呢?我現在就要斷他的命根!」長生太子右手拔劍,左手摸著大王的頭髮,頓時,他想起父王臨命終時曾告訴他:「長生啊!你要知道:莫見他人長,莫見他人短。並以偈語勸誡:『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心想:「我還是放下仇恨吧!」便將劍收起。但是接著又想:「這王是我最大的仇人,他殺我父母,又侵占我的國家,今日不報仇,何日才能報?我現在必須斷了王的命根,才能報仇!」但隨即又想起父王的叮嚀:「長生啊!你要知道:莫見他人長,莫見他人短。並以偈語勸誡:『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自思:「我還於放下仇恨吧!」再度將劍收起。 就在此時,梵摩達王夢見長壽王之子長生太子,要殺害他,便從夢中驚醒。長生太子問道:「大王怎麼會如此驚恐?」大王回答:「我剛才睡覺時,夢到長壽王的兒子長生太子拔劍要殺我,所以驚醒。」長生太子思忖:「大王已經知道我是長生太子了。」立即右手拔劍,左手捉住他的頭髮,對王說道:「我正是長壽王的兒子長生太子。你是我最大的怨敵,殺我父母,奪我國家,現在不報仇,更待何時?」梵摩達王馬上向太子求饒:「我的命在你手上,希望你能放下仇恨,放我一條生路!」太子說道:「我可饒你一死,但王必然不會留我性命。」大王回答:「只要你手下留情,我一定不會殺害你的!」於是,長生太子和大王一同作誓:「相互救濟,絕不加害對方。」長生太子因此饒大王一命。梵摩達王於是對長生太子說:「請太子還是為我駕寶羽之車,回到國內。」太子即駕著寶車,與王二人,回到舍衛國。 梵摩達王召集群臣,問道:「假使眾卿見到長壽王的太子,會如何對待他呢?」其中有大臣說:「應當斬斷其手腳!」或有人說:「把他的身體截成三段!」或有人說:「把他抓來殺死!」那時,長生太子正意端坐在大王身邊,思惟這些話。這時梵摩達王以手握著長生太子,告訴大眾:「此人就是長壽王的兒子長生太子,你們不要再說那些話了。長生太子饒我一條活命,所以我也會保全他的性命。」殿內眾臣聽到大王這番話,無不驚嘆:「大王和太子真是太奇特了!竟然能夠放下心中的怨恨而不報仇!」 梵摩達王這時問長生:「你原本可以殺死我,為何願意放過我,又決定不殺我?這其中是否有什麼因緣,我想聽聽看。」太子回答:「大王!您仔細聽著。我的父王臨終前曾囑咐我:「長生啊!你要知道:莫見他人長,莫見他人短。並以偈語勸誡:『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 當時眾臣聽我父王這麼說,相互說道:『實在是狂惑,講出這些話。長生究竟是誰?』我父長壽王回答:『你們要知道,有智慧的人才能明白這些話。』我那時回想起父王所說的話,所以才留大王的性命。」梵摩達王聽到太子所說,對於太子能夠奉持亡父的教敕,無有違背,甚感驚奇與讚嘆。 梵摩達王對太子說:「你方才所說的話,我還不是很了解,可否再進一步解說,讓我心開意解?」長生太子回答:「大王!您仔細聽!您殺了長壽王,那麼長壽王極為親信的眾臣,也必定會取大王的性命。如此一來,大王所有的臣佐也會設法殺害長壽王的親信,怨怨相報,永無斷絕。想要中止怨結,唯有停止報復。我因為觀察其中義理,所以我才沒有殺害大王。」梵摩達王聽到這些話,極為歡喜,也了解長生太子極為聰明,才能廣為解說其義。 此時,梵摩達王向長生太子懺悔:「是我的罪過,殺害了長壽王!」他取下皇冠為太子戴上,並把女兒嫁給長生太子,歸還舍衛國土、人民,由長生太子統領國城,梵摩達王則回到波羅㮈國。 佛陀開示:「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過去諸王間有著共同的常法,雖然相互競爭,還是會彼此容忍,不會相互殺害。更何況諸位比丘,以堅固信心,出家學道,捨離貪欲、瞋恚、愚癡心,何能諍競而不和合,不互相忍讓而不知懺悔、改過?諸位比丘!你們應當以此因緣,知道爭鬥是不合宜的行為。你們有共同的導師、同參,如水與乳般交融,切勿相互鬥爭、責備。」 最後,世尊宣說法偈:「無鬪無有諍,慈心愍一切,無患於一切,諸佛所歎譽。」 所以,比丘們!應當修忍辱行,要這麼去習學。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十六(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省思 《六祖壇經》云:「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一念執著是輪迴的苦因,一念慈忍便是解脫的開始。以怨報怨,輪迴無有止息;以寬容之心放下怨仇,便能中止惡業的循環。倘能進一步了達緣起性空、怨親平等,契悟本具的清淨自性,便能於一切無患,為諸佛所稱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