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佛陀與五百位比丘於迦毘羅國的闇婆梨果園弘法度眾。當時,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在結夏安居後,率領另外五百位比丘在人間遊化,漸漸來到城中佛陀住止處。兩位尊者所率的五百位比丘,與原住處比丘們相互問候,聲音鼎沸。佛陀聽到吵雜聲,就問阿難:「園中是誰的聲音?音聲之大,好像砸破木石之聲。」 阿難稟白:「舍利弗與目犍連帶領五百位比丘遠道而來,與原住處比丘們相互問候,所以才會有此聲響。」佛陀告訴阿難:「你去告訴他們,不宜留住於此。」阿難尊者便前往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之處,對他們說:「世尊請我轉告,速離此去,不須於此留住。」舍利弗回覆:「願秉受如來教導」。 於是,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便帶領五百比丘們,準備上路離去。這時釋迦族人聽聞此事,隨即至尊者之處,頭面頂禮後,問道:「尊者,你們要前往何處?」舍利弗回答:「我們為世尊所遣離,將各自尋求住止處。」釋迦族人說:「尊者!請稍停留,我等將代為向如來懺悔。」 釋迦族人來到佛陀面前,頂禮佛陀後,在一旁坐下,恭敬地稟白:「懇請世尊原諒遠來比丘們的過咎,唯願世尊應時教誨,他們有些是初學道者,未曾覲見過世尊,可能有退悔之心,正如同繁茂的樹苗未遇雨水潤澤,終究無法長大成樹;這些遠來的比丘若無法親見如來就離開,恐將生退悔之心。」 這時,梵天王知道如來的心意,頃刻間來到佛陀面前,頭面頂禮後,在一旁站立,向佛陀稟告:「唯願世尊慈愍,原諒遠來比丘們的罪過,適時教誨他們,其中有些初學比丘,恐怕有退悔之心。如果他們不能親見如來,或許會退失道心,還俗重操舊業;如同新生的小牛,一生下來就失去母親,因而憂愁不食。新學比丘們若不能親睹如來,也可能會因此遠離正法啊!」 世尊接受了釋迦族人的諫言,以及梵天王的犢子之喻,於是回首凝視阿難,阿難便生此念:「如來已經接受釋迦族人及梵天的諫言」,阿難尊者立即前往兩位尊者的住處,告訴他們:「梵天及釋迦族人已向世尊陳啟此理,如來欲見眾比丘。」 舍利弗告訴諸比丘說:「如來已接受我們的懺悔,你們各自收拾衣缽,隨我一同前往世尊住處。」兩位尊者帶領這五百位遠來比丘到世尊前,禮拜問訊後,在一旁坐下。佛陀問舍利弗:「佛剛才遣令你們離去,你心中有何感想?」尊者回答:「剛才如來遣諸眾僧時,我就想:『如來喜好閒靜,獨處無為,不樂憒鬧,因此遣諸大眾。』」 佛陀又問舍利弗:「後來,你又怎麼想呢?教誨僧眾能成聖賢,是要囑累託付誰呢?」尊者回答:「世尊!我接著就想:『我也應當在閒靜處獨遊,不處於市集憒鬧中。』」佛陀對舍利弗說:「別這麼說,也別這麼想:『我也當於閒靜之處。』如今要教誨僧眾能成聖賢,難道不是倚仗你與目犍連嗎?」 世尊接著問目犍連:「我遣諸眾僧時,你有何想法?」目犍連稟言:「如來遣諸眾僧,我心想:『如來欲得獨處無為,才會遣諸大眾。』」佛陀繼續問:「接著,你又怎麼想呢?」尊者回答:「雖然如來遣諸大眾,我們應當將他們集合,令不分散。」 佛陀讚歎:「善哉!目犍連!如你所說。從今以後,你應當教誨後學比丘,使他們在闇昧長夜中,永處安隱之地,不令中途退轉,墮落生死輪迴。若有比丘行此九法,在現世中無法提升道業。是哪九法呢?親近惡知識,非為佛事恆喜遊行,心中常懷患惱,喜好積蓄財貨,貪著衣缽好器,多諂曲虛假而無正念、心意不定,沒有明達的智慧,不解義理,不能隨時接受教誨。因此,若比丘行此九法,於現世不能得到佛法的潤澤,亦無法成就道業。 相反地,若有比丘能成就以下九法,必能成道證果。哪九法呢?親近善知識,修行正法不行邪業,恆喜獨處、不耽著世樂,少病無患,不多畜積財寶,不貪著衣缽好器,勤行精進心不散亂,聽聞法義便能知解,隨時聽法無有厭足。因此,若有比丘成就此九法,於現世多所饒益。目犍連!你應當勤加教誨諸比丘,使他們從無明長夜中出離,達到究竟解脫的無為之境。」 於是,世尊便說此偈: 「常念自覺悟,勿著於非法,所修應正行,得度生死難。 作是而獲是,作此獲此福,眾生流浪久,斷於老病死。 以辦更不習,復更造非行,如此放逸人,成於有漏行。 設有勤加心,恒在心首者,展轉相教誡,便成無漏人。」 「目犍連!應當勤加教誨諸比丘,念念作如是學。」接著世尊再為比丘們開演微妙之法,令發歡喜心。諸比丘聽聞法要後,當中六十多位比丘皆漏盡煩惱,心開意解。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個個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一.馬王品第四十五(二)》 省思 面對世尊的遣離,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當下依教奉行,起正思惟。佛陀事後不僅讚許,更將教導後學比丘的責任賦予兩位尊者;藉此因緣,進而宣說能令修行人成道證果的九種勝法。所謂:「禍福由因,轉變在緣」,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境界時,若能堅住正念,取代抱怨,將佛法的道理切實用出,便能遠離無明黑暗,開創人生新契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