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之道是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者是天之经、地之义。孝感于天地而通于神明。孝至于天则风调雨顺,孝至于地则百谷成熟,孝至人则重福来,孝至于神则冥灵相助。而自印度一带传入中国的佛教,到唐时已经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为一体,对于孝亲之道很是提倡与重视。这些对于自幼饱受儒学教育,后又在佛门熏修数十年的德清来说,是有着刻骨铭心的印象与鞭策。德清遵循佛陀的教导,以自己吃苦受难而减轻罪孽来回向亡故的父母,祈求佛菩萨加被,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往生净土。这正是德清之所以能自普陀山起香,历时3年半,千辛万苦,百折不挠,三步一拜而行,千余天如一日,恒守初衷,终于朝礼五台山的坚强信念之所在。从另一方面看,德清的跪拜朝礼五台山,既是其对父母的一片诚挚孝道的体现,又是他入佛门后的一次艰难的修持实践。直到晚年,德清在谈及这次跪拜朝礼五台时,仍深有感触,“此3年中,除为疾病所困,风雪所阻,不能拜香外,其他时间则是一心正念。礼拜途中,历尽艰难,心生欢喜,每藉境验心,愈辛苦处,愈觉心安。因此才悟古人所谓消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少分菩提。”这应当是其发自内心的感概与总结,由此也可以看到其禅修境界的深化。
四、跋涉千里,印度朝礼佛陀圣迹
清光绪十年(1884)五月,拜抵五台山后,德清花一个多月方将全山诸寺遍拜完毕。六月初七日,挂单于南台寺,进禅堂打禅七。十五日解七后,回到显通寺参加会期长达30天的大佛会,为父母立了往生牌位,每日礼拜诵经,惟愿超度他们早日往生净土。在这一切完成之后,德清自五台山北行,一路登太华山,礼西岳华山庙,游首阳山,再出大庆关,次年初即入陕西省境。又走了十多天来到长安,先至大慈恩寺礼拜大雁塔。当日,德清静心息念跪拜于这座得唐代高僧玄奘三藏法师从天竺取经归国之缘,唐永徽三年(652)奏请高宗得准而建的方塔供案前,读诵塔碑所载:“……玄奘法师亲负砖石与众同建此塔。在此译经七年,创立唯识法相宗……”之事迹,恭敬地缅怀玄奘法师为取佛经不辞辛劳,历尽万难,跋涉数载而赴天竺。归国后又数十年如一日,率众致力译经的为法献身精神,立志效法玄奘法师,为佛法的弘扬,普度众生,虽有千难万险而在所不辞。德清继而登华严寺礼拜杜顺和尚塔和清凉国师塔,再到牛头寺礼拜玄奘法师塔。又转上终南山,住进终南山大茅蓬,参禅习定。在终南山经2年多的禅修之后,德清感到有所收获,但疑情难尽,禅关未透,于是决计再次外出云游,以广参名师,亲近善知识,求益请教。同时,瞻仰先贤祖师圣迹,开拓眼界。清光绪十三年(1887)三月,德清从终南山下来,上后安山礼道宣律师塔。转至草堂地,拜鸠摩罗什法师道场。而后出天雄关,越小峨眉山,过剑门关,进四川。光绪十四年(1888)正月,德清由宝光寺起程,几天后相继参拜昭觉寺、文殊院等。转经华阳双流南下眉山县,登上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
峨眉山,又称“大光明山”,历来人们尊之为普贤菩萨弘法道场。全山方圆200多平方公里,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相传普贤菩萨当年骑白象来此弘扬佛法,普济众生,功德圆满。而后历代高僧驻锡山上,诛茅建寺,讲经说法。全山有报国寺、伏虎寺、雷音寺、华严寺、万年寺等名刹数百座,香火极盛。德清上山以来,一路礼拜。那天,来到晋代名刹万年寺,跪拜在拱顶无梁砖殿内,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所铸高达2丈多的骑在白象背上的普贤菩萨像前,虔诚地望着全身金色、头戴黄金雕镂法冠,面貌慈祥,口含微笑,手结吉祥印,趺坐在金色三重莲瓣上面的普贤菩萨法相,德清心中发愿:“愿效普贤菩萨盛德胜行,愿得文殊菩萨智学佛心,行观音菩萨大慈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