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观佛而修止观瑜伽 上引经典之教义归纳而言又该如何行持? 首先应为一切众生皆获安乐而发菩提心,然后应内心思维:我如今已获暇满人身并值遇如来教法,此时不应言说世间低劣之事。亦应明了:造作供养如来身像等善事虽有无量功德,但依靠财物积累福德,乃如来主要为在家人所宣说之法门。最殊胜之功德应为出家人随念佛陀,出家人应守持清净戒律,并内观修行。既如此,我亦应按如来教言尽力修持。 无始劫来直至如今,我们皆被各种分别念牢牢捆缚,似被狂风猛摧、被乌云覆盖、被海上巨浪鼓荡,日日夜夜均无自在而陷于迷乱。不仅未获殊胜功德,反而在种种痛苦中备受煎熬。从现今始,应想尽一切办法从如疾病般只能增上违缘之分别念大网中解脱出来。既然一刹那间观想佛陀都能带来无量无边之利益,因之更应依观想佛陀而修寂止、胜观瑜伽,并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圆满止观修持。 如是一心一意发下猛厉誓言后,即应前往远离一切愦闹之寂静地方,也即是白天无人来人往、夜晚无嘈杂音响等禅定之地,并于舒适坐垫上具足禅定威仪而端坐。圆满修完前行后,应将一拃长之释迦牟尼佛像置于双目能悦意、适中瞻望之地。此佛像应请技艺高超之画师精心描摹,画像理应大小适度、精妙庄严。摆好画像后要对之生起信心,并随念如来之加持,随即就以缘起咒开光。摆放如来画像时不应离眼过近或过远,双目应能直视画像。然后一边观看,一边如是思维:此乃如来真正身相,所谓如来实为无量无边,获取佛果之因则为不可思议之智慧、福德资粮。如来于整个世间可谓昙花般偶尔应世,其身相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令人视而不厌。人天世间,灿然明然之庄严佛陀身相,有缘众生曾于此刹土中共同目睹过。他为众生广演佛法,并显示神变,行、住、坐、卧等行持皆为众生利益,又以善巧方便广做不同事业,并以此方式而成熟无边众生善根。 无等大师本师释迦狮子王降生于释迦族,后示现成佛,并于灵鹫山等不同地方为菩萨、声闻等不同根基之众生宣讲佛法。对世尊此等经历也需一一作意、观想,并于其后如是思维:如此善妙之如来身相现今就呈现于眼前画像上,如来早已具足戒律、等持及见解脱智慧等无量无漏法之功德,他以大慈大悲心而摄受我等众生,并为众生行持无数苦行。从上文所叙之海尘婆罗门初发心开始,历经以上所宣示之种种磨难,经三大阿僧祇中厉行六度万行,且因之而积累起无边不可思议之智慧、福德资粮,然后方能远离一切障碍、摧毁四魔,进而圆满所有功德,获得了知万法实相之大智慧,及至轮回未空尽之前,始终成为一切众生究竟皈依处、怙主、无偏亲友。如此殊胜之无上如来,我们无论忆念、顶礼、持诵名号、瞻仰佛像、一心观想等,做任何微小善根亦能成殊胜菩提因,此为如来不可思议之发愿力、智慧力所致。因此,我们实在应数数庆幸自己有如此之殊胜因缘及大福报。 一边如是作意思维,一边随念佛陀,同时生起坚定信心。还需注意:观想随念佛陀画像、功德之心识,不可过紧亦不可过松,张弛有度,务必以不失正知正念之方式持续专注观想。除观想佛陀外,再无其他任何分别念,唯一观照者只为佛陀。如此修习,天长日久,心就能不断专注于所缘境。总而言之,以九种住心法次第成就欲界一心禅定之前,应精进于上述修习内容。 在观想佛陀时,我们可观想如来总体身相;为未来获得圣法、灭尽昏沉,我们又可专注观想佛陀之顶髻;为获等持、断除掉举,我们则可观注如来心间吉祥旋;为修有所成、能得大福德及安乐,可将心专注于如来眉间白色如右旋海螺般之白毫;为佛法妙音传遍一切处、众生均能同沾佛法利益,应专心致志于六十种妙音来源之如来喉间、三条海螺纹样之处……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只要随自己意愿,心专注于佛陀身相即可。 如此修持时,恰如徒手抓蛇一样,刚开始时难以调伏,自心急躁,分别念迅猛、粗大,此正所谓第一阶段如峭壁落水之动摇觉受。此时应如是思维:自己之心识恒时处于飘摇不定之中,出现此种状况亦在所难免。《妙臂请问经》中云:“心如电如风如云,亦如大海起波浪,须臾随意散外境,动摇迷乱当调伏。”此亦可算正常现象,因每一众生都被此种散乱分别念所控制,哪里能有所谓自在。我应尽力不懈怠,努力精进修持。若真能勤勉不舍,将来绝无不能成办之事!一边如理作意,一边暗自发愿,坚持不懈地长久将心尽量专注于佛像,日久功成,以前较粗大、猛厉、迅疾之分别念定会逐渐息灭。 不过此时又有一新阶段会出现,在此时期内,微细、众多之杂念纷纷显露,此即所谓第二阶段如山谷流水之获得觉受。山谷水流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与峭壁落水相比,其流速已明显减缓,故选用此喻。此时应不断修持,将心继续安住下来,如此修行至一定阶段,心识所起之分别念出现频率会日渐放缓,心已能基本安住下来。 此时再详细观察,仍有细小之分别念不断闪出,此即所谓第三阶段如江河走水之修行觉受。江河缓慢流动,远望几无察觉,唯沿岸观之方见其不舍奔流。 再继续精进不辍,便不会再产生此前修行时所感诸苦,亦不必劳心劳神,此时之精进行持方可谓已入正轨。如是修持后,细微之分别念亦日渐消失,自己将心专注于任一所缘境时皆能安住很长时间,纷扰外缘也难以撼动其安住之心,至此则进入第四阶段如大海离于波涛之稳固觉受。此时心已能完全安住下来,且非常稳固,故以此喻明之。 从此之后,即无需过分勤作,再接再厉长期修持下去,即达于第五阶段如山王稳固般之究竟觉受。此时已至觉受极至,此觉受与无勤作行实乃一意贯通。将心专注于任何一处,皆能自然融入此法,无需任何勤作,自然明然安住于此法中,任何分别念都无法动摇,至此则已修成所谓欲界一心。此时因心能安住,故而各种不同之觉受都可出现。 在此种境界中安住修持,即可获所谓身心轻安之境界。如能获取身心轻安,则将心专注一处之时,身心可在很多天当中无劳累之感,整个身躯如棉花一般调柔,且心内充满明晰、安乐之感觉。若所获轻安最初尚有沉重、稳固之感,则应继续再修,直至灭尽此等作意。此时就如影子一般微薄、干净,行者会现前与正行禅定相同之境界——出现寂止。 此种修持才可称其为寂止,因其乃轻安之心。此种心属于初禅未至定心,凡得此寂止之心者,不管有相抑或无相空性法门,无不可修。原本修寂止需有四种作意、六力等众多修法以为辅助;若能以正知正念摄心专注,如此修持即可以最自然之方式现出五种觉受,也即将上述众多要求所欲达成之目标全部涵盖。 修成此种寂止时,因心堪能之缘故,身躯亦具色泽光润、充满安乐、力量等特征,心也清净无染,任运行持众多事业,身心遍布无边喜乐。尤其可贵者乃在于烦恼减少,能感觉与内在大乐相同之觉受。以能依此种寂止观想佛之福德力,再加佛之加持力,行者即可亲见,或于觉受状态下,或于梦中得见如来,并听闻法语,无量功德就能在自己相续中生起。 此等寂止修成后,应继续修持胜观瑜伽。首先应将修持寂止时所用佛像再次当作所缘处,并一心一意观想。最后面前无佛像时,仍能在心间随意现前佛陀身相,至此境地方可谓修成寂止。此时虽无有佛像,但于自己心间,因等持像已成,故可自然明然现前。最初时,如来身相于自己根识前就如镜中影像一般可明然显现;再往后,即能于自己根识前真实现前,并可在别众面前也能观见自己根识前所成影像,此乃前译派众多实修教言中所谓之第一意识、第二根识、第三觉性之对境。 在最初已能明观佛像后,应深入胜观修持,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内心如是作意:心中所观具足相好庄严之灿然佛像,实乃因自心之一种串习力而现前。如是之佛身无所从来,亦无所而去,若善加观察即可明了,此种身相实无所有,内外均了不可得,完全是依赖于心,并通过长久修持等缘起力而显现。若对显现之来源——心善加观察,即能发现里里外外均无心藏身之处,它原本就远离一切所依。既如此,无本之心所显现之形象又何能实有?因此,此等显现无有丝毫本性存在。 同理,所谓如来真实出世,实际所指是说众生清净善根与如来大悲发愿力因缘聚合后,就如人面会于清净镜中呈现一般,佛陀亦会无欺显现于世间众生前。究竟而论,所谓如来之蕴、界、处所摄诸法,丝毫许亦不存在,只不过凡夫难以推测其法界平等智慧身而已。《智显庄严经》中云:“所谓真实如来者,无尽善法之影像,此无真如亦无佛,世间众前现影像。”《现今如来住世等持经》中则说道:“诸佛菩萨由心立,心本清净性光明,无垢不与众生混,若知此道获菩提。” 依此种智慧观察就能了知显现之理,了知此理就会理解:正如如来显现一样,一切蕴、界、处所摄现有诸法,全都依凭种种因缘聚合而如幻显现,并被众生感知。此等诸法唯赖各自因缘汇聚而能显现,若详加观察,任何一法都无微尘许自性可得,恰似如梦如幻之显现一样,诸法实无来去、无生灭。贪执显现从不善加观察之凡夫、愚者,皆认为生灭等万法真实不虚,就如眼中有翳之人千方百计妄图驱除虚空中之毛发一样,无始劫来,被无明眼翳所遮蔽之人,彼等完全不知万法究竟实相。而真正证悟实相之大士,并非否认万法之显现,他们早已深刻体会到正当显现之时,万法其实毫无成实性可言。证悟者皆明此理:万法本自无生,尽属空性。正如《无热恼请问经》中所言:“缘生皆不生,彼生皆无性,佛说缘生空,知空即智者。 《般若经》中又云:“诸法如幻如梦,涅槃如幻如梦,若有超胜涅槃之法,亦如幻如梦。”《三摩地王经》则云:“如梦亦如幻,阳焰乾闼婆,夜灯本性空,诸法如是观。”《中观根本慧论》云:“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因此,佛之身相在心间显现时,根本无有本体可言,我们应了知万法均无有本体,我也无自性,所谓我之自性实乃如来自性,也即如来自性是一切诸法自性。《智显庄严经》中云:“恒无生法即如来,一切诸法似如来,执相凡夫愚痴众,世间无法反执实。”《摄集经》中又说道:“如我本性即众生,众生本性即诸法,无生与生皆不念,此即智度之胜行。” 《中观根本慧论》对此亦阐释道:“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在究竟实相义中,一切诸法远离生与不生等所有戏论之网,成为本来平等法界。《慧海请问经》中说道:“此法无垢净善性光明,如同平等虚空本无生,不来不生不住亦不灭,此乃如来手印净无动。”《华严经》中有云:“细微难证如来道,无念无思极难见,自性寂静无生灭,通达教理方明此。本性为空寂无苦,解脱相续同涅槃,无边无中无言说,三世解脱如虚空。” 圣者罗睺罗说过:“无可言思智慧到彼岸,无生无灭虚空之本性,各别自证智慧之行境,顶礼三世如来之佛母。”龙猛菩萨亦曾揭示道:“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如是抉择远离言说、戏论、所缘对境的真如之瑜伽士(修行人),首先以了达诸法如幻之等持,专注于梦幻般如来身相,以观看如来画像、听闻法要等方式修学如梦如幻之各种行为。接下来应于无可言说、平等、各别自证对境之空性中入定,依此方式,当能获取相应法忍。再继续修学,于不久之将来,必能无疑获得见道之智慧。 上述道理,也即以窍诀方式宣说现今如来住世等持、一缘等持之实修方法。
九种住心: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境、等持。
未至定心:虽尚未证初禅根本定,但依初禅未至定力,于欲界烦恼亦能断除。
四种作意:修定时引心趋境的四种警觉性:励力运转作意、有间缺运转作意、无间缺运转作意和无功用运转作意。
六力:修止过程中能成九种住心的方法:闻力、思力、正念力、正知力、精进力、串习力。 中国佛教故事网 佛教经典故事 因果报应故事 感应故事 智慧故事
恭请十方善信随喜转载、分享 功德无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