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曾纪泽是曾国藩的长子,也是清朝著名外交家,袭父一等毅勇侯爵担任过户部左侍郎、总署大臣、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等职。曾纪泽曾与俄人力争,使沙俄交还伊犁等地、中法战争时与法国人谈判立场强硬、与英国议定洋药税厘并征条约等;他学贯中西,擅诗文、书法、绘画等,著有《佩文韵来古编》、《说文重文本部考》等作品。1890年,曾纪泽逝世,时年51岁,谥号“惠敏”,故而世人称之为“曾惠敏”。 人物生平 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一月初二日(12月7日),曾纪泽生于荷叶黄金堂,为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自幼受严格教育,通经史,工诗文,并精算术 。及长,因受洋务运动影响,复力学英语,研究西方科学文化。识者每以“学贯中西”誉之。 同治九年(1870年),由二品荫生补户部员外郎。 光绪三年(1877年),为父守丧期满,以承袭一等毅勇侯爵位入京。 光绪四年(1878年),派充出使英国、法国大臣,在英办理订造船炮事宜,补太常寺少卿,转大理寺。在出使任内,深入了解各国历史、国情,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诸国工、商业及社会情况。又将使馆由租赁改为自建,亲自负责图书、器物购置,使得使馆的规模既不失大国风度,亦不流于奢靡。驻外严于操远,节约公费,摒弃贪劣,倡导廉洁之风,为外国人所敬重。 光绪五年(1879年),巴西通过其驻英公使与曾纪泽联系,谋求与中国建交、通商,并招募华工垦荒。曾纪泽建议清廷予以同意;唯对招募华工一事,因美洲各国虐待“苦力”,请予以拒绝。 清政府曾于光绪四年(1878年)6月派崇厚赴俄谈判索回伊犁失地,崇厚受沙俄的威胁下,竟在清廷不知情的情况下,于光绪五年(1879年)12月2日擅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除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里斯河流域大片富饶的领土外,还赔款500万卢布。伊犁名义上归还中国,实际上却是“已成弹丸孤注,控守弥难”的残破空城了。清廷得知后极为震怒,于光绪六年(1880年)派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大臣,与沙俄谈判修改崇厚擅订的《里瓦几亚条约》。曾纪泽抵达俄国后,“与俄外部及驻华公使布策等前后谈判历时10阅月,正式会谈辩论,有记录可稽者 51次,反复争辩达数十万言。至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终于达成《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与崇厚所签条约比较,虽然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仍为沙俄强行割去,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均予收回;取消俄人可到天津、汉口、西安等地进行经济活动诸条款;废除俄人在松花江行船、贸易,侵犯中国内河主权等规定。同年,曾纪泽迁宗人府府丞、左副都御史。任满后,曾纪泽留任三年。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曾纪泽不断抗议法政府挑衅。主张“坚持不让”,“一战不胜,则谋再战;再战不胜,则谋屡战”。与法人争辨,始终不挠。又疏筹“备御六策”。虽在病中,犹坚守岗位,进行斗争。 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曾纪泽卸驻法大臣职,旋晋兵部右侍郎,仍为驻英、俄大臣,与英国议定洋药税厘并征条约,几经周折,终于为清政府争回每年增加烟税白银200多万两。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曾纪泽离英返国,帮办海军事务,协助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旋为兵部侍郎入总理衙门,后调户部,兼署刑部、吏部等部侍郎。在任出使英、法、俄三国大臣期间,订造了“致远”、“靖远”舰,为了订购军舰不受制于洋人,深入的学习过近代海军知识,在有关舰船技术的论述上极有见地。在此期间还亲自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普天乐》。他关心外交诸事,如驻外领事部署,何地当设,何地宜缓,何地不应役,都随时向总理衙门各国事项建议。还改进驻外公使与国内联系电报通讯办法。他在外交界享有声誉,与郭嵩焘齐名,时人并称“郭曾”。在出使英俄期间,在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指出外来的侵略适足以“唤醒中国于安乐好梦之中”,中国的“全备稳固可翘足以待”,对民族振兴满怀信心。 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二十三日,调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月二十日,任户部管理三库大臣。九月六日,兼署刑部右侍郎。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六日,兼署吏部左侍郎。 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三日(1890年4月12日),曾纪泽在北京台基厂寓邸中病逝,实际得年未满五十一岁。两日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少保,照侍郎之例赐恤。旋即赐谥“惠敏”。 曾纪泽夫人 妻子:贺氏(原配),贺长龄之女,因难产早逝;刘氏(继室),刘蓉之女。 曾纪泽的孙女 孙女:曾宝荪。 曾宝荪(1893—1978),字平芳,别名浩如,一生以教育为业,终身未婚。其父亲曾重伯(广钧)是光绪十五年进士,祖父曾纪鸿是清末著名数学家。其曾祖父即曾国藩。 曾纪泽叶剑英 曾纪泽的堂曾孙女曾宪植是叶剑英元帅第三任夫人。 曾纪泽与李鸿章 在与俄国谈判之事上,李鸿章就多次和曾纪泽发生矛盾。曾纪泽奉命使俄之初,在伦敦致书李鸿章,谈了他关于是否收回伊犁、沙俄当时军事、政治形势、英、俄之间的关系与一旦中俄交兵的利害关系等等。李鸿章极力反对曾纪泽说的“与俄决裂,不至大有伤害”的论点。他说:“俄将高福满节制西路各回部,最喜用武。上年地山议约时,俄君调回与谋,伊欲与左公决战,不愿送还伊犁,其君相因贪通商、分界各便宜,破众论而许之。今废此约,正合高福满之意。”又且西陲边境左宗棠部张曜、刘锦棠等部各万人,“饥疲已甚”,已成强弩之末,一旦开仗,首尾未能兼顾,设有蹉跌,再失数城,全局即虞震动。左公衰毛,好为大言,究其军实饷糈,素为俄人所蔑视。”他直接责备曾纪泽附和左宗棠准备武力收回伊犁的观点。 双方的矛盾,在中法战争期间得到大爆发。 19世纪80年代,法国入侵清朝藩属国越南,然后侵入中国的广西、云南。中、法之间的外交活动频繁起来。清政府以李鸿章主持中法交涉事宜。当时,曾纪泽是驻英、法公使,直接参与了中法交涉。在中法交涉、以至整个中法战争时期,李鸿章自始主张对法妥协求和,曾纪泽则一贯主张对法强硬交涉。 法国政府深感曾纪泽在谈判时的强硬,遂绕过他直接找李鸿章谈判。曾纪泽在法国外交处境的日益艰难,1883年7月上旬,他致两江总督左宗棠说:中法交涉,“每下愈况,始终误于三字,曰柔,曰忍、曰让。吾华早示刚严,则法人必不敢轻于举发,……纪泽不见礼于法庭久矣,一腔愤血,何处可洒!刻下无他技能,惟向英、法绅民及新报馆以口舌表我之情理,张我之声威,冀以摇惑法绅,倾其执政府。” 曾纪泽深知李鸿章隐持外交大权,足以左右中法交涉,为了争取李鸿章转变其立场,1883年致书李鸿章说:“法人之性,欺软怕硬,……轻于发端,怠于持久。吾华备战愈显,则了事愈易。……某思于此数端者,是以始终坚持备战之议”。 不料,李鸿章对曾纪泽的做法不以为然。他指责曾纪泽“因法廷不理,多为愤激之谈,而所拟新报解散各国劝说,茫若捕风”。1884年4月20日,李鸿章密函总理衙门,要求撤去曾纪泽驻法国公使职务。至于原因,就是曾纪泽在报刊上抨击法国,“法议院闻之,愤怒至不可忍,竟欲倾国之力以与为难”。经过他这样的奏报,曾纪泽竟变成了中法战争的祸首了。李鸿章又说,现在即将与法国人福禄诺谈和,福禄诺来函中谓:“曾侯一日不调开,法国一日不与中国商议此事。盖怨毒之于人深矣”。 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建议,4月28日,明令曾纪泽毋庸兼驻法国使臣,另以驻德公使李凤苞署理驻法使臣。5月1日,李鸿章致电李凤苞说:你是“奉旨兼署,与由公使派委不同,岂能认为曾委?此事应无庸议。越事枢纽全在敝处,丹崖能通消息,不至如曾之不和耳”。 值得注意的是,撤去曾纪泽驻法公使的职务不是孤立的事件。1884年2月,李鸿章运用其谋略,也迫使左宗棠辞去两江总督。 撤去驻法公使职务后,曾纪泽致书其叔父曾国荃说:李鸿章与福禄诺在天津订立简明条约,“于是生出谅山一波……受骗至此,可胜浩叹”。撤除驻法公使职务,“侄于公事,则一腔愤血,寝馈难安。至于私情,则不惟不怨李相,且深感之。向使侄留巴黎,而吾华订此条约,侄亦无可如何,而数年豪气,一朝丧尽矣。” 1885年10月,清政府命曾纪泽为海军衙门帮办,曾纪泽颇为喜悦,认为这是朝廷对他的“高天厚地之恩”。1886年11月底曾纪泽回国,12月23日观见皇太后时,“知纪泽已奉派总理衙门”,也就是说还未到海军衙门报到,就已被李鸿章逐出了海军衙门。1887年2月15日,曾纪泽又奉命调补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翌年夏调管库大臣。1888年春,奉调管同文馆事务,以迄于1890年曾纪泽困死于同文馆。曾纪泽回国后,不断调换衙门,越调越次要,权力也越小,最后被打入冷宫。 人物评价 《中俄改订条约》一公布,世界舆论顿时哗然。英、法、美等国的各大权威报纸均载文评论说:中国的天才外交官曾纪泽创造了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迹,他迫使大俄帝国把已经吞进口里的土地又吐了出来。这是俄国立国以来不曾有过的事情。 英国驻俄国公使德佛椤当日向英国外交部电告此事时称:奇迹!中国的曾纪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了出来! 法国驻俄公使商西则这样说道:无论从哪方面看,中国的曾纪泽创造的都是一个奇迹! 法国籍军官日意格的评价则是:我没有看错,曾纪泽确是我接触到的所有外交官当中最优秀的一个! 孝钦显皇后(慈禧):看不出,曾纪泽还真有些胆量! 郭嵩焘虽然肯定曾纪泽是有才之人,但并不因此而苟同他在外交上的一些见解与办事方式。 严复在英国时,说曾纪泽“门第意气太重,天分亦不高”、“喜为轻藐鄙夷之事”、“天分极低,又复偷懦惮事,于使事模棱而已,无裨益。” 谭嗣同:历观近代名公,其初皆未必了了。更事既多,识力乃卓。如曾文正、惠敏父子,丁雨生中丞,洞彻洋务,皆由亲身阅历而得。 俞樾在《曾惠敏墓志铭》中评价道:文正公薨、惠敏公嗣,又继之以雄才伟略,为国家宣布德意,奋扬威棱,谈笑樽俎之间,折冲万里之外,将天之钟美于曾氏乎,乃天之笃祜我圣清也。 赵尔巽:崇厚擅定俄约,误国甚矣。纪泽继之,抗议改正。其时国势犹足自申焉。 蔡东藩《清史演义》:或谓吴之争嗣,何裨大局?俄许改约,全恃曾袭侯口舌之力,于左无与?……外交以兵力为后盾,微左公之预筹战备,隐摄强俄,虽如曾袭侯之善于应对,能折冲樽俎乎? 萧一山在所著《清史大纲》一书中评:①曾纪泽是我国当时最了解国际形势的外交家。②对使俄换约“不矜不伐,操心虑患”的态度,真不愧为曾文正公之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