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真容院前院西配殿 “带箭文殊殿”中佛坛上有文殊菩萨塑像两尊。前面一尊为执剑文殊,高1.7米;后面一尊为带箭文殊,通高2.3米。坐狮为银白色,颈毛、尾巴呈绿色。 带箭文殊坐在狮子背上,表情严肃,衣冠整洁;只是右肩上却插着一箭,且入之较深。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三世达赖喇嘛朝台时,不忍目睹菩萨右肩所插之箭,让人拔下置于供桌上的一个特制木筒内,后来被班禅大师取走了。 《清凉山志》中《李靖射圣传》记载:“唐雁门太守李靖,在京时,亦先尚释(释迦牟尼佛)。曾纵马狩猎,于中台之野,见一僧与妇共浴于池,靖大怒,援弓射之。僧带箭而逃。追及真容院.见该殿文殊右肩带箭,靖乃悔泣,礼谢而去。”还有一说是,康熙皇帝从北台进香回来,经过澡浴池,见妇女们在池边洗衣裳,却有一和尚在池内裸体而浴,甚为不雅。康熙怒而射之,箭中其右肩。和尚带箭逃之夭夭。康熙循血迹追及菩萨顶,发现那箭却在文殊菩萨右肩上,方才恍然大悟:“文殊幻像与民共乐。射汝,吾之错也!”遂敕封该殿为“带箭文殊殿”,塑像为“带箭文殊”。 “自古风物传闻多,半是存真半是猜。”关于“带箭文殊”之传闻,人们一般倾向康熙射箭之说。 在通往真容院后小院的过厅里,立着一通汉白玉四棱绞龙碑。碑通高4.8米,宽1.3米,厚1.3米。碑额四面各雕刻着两条盘桓的苍龙和一粒玉珠,为二龙戏珠图案。碑身四面分别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着乾隆皇帝写的碑文,时间为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792年,乾隆第六次朝台时所书。汉字为篆体,潇洒俊逸,毫无斧凿瑕疵,为书、刻之珍品。碑文为一首七言律诗: 灵鹫峰文殊寺瞻礼偶效禅语 六度重兹到五台, 默符天地数中该。 不期再至却常住, 即曰言归底幻来。 大士如如据莲座, 金容永永镇华垓 梵宗儒理本无二, 七字因缘讵辨才— 乾隆壬子季春月下浣御笔 对于这首诗,乾隆皇帝自述了写作目的:“特兴黄教,宏启宗门,绥柔蒙古,藉资挖驭,用是中外,又安边民,享升平之福。”简而言之:兴黄教而保江山。 在后小院中,建一四角亭,亭内也有汉白玉四棱绞龙碑一通,同过亭内的那通四棱碑式祥、大小相同。此碑立于乾隆五十一年,即公元1786年。碑上所刻诗文系该年三月初二乾隆第五次朝台时在显通寺(当时叫文殊寺)所写。 全诗如下: 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 开塔曾闻演法华, 梵经宣教率章嘉。 台称以五崇标顶, 乘列维三普度车。 萦缪抒诚陟云栈, 霏微示喜舞天花。 曼殊师利寿无量, 宝号贞符我国家。 乾隆丙午暮春月上浣御笔 曼殊,梵音,“文殊”之意。其“曼殊”读音与“曼珠”相近,“曼珠”读音又与“满族”读音更相近。这是清朝统治者有意与文殊套近乎,意即文殊就代表满族。菩萨顶叫文殊院,故清朝皇帝对菩萨顶便情有独钟。康熙、乾隆、嘉庆等朝台,多住于该寺。这首诗写了乾隆第五次朝台时,五台山黄教领袖章嘉国师率众喇嘛念经迎驾,正好天降瑞雪,如文殊菩萨喜散天花,欢迎乾隆皇帝光临文殊院。而乾隆皇帝见天人欢愉,便认为这是大清国江山稳固、福祚无量的征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