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三圣庵 □王新葆 徐红斌 乡土杂记 在塔集镇夹沟老街东南约十五华里处,早在十六世纪六十年代的康熙年间就有一座庵,名叫“三圣庵”。三圣庵坐落于陈家大圩东,高邮湖边缘的草滩上。这片草滩中有高高低低大小各异的墩子。湖中渔民为落脚谋生,就在墩子上搭起了草棚,安身度日,年长日久,居住人家越来越多。到明末清初,这滩上就有几十户居民,靠捕鱼割草维持生活。他们都是杨姓,后世人称“杨家湾子”。 杨家湾子地处湖泊边缘,地势低洼,一遇大水之年,这里就积涝成灾,一片汪洋,草滩被淹,草棚倒塌,人们离乡背景,到处流浪。如康熙年间,连续数年大水,白浪滔滔,饿殍遍野,百姓流传句俗语:“杨家湾,杨家湾,十年倒有九年淹。挟老携幼寻觅食,锅瓢碗盏一担担”。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统治下,当地群众流传的民谣说:“要想安,早修庵;要得发,求菩萨;要想出人丁,只有拜观音”。杨氏宗族也一样,认为修建庵堂庙宇,能解脱苦厄,无灾无难,还能天官赐福,早出贵人。后由杨氏族长牵头,发动各户捐资,故又重新修建了这座庵。据传说,杨氏宗族根据建庵的目的,也就是这里老百姓的需求能镇水、能出贵人、能普渡众生。同时认为庵中应供奉神像,他们雕塑了三神:一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二是观音。她是四大菩萨中的第一位,众信徒给她的美称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三是地藏王,他的职责是尽度众生,拯救各种苦难,他是幽冥教主,管理阴间,他的美名尊号为“大愿地藏”。三座神像雕成后,供于庵中,此庵定名为“三神庵”,指派专人管理,定每年四月初一日为圣诞期。 不知是真的有求必应,还是出于巧合,到清朝乾隆四十二年,杨氏宗族出了个武举人杨大鹏官升三品后,他家祖父母以下三代均受诰封。由此“三神庵”被人们讹传为“三圣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