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不闻雷电声的赞叹

http://www.newdu.com 2017-10-26 菩萨在线 佚名 参加讨论

阿含经故事集(八)
    不闻雷电声的赞叹
    庄春江
    佛陀八十岁那年的最后游化,来到了末罗族国的首都波婆城,接受了铁匠儿子纯陀的菇茸供养,结果引起佛陀严重的腹泻,抱病勉强地走向拘尸城。途中,因为背痛的宿疾又发作,要求尊者阿难在路边的树下,为他铺座休息。
    这时,从反方向来了一位外道阿罗罗迦摩罗的弟子,名叫福贵。远远走来,就看见佛陀安详、平静地坐在路边的树下,不由得被这景象吸引了,于是就停下来礼敬佛陀,然后对佛陀说:“出家修行人能像您这样安详、平静地安住,实在是不可思议。您的样子,让我想起从前我的老师,他也曾经在这路的路边树下,白天静默而坐,当时,有一队五百辆车的商队,从这条路经过,我的老师对轰轰的车声,完全没有听到。随后,来了一个人,问我的老师有没有看见,或者听到五百辆车的大商队经过,我的老师都说没有。那人再问我的老师是不是在睡觉,还是没知觉?我的老师告诉那人,他既没有在睡觉,而且意识也很清楚,检查身上的衣服,还沾有一层车队经过时,所扬起的飞尘呢!那人觉得,这种情况实在是很稀奇,真是不可思议,于是就对我的老师生起甚深的信仰。”
    佛陀听了,对福贵说:“你觉得如何?意识清醒而不闻五百辆车队经过的声音难呢?还是意识清醒而不闻大雨天时雷电霹雳的声音难呢?从前,有一次我游化到阿越村,住在一间草屋谷仓里,当时天正下着大雨,雷电交加,谷仓旁有两位农夫兄弟以及四头牛,都遭雷击死了,大家都跑来关心。我告诉他们,我一直在草屋谷仓里,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雷声,我没有在睡觉,意识也很清醒。大家听了,觉得实在不可思议。”
    福贵听了,大感赞叹,对佛陀说:“啊!世尊,您实在是最殊胜的,我先前对阿罗罗迦摩罗仙人的信仰,就像被大风吹散,被急流冲刷般的消失了。”于是,就从座起,拿出了两件昂贵的金色绢布衣,供养佛陀。佛陀要他将其中一件供养尊者阿难,于是福贵就拿其中一件为世尊披上,另一件则为尊者阿难披上。之后,佛陀还为福贵说法。说法的内容,是先让他生起欢喜心,然后接着说布施、持戒等人天善行,进而再说欲贪是大祸患,是不清净的,应当舍离,待福贵接受了这些道理,有了修学佛法的基础后,佛陀接着开始教导他属于佛法核心部分的四圣谛。福贵在佛陀教导他四圣谛后,在座位上即刻开了法眼,因而见法、得法,成就无所畏而证得初果。于是,尊者福贵对佛陀说:“我自今以后,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终身奉行不杀、不盗、不邪淫、不饮酒戒,为在家居士优婆塞。”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长阿含第二游行经》、《长部第16大般涅槃经》。
    二、依《杂阿含第474经》、《相应部第36相应第11经》说,入初禅的定境时,言语寂灭,而到入第四禅定时,连呼吸都停止了。呼吸停止,并不是死亡,而是因禅定的专注,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到不必由鼻孔呼吸,只要一出定,呼吸与六根的功能,就能又恢复正常。
    三、依经说,入初禅后,说话的功能就暂时停止了,所以,反过来说,还可以说话的人,就没有入定。说话的功能,应与前五根(眼、耳、鼻、舌、身)的作用同级,前五根的功能停止了,更微细的第六意根,还可以在作用。依《中阿含第210经》说:“初禅有五支:觉、观、喜、乐、一心”,亦即在初禅的定境中,还有范围不等的专注觉察力,也有因专注而生起喜、乐踊动的心理活动,所以内在的意识还是清楚的。本则故事所说听不到车声隆隆,雷电霹雳,但不是在睡觉,意识也清楚,更不是耳聋,那应当是在进入禅定(至少是初禅)的状况。
    四、阿罗罗迦摩罗,佛光本在注解中依巴利文作“阿罗逻迦摩罗”。另依《中阿含第204经》、《中部第26经》说,佛陀在刚出家时,曾依“阿罗罗伽(迦)摩罗”学得“无所有处”的深禅定,但仍不觉解脱,应与本则故事中的“阿罗罗迦摩罗”同一人。从这则故事,也可以了解到:禅定的能力,是共外道的,不是佛教特有的,也不是佛法的核心,佛陀依着福贵对禅定力的赞叹,引导他趣向真实解脱的修学。
    五、尊者福贵以昂贵的金色绢布供养佛陀,佛陀接受了,可见得心不染着的解脱者,对价值昂贵的东西,也不会回避。
    六、本则故事中,佛陀为尊者福贵说法的次第,即《中阿含第28、38经》等经所说的,先说“端正法”,再说“正法要”,这是佛陀对许多在家人说法的典型模式。如果以《大智度论》的“四悉檀”来解读,生欢喜心即是“世间悉檀”,布施即是“生善悉檀”,持戒相当于“对治悉檀”,而最后显了佛法真义的“四圣谛”,即是“第一义悉檀”。我们看到佛陀的教导,是“四悉檀”的贯彻运用,亦即一定会导入到佛法的真实义才结束,这与今天一些只好于让人生起欢喜心,或只停留在生起善心的传教内容与方式不同。
    摘自《正觉之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