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是,也正是从隋朝开始,几百年的动荡时期结束了,中国又一次实现了全民族的大统一,并使得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历时千年的大一统稳定时期,中国的封建时代也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随文帝杨坚,从小是在尼姑庵里长大的,这事说起来也值得玩味。杨坚的父亲叫杨忠,做过北周时期的上柱国、大司空来被封为隋国公,也算是大官了,为什么他会把儿子舍到尼姑庵里寄养呢?仅此一点,就足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佛教在北朝的地位了,总而占之,当时的民风民情已经与大汉朝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 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隋文帝基本上是在尼姑庵里,在浓浓的五台山佛教气息熏陶下,完成了自己的启蒙教育。承袭了父辈的爵位,并最终通过传统的禅让方式,成为了个千年一统封建时代的开国之君。 对于他的启蒙老师,也即山西蒲坂出生的那位女尼智仙,这位开国皇帝是十分崇敬的。在即位之后,不仅立刻大兴佛法,而且还专门为她建塔作传,甚至在全国100多座舍利塔里供奉上她的画像。大约在对待人生的最初几位老师的态度上,古今一理,连那些至高至贵的帝王们也还是差不太多的。 当然,对于统治者的分析,不能简单地从人性出发,更重要更根本的东西还在于统治地位和现实利益本身。统治阶级的思想,什么时候都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隋文帝在崇佛的问题上,既重实践,更重理论,总是不遗余力大力提倡经论学习,特别重视佛教义理的阐释。可以想像,他就是要通过这样不遗余力的努力,把他从小接受的这种种佛教思想、佛教理念、佛教精神.逐步普及到全国,灌输到每一个臣民的心中,并成为他们真正的自觉行动……据史书记载,为了强化佛教的教学和翻泽工作,他曾经把当时佛教各个门派的著名人物全部邀集到京城长安,分作五大系统,即涅一、地论、大论、讲律、禅门,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从而建立丁一个庞大的佛教教育体系。特别是来自五台山的大和尚法珍,常年住京讲解《华严经》、《唯识论》、《瑜珈师地论》;等等,小仅大力弘扬了佛教文化,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五台山的地位和声望,而他本人也自然成了五台山研究唯识学说的先驱。不过,由于这学派的过分繁琐,时至今日,唯识宗在五台山和全国一样都已经基本消失了。 法珍,生卒年代不详,据宋代僧人延一所著的《广清凉传》上极简短的描述,此人“自舍尘俗,戒行精苦,誓除人我,志求解脱。讲《华严》、《楞伽》、《唯识》、《瑜伽》。每升座宣扬,如师(狮)子吼,化导无间,遐迩归心。在华严寺三十余载,见文殊师利云中出没,现种种形.数盈千万。法师因发誓愿,设无遮大会。巡山之人,岁有万数,诣五台顶,然(燃)长明灯,幡花不绝 ”虽然记载过于简单,但是也足可以看出这是五台山真正的本土大德高僧了。 在大量翻译佛经的同时,隋文帝和几位大德高僧的交往也的确令人感慨。比如灵藏,俗姓王,雍州新平(今陕西临潼)人,是隋代对佛学研究最为精深的一代名僧。对于此人,隋文帝就十分敬重,自引为“布衣知友”,特别恩准他可以在“宫闱严卫,任其往返”,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同吃一锅饭,同坐一辆车,连睡觉都是“同榻而眠”。再比如对于高僧昙崇,隋文帝不仅自称“师儿”.且连文献孤独皇后也让自称为“师女”.他每天起来,大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他的这位老师“起居”问安。特别是对于五台山的那位法珍大师,更是到了极其痴迷的地步按照《广清凉传》的记载,有一次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五台山华严寺法珍大师的院子里,有摩尼宝珠加颗,立刻派了一个黄门侍郎星夜上五台山来取。其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宝珠得到了,皇帝的灵验也印证了,法珍的名声自然也更加响亮丁。不管这是不是他俩合演的一出双簧,或者只是一个小小的闹剧.反正对于五台山的佛教传播而言,其意义自然是不言自明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