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安心13例 达摩大师安心法门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问:云何自心现量?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答: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问:说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是名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作处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想分别,即受镬汤罏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相分别,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觅心不可得 当年,源律和尚向慧海和尚请教: 源问:怎么用功? 慧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源说:这谁不会。 慧答:他们吃饭时不肯吃,想这想那,挑这挑那。 他们睡觉时不肯睡,思这思那,梦这梦那。 曾经,禅门二祖慧可大师,到少林寺面见初祖达磨: 可道:请为我安心。 磨答:取你心来,我为你安。 可道:觅心不可得。 磨答:已为你安好心。 从上二公案,可见,众生心是不安的心。 佛经说:不安的心,能踏杀一切善法。 为此,作为求法人,首要的是,需求安心,那么,如何安心。 去爱欲心 有经云:铁链、木架,非枷锁,成枷锁的是妻儿、饰品。 经书又说:异性与黄金,使人远离正觉,异性是人们渴求黄金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男人而言,女人就是轮回本身,反之亦同。 为此,《四十二章经》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又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要看破事相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因此,从本性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有僧问石头希迁:如何是解脱? 希迁:谁傅汝? 僧问:如何是净土? 希迁反问:谁垢汝? 《维摩经》说:有缚则有解,无缚则谁求解。这也应验了六祖大师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可见,事相是虚幻的,如能看破,就能放下,就能自在。 放下什么?放下过去,放下未来,因为,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抓住当下,自在于当下,才最重要。 平常中见佛法 六祖说: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坐卧体安然。 禅也罢,佛法也罢,都在现实世界中,要去发现。 曾经,五台山的智通师,一日,曾大叫:我悟了。 众人问他:悟了什么? 他说:师姑原来是女人作的。 废话,师姑不是女人,难道是男人吗?但是,这是废话吗? 日本的道元禅师来中国学法,他的心得体会是:眼睛是横着长的,鼻子是竖着长的。 众人听了他的体会,取笑他,但是,该被取笑的难道是他吗? 古语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又说:柳绿花红,春来草自青。 宋代一尼姑悟道诗写道: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有对禅师有这样的对话: 问:修道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答:我正在认真的修行。 问:大师也要修行吗? 答:我要穿衣和吃饭。 可见,佛法并不神妙,要以平常心看平常事,从平常事中见佛法。 盛怒之下勿与人语 中国的儒家,经常教人,盛怒之下,勿与人语,也勿许人物,因为,盛怒之下,人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错事,所以,气愤难平时,千万不要轻易做出决策。 但是,有时候,虽是生气时,但时机却不允许等待,必须马上做出决策,这时,该怎么办? 古代的老和尚给了我们一个智慧的方法:那就是,急事时,你朝前走7步,再后退7步,如此三遍,你的心就静下来了。 据说,这方法还真有效: 例子是,一个急性子的人雨夜回家,推进门去,蒙胧中,居然发现妻子与一男人同眠,他顿时怒火万丈,就到柴房拿刀,要把妻子连同奸夫给杀了,但他忽然想起老和尚的“七步法”,心想,何不试试,就前进七步,后退七步,如此这般,连续三次,果然,怒气已消不少,于是,他点亮灯,认真一看,原来与其妻同眠的是他自己的母亲,母亲因为外出回来,衣衫湿透,拿儿子的衣服临时替换一下。 社会上,好多小青年,因为一言不合,生起气来,就动刀子戳人,事后,往往后悔的不得了,但已经来不及了。 恶人同样有被得度的机会 我们这个世界,有白就有黑;有救死扶伤的医生,也有射杀生命的杀手;有布施者,也有偷盗者。按照佛教观点,好人善人之被度之成佛,自不待言。 我想说的是,恶人也同样有得度被拯救的机会,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就永世不得翻身,因为什么: 首先,恶人也有佛性。 其次,佛陀不舍众生,同时,也不舍恶人。佛陀对恶人,如对病子,用心更多,爱护更深。怎么爱护,就是循循善诱他改恶从善。 因此,恶人只要肯改错、肯忏悔,就可得度,甚至可以成为佛陀优先度脱的对象了。 这就是为什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妙音院的《叹异物闻记》中说:连善人都往生净土,恶人更不在话下。 佛陀时,有个叫鸯崛摩罗的青年,他跟从一位婆罗门学道,这婆罗门有位美丽的妻子,他的这位师母见鸯崛摩罗年轻聪明可爱,就对他生了爱恋之心,但这青年一直不肯接受她,认为这样有失体统。但他那师母不甘心,有一天,乘婆罗门外出时,她自己撕掉自己的衣服,扯乱自己的头发,抓破自己的皮肤,等婆罗门回来时,哭哭泣泣地谎称被那青年非礼,为此,那婆罗门对他很恨,以后,就诱迫他去杀一百个人,他在杀人时,佛陀赶到,制止了他,那青年因此对佛陀说:人人都怕我,见我就跑,认为我没有救了,你为什么还要度我。佛说:忏悔就能得救,忏悔能消罪业,太阳的光明照护一切,泥水进入大海就能变为清净,只要你改过就能自新。 鸯倔摩罗听了佛言,很开心,便悔过自新,以后,他也成了圣者。 不以凡人心猜度圣人 凡人之所以为凡人,是因为不理解圣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明白凡人。 就象水里的鱼,不明白我们人为什么没水也能活一样,凡人对圣人的言行总是感到不可思议。 有一天,善慧讲经的时候,武帝驾到,大家都站立迎接,惟有善慧仍端坐不动,有臣子对善慧说:圣驾到此,为何不起立。 他回答:法驾若起动,一切都会不安。 又有一天,善慧披着僧人百衲衣,道士的帽子,俗人的鞋子上朝,梁武帝问他:你是僧人吗?他指佛道冠。 武帝又问他:是道士吗?他指指俗鞋。 武帝又问他:是俗人吗?他指指百衲衣。 再举几例: 曾经,宝志公看慧思禅师天天眼盯天空,就派人传话给他:为何不下山教化众生,天天眼盯天空干什么。 慧思回答:三世诸佛已被我一口吞尽,哪里还有众生可以教化。 有个僧人来敲玄素禅师门,玄素问他:什么人? 那人道:僧人。 玄素吼道:不要说僧,佛来也不容纳。 僧人奇怪他问:为何佛来也不容纳。 玄素:这里没有栖止之地。 从谂禅师,皇帝来时,他坐在禅床迎接,而将官来时,下床迎接,别人不理解,他说:你不知道,一等客人来,禅床上接待;中等客人来,下禅床接待;下等客人来,迎出山门外接待。 有人问道钦禅师:什么是道。 道钦禅师:山上有鲤鱼,海底有飞尘。 如何去理解圣人的言行,那就要去学圣人,多学一分,多理解一分,自己成圣人之日,即理解圣人之时。 不要有势利眼,要学会喝茶去 在禅宗,有茶禅一味的说法,喝茶与坐禅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公案说,赵州和尚问两位来访的修行者之一:你曾来过此地吗? 对方答:没有。 赵州:请喝茶。 接着赵州又问另一位修行者:你从前来过吗? 他回答:有。 赵州又说:喝茶吧。 寺中有人问赵州和尚:怎么新来的叫人喝茶,旧识的也叫喝茶。 赵州和尚又对他说道:你也去喝茶吧。 这就是有名的赵州茶。 当年,莹山禅师开悟时,人问他是怎么开悟的,他说:逢茶喝茶,逢饭吃饭。 可见,学佛、做人,贵在自然,要以平常心、平等心对待一切。 如果,我们以造作的心,分别的心来处事待人,那么,同样是喝茶,但这茶与禅就不是同一味了。 曾经,苏东坡三次到一小寺院,三次受到的待遇都不同。 第一次去时,住持僧不知他身份,以为是一般的老头,就在一般的殿堂里招待他,叫苏东坡“坐”,对侍者说“茶”。一段时间后,东坡又去那里,住持经上次与东坡见面,发现他谈吐不俗,似有来头,这次,就客气多了,东坡一到,住持就把他迎到客堂,对苏东坡说“请坐”,要侍者“上茶”。第三次见面时,他已了解到,此人就是苏东坡,东坡末到,他已到门口迎接,一到马上迎到方丈室,又是要苏东坡“请上坐”,又是叫侍者“敬香茶”,东坡临行前,住持请他题字作诗留墨作个纪念。因三次见面,苏学士发现,此僧分别心,造作心太重,很势利眼,于是,他就用住持三次待他的不同态度,作了一联,曰: 坐,请座,请上座。 茶,上茶,上香茶。 你想想,这个寺院的茶,喝起来,哪里会有禅味。 要淡泊物欲 古人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当今社会,虽不说物欲横流,但可说是人被物牵着鼻子走。 有人为财,贪污受赂,声败名裂。 有人为色,重婚、离婚、包二奶、做第三者,妻离子散。 现在,走到哪里,都是酒楼、夜总会最为热闹。 人如果成为物的奴隶,是危险的。 要知道,浅薄的乐,往往是苦因。 一位乡下财主,一天,在一高官家中作客,饭局之中,有美女跳舞和演奏,他想,我如果天天有这生活就好了。 那高官就对他说,好啊,那就让她们为你免费演奏舞蹈三个月吧,但要说清楚,你每天都得听看,否则,你要赔出100头牛,财主同意了。 这老财主,第一天,看、听,好开心,眉开眼笑;第三天,还算高兴;第五天,就有点烦了;到了一个月,他简直受不了了;第二个月时,他发疯似地对着跳舞演奏的美女们喊叫:带上100头牛,都给我滚。 为什么,再好的东西,天天给你来,你也受不了,物以稀为贵,不希就不贵了。 曾经,诗人白居易做杭州太守时,入山拜见道林禅师。他见禅师搭蓬于古松枝上,就说:禅师的住处很危险呀。 禅师说:你更危险。 白居易说:我任高官,住镇江山,有什么危险。 禅师说:俗物相煎迫,烦恼无停息,难道不危险吗? 是呀,难道不危险吗。 以前,投军从僧的智岩禅师在山上隐居。有一天,一个以前的战友来找他,这位战友,这时已和当初的智岩一样是当官的了。 他一见禅师,就说道:你发狂了吗,怎么住到这种地方来。 智岩回答说:我以前发狂,现在清醒了,而你的狂病,正在发作。 那人道:我发什么狂。 智岩说:你沉湎声色,贪受荣华,陷于轮回生死之中,而不能自拨,何谓不狂。 他战友一听,有所悟。 慧忠禅师曾说:青藤攀附树枝,爬上了寒松顶端,白云流淡澄洁,出没于天空之中,万事万物本来清闲,只是,人们自己在喧闹忙碌。 真是如此啊。 杰克伦敦写出《马丁?伊登》后,名利双收,有了别墅、游艇,但成功后却无聊厌倦,空虚,随之而来,最后,走向疯狂,并服毒自杀于别墅里,有意思的是,小说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命运也是如此,那就是:奋斗、成功、自杀三部曲。 其实,只要我们身心健康,就是富有。你的眼睛,值多少钱?我出多少钱,你肯出卖?还有你的双脚、双手,你的心脏、你的脑袋。你看看残疾人,你再看看将死或已死的人,这时,你想想,作为健康好好的你,你有多么富有。 人,不能割舍财色,是因为还没能了悟生命无常,生死事大,一旦做到这点或走近死亡,就会淡泊财色,注重解脱和未来了。 有个真实故事,二战时,有个叫罗勃?摩尔的小伙子在海军服役,一次海战中,他的潜水艇被日本舰队的深水炸弹压到276英尺深的海底,由于日本舰队不时扔下炸弹,且不肯离去,他的潜水艇被深锁在海底达15个小时。 脱险后,他这样自述当时的景况和心情:在那15小时中,艇中空气稀薄,几乎无法呼吸,气温下降到零下摄氏40度,潜艇又随时有被炸沉的危险,他感到生命已经没有什么希望,这15小时,他感觉就如150年,当时,他想,以前怎么会为没钱买车、买房、买老婆的衣服这些小事而烦恼,那时候,他才终于明白,活着,好好活着才最重要,其它,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 有人在医院做过调查:临死者,少有人遗言“要能多赚1万元,或再升一级官,老婆再美点就好了”之类,而多是“给我再多一些时间,让我再活一次,好好照顾母亲、儿子”之类。可见,人最需要的不是物质。 要少废话 禅宗提倡不立文字。 为了说明宗旨,不得不用了文字这一方便法门,就如渡船,是为了上彼岸,就如钓钩,是为了捕到鱼。但禅宗一直反对废话。 看历史上的禅师,多是寡言少语的,既使说话了,也是点到为止。 律宗中,也有修禁语的法门。 记得,墨子有个学生叫子禽,一次,他问墨子:“多话到底是好是坏呢?” 墨子说:池塘里青蛙,整天叫呀叫,从没有人注意到他,而报晓的雄鸡,每天只在天亮前叫三遍,人们却对他很注意,因为,听到鸡叫,人们就知道天要亮了,所以,说话要说到用处,废话无益”。 有一天,经宝志公推荐,梁武帝请善慧大士讲金刚经,大士升法座,只将挥尺一拍桌子,就下座,宝志公问武帝:你明白了吗? 武帝说:不明白。 志公说:大士已经把金刚经讲完。 一天,院主请惟严禅师上堂说法,大众聚集起后,禅师沉默了一会,就回方丈室去,关上门。 院主追在后面问:和尚答应我上堂说法,为什么不说一句就回方丈室去。 禅师说:讲经有经师,讲论有论师,讲律有律师,还要我干什么。 中国话说:一切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当年,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佛陀便因此把正法眼藏传给了迦叶,就是如此。 要理解别人的苦衷 现在,不少人对自己要求松,对别人要求严,有什么事情,就要别人给他说清楚,刨根问底,这不好。其实呢,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苦衷,都有不便开口的时候或不好开口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要强人所难,要尊重人的隐私权。 唐代的香严禅师有个比喻:就如人在高树上,脚不踏枝、手不攀枝、身不着枝、惟用口衔到一枝,这时,树下有人问路,他答,就会掉下来丧失性命。 可见,这时就不便逼人开口,要给人沉默的权利,要留给人语言的空间,理解别人的苦衷。 法门无量,不在修多,惟在对机 佛教四弘四愿中说: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可见,学要广,但修呢,不应门门皆修,而是要选对机的修,抓主要矛盾。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什么也没有抓着。 曾经,南岳怀让问马祖道一:牛拖车,车子停了,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有个慧藏师,有次,马祖问他:你在做什么。 他答:放牛。 马祖又问:怎么放牛。 他答:牛想跑时,我就扭住牛鼻子。 第一个故事中,牛拉车,牛是关键。 第二个故事中,牛鼻子是关键。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师范学院上学时,就很喜欢歌唱,快毕业时,他问父亲:我是该当教师还是歌唱家。 他父亲亲手将两把椅子递到他面前说:如果你想坐两把椅子,你只会掉在两把椅子中间的地上,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 有人问智藏禅师:有天堂、地狱吗? 禅师说:有。 他又问:有佛、法、僧三宝吗? 禅师说:有。 这人说:但径山高僧说没有。 于是禅师就问他:你有妻子吗? 他答:有。 禅师又问:径山有妻子吗? 他答:无。 禅师道:我有,径山无,就是如此。 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后,科学界看法不一,德国出了一本书,找来100位教授,让他们出面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错了。爱因斯坦看后,哈哈大笑,他说:100位,干嘛要那么多,只要能证明我真错了,一人出面就够了。 可见,学多无用,学贵在对机,在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