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翁的棺材本、国中生的零用钱、国小教师的储蓄…… 而这文钱,却重过一块砖;涓滴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乐生疗养院院友》 为后代着想 老了,留钱在身边也没有用, 不如捐给慈济做善事,帮助别人卡好。 眼睛失明了,也许还有一对灵敏的耳朵可以耳听八方;耳朵聋了,也许还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可以眼观四方;但如果是又瞎、又聋、又残呢? 八二岁的陈玉祉就是这样一个人,七岁来到收容严重瘫痪麻疯病患的乐生疗养院「朝阳舍」,一晃眼,半个多世纪过了,疾病的侵袭,使他失去一双眼睛、指严重萎缩、一张脸扭曲变形,年老后右耳也完全听不见了,只靠一只稍微听得见的左耳探知外界的动静。 数年来,陈玉祉的生活多由九三岁的黄贵全照顾,平常陈玉祉都唤他「老管家」,虽然分处不同卧室,但只要陈玉祉一喊,这位老管家就会在五分钟之内出现。「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找阮,有时伊半夜身体不舒适,也会叫阮,这时,无论阮多爱困也要起来看伊,老人啊!没法度!伊父母、兄弟拢往生了,阮不照顾伊,谁来啊?」黄贵全说。 所以对于外界的信息,陈玉祉几乎都靠黄贵全传递,由于黄贵全相当认同慈济,经常对他讲关于慈济的事情,也带动他对慈济的认同。以前陈玉祉只要听说慈济盖医院、发动救灾,就会捐出自己的生活费,最近他听到黄贵全说,慈济在为灾区盖学校,亟需经费,他就将多年的存款八万元捐出。 「伊对阮说,伊原本存有八万元的棺材本,现在留万元就够了,八万元捐作慈济希望工程建设基金。」黄贵全说着,就靠在陈玉祉的耳边大声说:「你有捐八万元给慈济,现在记者在访问你啦!」 「这没什么啦!老了,留那么多钱在身边也没用,不如捐给慈济去做善事,帮助别人卡好,我得了这种病,是没法度的代志,不然阮也想去报名当慈济志工!」身体瘦弱的陈玉祉,嗓音可特别大而有力呢! 其实不只是陈玉祉,许多院友为了响应希望工程,已连续发动五次捐款,合计捐款数额超过百万元。四月中旬在院内佛堂社务委员会金义桢会长的召集下,院友们还包了两部旅游车参加三重慈济人举办的希望工程园游会,每人都买了点券,合计万元。「我们没什么钱,但是大家的力量合聚起来就是一股大力量。」金义桢说。 未患病前,金义桢曾任军职,最近他领了一笔万元退休金,他连想都没想就捐给慈济。「国家的希望是在孩子,如果这些孩子没有得到妥善的教育,社会怎么会进步呢?」八高龄的金义桢《慈济》月刊、《慈济道侣》、大爱电视台都看,有关重建区的消息一点也不遗漏;只要灾民有需要、慈济在募款,他就号召院友们响应。 「现在慈济正在做一项千百年的创举,重建四五所灾区学校,为了我们的后代着想,每个生长在这块土地的人都应该响应啊!」金义桢说。 《丰东国中老师》 美丽的惊叹号 钵里有大大小小的硬币和一张百元钞票, 而托钵的人竟是秀玲老师…… ◎邱远芳 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经常会在各个地方,以各种方式邂逅他人,但是,像这样美丽的偶遇,我想,并不多见吧! 周日早晨,市场骈肩杂沓、人声鼎沸,在一周的辛勤任务后,整个市镇的人似乎都涌进了这片小小聚落,或追逐流行,或满足口腹需求。 当我穿越青菜堆、腌桃子、布摊等重重障碍后,终于被人潮推挤到狭窄的出口,目光适巧落在一块纸板上──「重建工程」,这四个字几乎每天出现在我的生活,如今竟在此相见,而且纸板前还有一个土红色的钵,钵里躺着大大小小的硬币和一张百元钞票;而托钵的人竟然是我们丰东国中的秀玲老师!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握着她那熟悉而温暖的手,我几乎忘了该把钱投进钵里。 有位中年妇人停下来向秀玲老师询问她的孩子在校学习状况;一位老者突然伸出手来,秀玲老师很快地给他一个铜板,老人用手指了指钵中的百元大钞,秀玲老师用温婉的口气回答他:「阿伯,不行哦,那是别人捐的哦!」 霎时,我觉得秀玲老师好像一艘载满爱和希望的船,不仅为了丰东国中重建工程乘风破浪,还随时帮助身旁游过的众生,像那个为子女忧心的母亲、那位伸手行乞的白发老人…… 秀玲老师向来「无伐善、无施劳」,从身上的二手衣物、不施胭脂的素净形象,我们见证了提倡简朴生活,力行环保惜物的身教楷模;曾几何时,秀玲老师已成为丰东校园中一个慈悲喜舍的惊叹号,勇于为心中的真理赋予生命和力量,用举手投足诠释「大爱」。 《国小老师》 孩子的未来不能省 从没见她穿过什么时髦衣服、买过什么贵重东西, 这样拚命省自己,却大方把钱捐出去…… ◎何贞青 身着一件泛白的蓝格子衬衫,配上老旧的黑长裤、帆船鞋,顶着一张素净脸孔的李老师,外表就像一位随处可见的家庭主妇。四月八日晚间,上人行脚至慈济高雄分会,众声喧哗中,她静静来到上人跟前,奉上五叠厚厚的红包,简短帮助捐助「希望工程」后又悄悄退回人群中,低调得彷佛不愿让人瞧见。 「她这个人非常惜福,上市场买菜的塑胶袋都重复用到不能用为止,也从没见她穿过时髦衣服、买过什么贵重东西,这样拚命省自己,却毫不犹豫地把攒下的钱全捐出去。」熟识她的师姊这样形容。 听到别人赞叹,李老师腼腆的脸都快胀红了,「我只是觉得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物质上并不需要太多享受啊!」她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衣服够替换就好,太多反而烦恼,若有朋友给她旧衣就收下,也算资源回收;吃的方面,只要营养够,用不着山珍海味;她也不喜欢应酬,因为交际不外聊天,接着是非就多,不如静静待在自己的位置,做好该做的事……。听她说起生活哲学,就和她的外表一样,看去简单朴素,却出乎意料的耐人寻味。 李老师在国小教了二多年书,她的知足惜福除了是天性外,也与带过启智班的经历有关。「我所面对的都是最纯真的孩子,比起家长对他们一辈子的付出,我一天才照顾几小时根本算不了什么,我反而从他们身上学得更多呢!」李老师说。 曾经她觉得自己眼睛小、鼻子塌,跟美丽一点边都沾不上;但是接触过这些孩子后,真正感受健康活着就是最大的福气。「我的眼睛小但看得比别人更宽广,鼻子塌但没有少呼吸一口空气,这已经是老天的厚爱了,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教育事业是一种长远的任务,不像一般生意可以马上见到绩效,它的影响往往是在年、二年、三年后才显现。」李老师认为学校和老师的责任非常重大,因为每个人都是以他习得的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老师影响每一个孩子,他们又影响下一代,所以给孩子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是刻不容缓的,「让下一代有希望比什么都重要。」一在报上看到慈济认养四五所学校,她就赶着把钱捐出来。 对于节俭的李老师,这笔钱可也不是轻易就筹到的。平常她不断告诉两个女儿知福惜福的观念,鼓励她们将每月任务所得捐出分之一反馈社会,就当作是一本无形的存款簿,不怕被盗领,也不会有风险,反而增加福慧及慈悲心。 「我女儿也是钱鼠一只,平常舍不得花钱的。」李老师笑说,可是一听要响应希望工程,女儿就将去年考上代课老师后存下的二万薪水全拿出来;李老师先前标的一个三万的会虽然还没到期,也顾不了那么多,「机会不等人,到了这年纪再不为社会做些什么,恐怕以后会遗憾!」 这样凑一凑共五万,原先这钱是计画用来买车,衡量一下,没车还不是照样过?全家一致同意捐出。「说来还真巧,没多久前一位亲戚的二手车不要,就送给了我们,真是意外的收获!」 看着手上五个厚厚的红包纸袋,再瞧瞧其他师兄姊捐出平整的支票,朴实的李老师不好意思地说:「很抱歉,我没有用过支票,所以只好直接把钱包好带过来……唉,我觉得这样子好土、好俗气!」可是,她的爱心却没少过一分。 《芳和国中师生》 周四朝会向爱心看齐 又到了周四朝会时间,在「开端捐款」的喊话下, 紧握着零用钱的学生蜂拥而出…… ◎杨倩蓉 「老师从你们身上学到很多,既光荣又感动,上周看到许多学生将零用钱捐出来,我看到的不是这些元、一百元,而是你们的真诚爱心。」五月八日芳和国中朝会,教务组长苏美贞上台分享她对「每周一捐」的感想;说毕,苏美贞对全校学生深深一鞠躬,学生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震慑了数秒钟后,回以热烈的掌声。 位于台北市卧龙街僻静巷子里的芳和国中,静静地隐藏在和平高中与大安国小后面,全校有二多个班级、六百多位师生。 五月一日,廖耿能老师利用朝会时间向全校师生宣布,每周四朝会固定举办「每周一捐」活动,为期一年,响应慈济「希望工程」。廖耿能引述《慈济》月刊中证严法师有关希望工程的开示,让大家了解希望工程的急迫与重要性。 廖耿能率先捐出一千元、校长戴丽缎捐出两千元,抛砖引玉的动作立刻引起师生热烈回响,许多学生当场掏出身上所有的零用钱,甚至还有中午的盒饭钱,毫不犹疑地冲到台前,投入募捐箱。有学生懊恼地说:「没有事先通知,所以钱放在教室里,没辙儿现场捐献。」 五月八日第二次募捐,大家已是有备而来,许多学生手中紧握着零用钱,在廖老师一声「开端捐款!」喊话下,几乎蜂拥而出,有人捐出近一个月的零用钱。廖耿能不忘叮咛大家,捐款要量力而为,不要连吃饭的钱都捐光了,爱心是要靠一点一滴长久累积而成的。 小小的校园蕴藏惊人的爱心,还有学生将统一发票投入另一个纸箱内,廖耿能解释说:「这些发票也是大家的爱心,定期捐给创世基金会,用来帮助植物人。」此外,「每周一次」捐款的分之一,也经过该校教师会决议,用来补助芳和国中少数家境困难的学生。 「这是一个三合一的爱心活动,是同学用自己的钱来完成的善行,我们要一直护持下去,以后就算周四朝会遇到下雨天,我也会捧着纸箱到各个班级去劝募。」廖耿能说,「我就是看到《慈济》月刊四月号报导台中县丰东国中学生响应一日捐活动,所以才决定效法的。」担任教职二几年的廖耿能感慨地说:「人格的培养不应该是比成绩,而是培养爱心。」 《阿义的店》 有愿有力 静思石发亮 回想学生时代,书法成绩不是丙就是丁, 但我记得上人说过:有愿就有力…… ◎黄巳龙 在三重、中和、桃园三地的「希望工程」园游会中,是否发现一个名叫「阿义的店」的摊位,静静展示着虽非名石、也非名家题字的静思石,却是那么静谧,让人爱不释手。 一粒不起眼的石头、原来也有一番故事── 三年前一个仲春午后,惟嵩师兄跟着慈济行车回精舍,在没有勤务的压力下,偷得浮生半日闲,来到了花莲海边,不经意被沙滩上一道耀眼的光芒,拉回他漫无目的的思绪。 原来是一颗白色的石头,经太阳折射,发出耀眼的光芒。惟嵩自然不放过这难得的机会,捡了几颗回家。 对一般人来说,石头捡回来,顶多刷洗干净,把玩而已;然而惟嵩却一直想去美化它,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石头上写上上人的静思语,但因没有好的书法基础,遂暂时搁置。 直到两年前慈济筹办贺伯台风赈灾义卖园游会,惟嵩只好赶鸭子上架──自己写。回想学生时代,书法成绩不是丙就是丁,怎会有能力去完成,「我记得师父说过有愿就有力,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断地在报纸上练习,终于鼓起勇气,完成第一件作品「多用心」,就这样一笔一画完成了约四件作品。拿到义卖会场,不好意思开价,只收结缘价一个五元,未料一炮而红,除了将第一件作品保留,其余均被抢购一空。 隔年又有义卖活动,惟嵩更用心于字体艺术化,并试着将价格调高,竟也让他募得四万余元。「万万没想到我的字也能发挥爱心!不也应验师父说的『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吗?」 惟嵩经常一个人搭火车到花莲海边捡石头,当人看到他提着两只沈甸甸的皮箱,总会好奇询问,当得知只是一些石头时,总会消遣他「憨人扛石头」(台语俚语)。石头好不容易运到家,动员全家先把石头刷洗干净,再拿去晒干,写好的作品还要黏上基座。一座静思石的完成,所下的功夫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表达完全的。 书法的门外汉就这样靠着一股傻劲、一股毅力与信心,完成了原不可及的梦想,为「希望工程」义卖添得余万元的爱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