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譬喻故事(六) 1、放下疑问 有一个愚蠢的人,母亲让他去姥姥家送点儿东西,就快到姥姥家的半路上,他突然有了个问题,就是自己现在到底离姥姥家还有多远,自己走了多远。于是急忙停下来问路上的行人,行人都说不认识他姥姥,也不清楚离他姥姥家还有多远。就这样,他又问了很多人,但都没能回答他的问题。他很着急,于是又原路返回到家里,去问母亲。母亲说:“你怎么又回到家里了?”他说:“我有问题没有解决。可是我已经走了很远的路啊。” 很多疑问,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下,顺其自然,做该做的事情,不要着急,否则,问题不但没解决,反倒耽误了其他事情。 2、关于苦行外道 鸵鸟问孔雀:“你为什么长的那么漂亮?”孔雀说:“可能是我吃的比你少些吧。”鸵鸟听后,如获至宝,认为找到了使自己漂亮的方法。于是他开始节食、减肥,而且吃的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在行走在沙漠的途中,又累又饿,倒在了沙漠里,就要死去了,但嘴里还喃喃地说:“再少吃点,就真正漂亮了”。鸵鸟最终身体也没有漂亮起来,而且差一点把命搭上。 节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益于身体健康,但是修行者据此而不合实际情况地进行断食等等苦行,就走向了极端,这是不合佛法的要求的。 3、关于去除我慢 有一天,野猪在森林中迷路了,在同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但又认为自己在森林中也是很了不起的动物,不愿意让别的动物知道自己迷路了。一只蜜蜂发觉他迷路了,便好心地对他说:“我来帮你指路好吗?” 野猪想,蜜蜂太小了,叫他帮忙,真是太没有面子了,忙说:“我没有迷路,是在这里散步。” 蜜蜂于是便离去了。临走前,告诉他说,注意附近有猎人设下的陷阱。野猪不以为然,继续糊里糊涂地走,终于没逃脱落入陷阱的厄运。 修行者要去除我慢(傲慢)之心行,或许自己最瞧不起的人可能对自己提高心行境界起到很好地点化作用。 4、拾鸭蛋的故事 一天,一群孩子在一个池塘边玩耍,其中一个孩子在池塘边的草地上拾到了一个大鸭蛋。他非常兴奋,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其他伙伴,又担心别的孩子将鸭蛋从自己的手中抢走。可是自己的衣兜又很小,装不下这个鸭蛋,怎么办呢?他于是把鸭蛋捂在手里。结果这个动作反倒引起了伙伴们的注意,都来问他手里有什么东西。没办法,他张开手,告诉大家自己拾到了一个大鸭蛋。伙伴们看了这个鸭蛋,互相传递着拿到手里,议论了起来,有人说:“这个鸭蛋真大。”有的说:“这么长时间没有见到有鸭子在池塘边下蛋了。”正议论着,拾到鸭蛋的这个孩子开始担心起来,他们都认为鸭蛋好,要是被伙伴门抢走可怎么办?于是他迅速地从拿鸭蛋的孩子手里抢回鸭蛋,飞快地跑回家中,把鸭蛋交给了爸爸妈妈。妈妈在做饭时打破鸭蛋,发现它已经腐败变质多时了。这个孩子拾到的仅仅是个臭蛋,不仅如此,他也因此而失去了很多伙伴。 修行(修养)就是这样。修行(修养)本来是无私的,所领悟的理论内涵本身也是无私的,但是修行者却把它占为己有,人为地把自己与他人对立起来,不能与大家融在一起,或者不想回向度化他人,结果自己得到的仅仅是臭蛋,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朋友。这种行为属于佛家所说的“盗法”。 5、分鸭蛋的故事 妈妈煮好了两个咸鸭蛋,准备分给兄弟二人。弟弟马上不假思索地拿起了一个,哥哥便拿起了剩下的一个。弟弟忽然发现哥哥拿起来的比自己的大,便执意要和哥哥换。哥哥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吃哪个还不是一样呢?”妈妈也说:“是啊,吃哪个还不一样啊。”听到哥哥和妈妈都这么说,弟弟竟然很生气,上前一步,猛地从哥哥的手中夺回鸭蛋,连同自己的那个鸭蛋,迅速跑出房门,扔向房子旁边的河沟里。这个举动惊得妈妈和哥哥目瞪口呆。弟弟回来后解释说:“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按理应该吃最大的鸭蛋。既然不叫我吃,这么不合理,干脆这鸭蛋谁也别吃。” 修行(修养)者应以此为戒。当社会上的某些行为、某些理论不符合自己的观念思想时,自己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互相探讨解决,或暂时随顺,等以后智慧解决,有时自己所领悟到的理论或观点也未必正确,而不应产生偏激的想法,做出偏激的举动,不管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都已经说明自己不正确了。这些偏激的想法和举动,佛家认为是“法执”魔的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