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阿含经故事选(4)

http://www.newdu.com 2017-10-26 菩萨在线 佚名 参加讨论

036.优填那王的赞叹
    ──性欲的降服方法
    有一次,尊者宾陀罗婆罗陀阇在婆磋国游化,住在首府拘睒弥城东南瞿师罗富家长者所布施的林园中。
    一天,婆磋国优填那王来尊者宾陀罗的住处拜访,看到瞿师罗园中,有许多刚出家的年轻比丘,跟随着尊者修学,就好奇的问:
    「婆罗陀阇!为什么这些充满青春活力、欲望正强的年少比丘,能够来此而安于离欲的出家生活,而且准备一辈子都过这样的生活呢?」
    「大王!佛陀这样教导我们:
    『比丘们!当看见像自己母亲那样年龄的女人,应当将她想成是自己的母亲;当看见像自己姊妹那样年龄的女人,应当将她想成是自己的姊妹;当看见像自己女儿那样年龄的女人,应当将她想成是自己的女儿。』
    大王!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充满青春活力、欲望正强的年少比丘,能够在这里安于离欲出家生活的原因了。」
    「但是,婆罗陀阇!如果将所看到的女人想成是自己的母亲、姊妹、女儿,还是起了欲念,对这样的人,有更好的方法吗?」
    「有啊,大王!佛陀这样教导我们:
    『比丘们!应当从脚掌以上,头发以下,从里到外,观想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充满着血、肉、黏汁、排泄物等等恶心不净之物,没有任何部分是洁净漂亮的。』
    大王!这样,就能让比丘们安于过离欲的出家生活了。」
    「但是,婆罗陀阇!如果一位还不能从自己身体、戒律、心念、智慧开展出修行的人,虽然修了不净观,但对某些部分还是会冒出净想而生起欲念,对这样的人,有更好的方法吗?」
    「有啊,大王!佛陀这样教导我们:
    『比丘们!应当守护六根等感官,约束自己的心念:当看见东西时,不要执取所见的影像,不让它印在心中长久不去,更不要挑好看的看,因为,如果对看东西这件事不予以约束调伏,那么,就会遭到贪爱、忧愁、苦恼等恶法的侵袭。其它的耳听、鼻闻、舌尝、身触,意识等感官作用也一样。
    大王!这样,就能让比丘们安于过离欲的出家生活了。」
    优填那王听到这儿,深有共鸣,赞叹说:
    「善哉!善哉!尊者婆罗陀阇!这是多么善巧的说法啊!让年轻比丘们安于离欲的出家生活。尤其是依戒律、威仪来守护诸根,我就有所体验。有时,我没有守护好自己的身、口、意,没有提起觉察的正念,没有守护诸根就到后宫去,结果,就会惹起许多麻烦与烦恼。但当我能守护好自己的身、口、意,能提起觉察的正念,能守护诸根而入后宫时,就不会惹出麻烦与烦恼来。在后宫都不会惹烦恼而导致身心煎熬的痛苦了,更何况是过着出家的清幽生活呢!因此,我确信这样的方法,能成功地让这些刚出家的年少比丘,安于离欲的出家生活。」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相应部第三五相应第一二七经》、《杂阿含第一一六五经》。
    二、婆磋国为佛陀时代的一个小国,位置接近恒河的中上游。优填那王为当时婆磋国的国王,又译为优陀延那,但其事迹不详。
    三、将所看到的女人想成是自己的母亲、姊妹、女儿,来防止欲念,这是对男众来说的。同理,对女众来说,就是将男人想成是自己的父亲、兄弟、儿子。这是一种以同理心来升华,以调伏欲念的。如果升华不成,就要进入更猛利的不净观,如果不净观也失效,就得从外在戒律的强制,以及内心觉察的正念双管齐下,由我们信息的进入门户──感官作用时下手了,这种方法,也称为「六触入处律仪」(参考故事第九二〈萦发目揵连的参访〉)。
    四、生死流转的关键,是我执、我爱。而男女之间的欲,当然是贪爱的一种,不过也有生理本能的成分,不必然都是罪恶。虽说如此,但一般人在「我」、「我所」的交织中,却会是佛法修学的障碍(参考印顺法师《华雨集(五)》第二四九至二五四页),所以,在佛陀所制订的出家戒律中,完全禁止了淫欲,自有其考量与正面功能,即使一般的在家人,如果在这方面没有正常而合理的处置,也会惹来很多麻烦,贵为一国之君,大权在握的优填那王,也没能例外。
    五、《杂阿含第四九三经》说,比丘在独修时,常要以想象完美异性之「净相」,看看自己还会不会生起性欲,来作自我考验。如果通不过这样的自我测验,那就不能,也不敢自称自己已经离了五欲。原来,离欲就像逆水行舟,稍一倦怠与疏忽,便要倒退了,非得时时警惕不可。
    037.同理心──自通之法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游化,来到一个叫竹门村的婆罗门聚落,住在村子北边郊外的身恕林中。
    竹门村里的婆罗门居士们,风闻来了一位叫瞿昙的释迦族沙门,被尊称为是应受供养者、圆满的觉悟者、真理与正行的实践者、完善幸福的终结生死者、彻底了知世间者、受调教人的无上领导者、天界人间的老师、觉他的自觉者、世间最尊贵者,而且,听说他是天上、人间一切众生中,能不经由老师教导而自知自证,又能教导别人悟入者,他的教导,从开始到结尾都是完善的,所教导的意涵与用词也都是完善的,又展露出他圆满纯净的圣洁生活,所以,大家纷纷地群集,来到佛陀的住处,有的上前礼敬佛陀,有的更加和善地问候寒暄,有的进一步地自我介绍,有的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
    待大家都坐定后,其中一位婆罗门,代表大众问佛陀说:
    「瞿昙大师!我们都期望过着儿孙满堂,脸上有上好的檀香擦,头上有花缀戴,身上有香料涂,有充裕金银财宝收入的幸福在家生活,而且,期望死后能往生到更好的世界去,瞿昙大师!请教导我们达成这些愿望的方法。」
    「居士们!我就来教导大家一个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请大家注意听了!
    什么是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学习圣道的弟子们,应当这样的思惟:我想要活着,我不想死,期待着幸福,而排斥着缺憾的痛苦,所以,我不喜欢被杀。我自己不喜欢被杀,同理,其它众生也不喜欢被杀,这样,我怎能去杀害众生呢?作了这样的思惟与抉择后,便要求自己离于杀生,也能劝人离于杀生,赞叹离于杀生。如此,其肢体行为就能在自己离杀、劝人离杀、赞叹离杀这三方面获得了清净。
    同样的道理,我不喜欢被偷、被抢,不喜欢别人与自己的妻子通奸,不喜欢被诈欺,不喜欢亲友被挑拨而与自己疏远,不喜欢别人以粗话骂我,不喜欢别人对我说话轻薄,所以,便要求自己,也劝别人不偷不抢,不与人通奸,不诈欺,不挑拨离间,不骂粗话,言语不轻薄,也赞叹这些行为。如此一来,肢体与语言行为,就能在这三方面获得清净。
    这七种约束自己肢体与语言的行为,就是通往圣道的戒行。
    能够这样,再加上成就对佛、法、僧坚定不坏的净信,即是圣弟子的四不坏净成就。四不坏净成就的人,自己就能有把握地说,我证得了须陀洹,不会再往生地狱、畜生、饿鬼等一切恶处了,必定会趣向解脱,顶多在人间天界轮回七次,便能走到苦的尽头而证得解脱。」
    在座的婆罗门长者们听了,都觉得十分欢喜。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四四经》、《相应部第五五相应第七经》。
    二、「以己度他情」,这是戒律的基本原理。近代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同理心」,其原理与此相当,只是在应用范围上有广、狭之异。
    三、故事中,佛陀提出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麤语、不绮语等七项,这是有关约束自己肢体与语言行为方面的,若加上有关意念方面的不贪、不瞋、不痴(无邪见),则合称为十善。十善中,涵盖了支配肢体与语言行为的意念,这是更为根本的,可以说,已经触及了佛法修学的核心。故事中佛陀之所以没提及这部分的理由,可能因为听众是一般的外道婆罗门在家居士,他们还不具备深入核心的因缘吧,不过,重要的是,佛陀教导了他们通往圣道的戒行原理──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
    四、故事末后,说到了「四不坏净」,而且说成就此「四不坏净」者,可以成就初果,但《杂阿含第八四五经》经说:除了成就「四不坏净」外,还要能「如实知见贤圣正道」,也就是要有通达圣道的「慧」,才能得须陀洹(《相应部第五五相应第四三经》亦同),相较之下,在「戒、定、慧」的完整性上,这是比较合理的。「四不坏净」与「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同被成为「四预流支」,即:进入圣者之流──须陀洹果的修学项目。前者是重于信与戒的,后者是重于智证的,分别契机于「信行人」与「法行人」。(参考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三○八至三○九页)
    五、故事中「竹门村里的婆罗门居士们,风闻……有的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一段,《杂阿含第一○四四经》无。其中,佛陀被尊称为是「应受供养者、圆满的觉悟者、真理与正行的实践者、完善幸福的终结生死者、彻底了知世间者、受调教人的无上领导者、天界人间的老师、觉他的自觉者、世间最尊贵者」,即是佛陀的九个称号,也是佛陀的九个特德,于此,汉译《阿含经》则通例再加「如来」一号,而成为「十号」。关于这点的差异,据菩提比丘告知:巴利语本《尼科耶》的通例是,当佛陀自己说出这些称号时,则包含了「如来」一项而成「十号」,当佛陀以外的其它人说出时,则不包含「如来」一项而只有「九号」。
    038.鹿住优婆夷的疑惑
    有一次,尊者阿难随着佛陀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一早,尊者阿难进城乞食,一家挨着一家地,一路来到了一位名叫鹿住的优婆夷住处。
    鹿住优婆夷,远远地看到尊者阿难朝她家走来,赶紧在家中铺好了座位,出门迎请尊者阿难入座。
    待坐定后,鹿住优婆夷对尊者阿难提出她的质疑:
    「大德阿难!一位已断淫欲,跟一位不断淫欲的修行者,世尊记说他们都往生在同一处,这是多么令人难以理解与接受啊!怎么可以说世尊是知法者呢?大德!我父亲富兰那生前已修到断除淫欲,离欲清净,不着香花,远离了凡俗之情,死后世尊记说他已经成就斯陀含果,生在兜率天中,尔后只会再来人间一次,就能成就解脱。而我的叔父梨师达多,还没能断除淫欲,不过仅止于与自己妻子的正淫就是了,死后世尊也记说他已经成就斯陀含果,生在兜率天中,同样只再来人间一次,就能成就解脱。怎么断淫欲与不断淫欲的人,果报相同呢?」
    「姊妹!别这样说,如来能全盘地了知众生的优劣,你不能。」尊者阿难只能做这样的响应,就告辞了。
    尊者阿难回到祇园精舍后,即刻去见佛陀,将鹿住优婆夷的质疑告诉佛陀。佛陀为尊者阿难解释说:
    「鹿住优婆夷哪能全盘地了知众生的优劣呢?阿难!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有两个人,同样犯了戒,随后也都同样地改正不犯了,但是,其中一位不能如实了知心解脱、慧解脱的道理,所以不愿意多听闻正法,也因此而知见不能通达,正见不能具足,不能具备一旦修学时机成熟,便得解脱的因缘,但另一位却能全然具足。这样,后面这一位当然比前面那位优胜了。为什么呢?因为正法的大流,能度化人们趣向解脱。所以,如果有人,只从表面看到两人都同样的犯戒与改正,就依此而断定这两人的果报都一样,而质疑为何说一人优、一人劣,阿难!这样的人当然要感到困惑而苦恼了。同样的道理,也不能只从表面的持戒圆满,或者贪、瞋、掉举等烦恼的破除,来断定众生的优劣。
    阿难!如果梨师达多也和富兰那一样的持戒断淫欲,那么,梨师达多将往生于富兰那所不能知的更殊胜处,反之,如果富兰那也能成就如同梨师达多一样的智慧,那富兰那也将能往生梨师达多所不能知的更殊胜处。阿难!富兰那持戒比较优胜,而梨师达多智慧比较优胜,说来两人都各有尚待努力的不圆满处。」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九九○经》、《增支部第一○集第七五经》、《杂阿含第九九一经》、《增支部第六集第四四经》。
    二、优婆夷,是在家女佛弟子的意思,在家男佛弟子称为优婆塞。
    三、一家挨着一家依序乞食,经中称为「次第乞食」,这是比丘、比丘尼乞食的规矩,主要是着眼于不择贫富的平等心。
    四、心解脱、慧解脱,有时也作俱解脱、慧解脱,这是两类的解脱者。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具有入初禅以上的定力与神通力,后者则无(参考故事第八九〈须深盗法〉)。
    五、鹿住优婆夷以为,能断淫欲一定是比较高明的,这种观念,在今日多少也还看得到。不过,本则故事明白地告诉我们,不一定是这样的。修学成就的优劣,是要从多方面全盘来衡量的,不是一般人所能完全了解的。解脱者当然是断淫欲的,但断淫欲者却不一定能得解脱,因为解脱的关键是断我执、我慢的「慧」,而不在淫欲。
    039.佛法的修根
    有一次,婆罗奢那婆罗门的一位学生,名叫郁多罗的少年,来拜访佛陀,佛陀问他说:
    「郁多罗!你的老师婆罗奢那婆罗门,教你们如何修根了吗?」
    「教了,尊者瞿昙!」
    「怎么教呢?」
    「尊者瞿昙!婆罗奢那老师说,不要去看、不要去听,就是修根。」
    「郁多罗!照这样说,盲眼人是修根修得最圆满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盲人,才能完全做到不去看。」
    这时,在佛陀后面执扇搧佛的尊者阿难,不禁接着问:
    「郁多罗!照婆罗奢那的说法,耳聋的人也是修根修得最圆满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耳聋的人,才能完全做到不去听。」
    郁多罗少年被这样一反问,竟楞在那儿,沮丧得无言以对。
    这时,佛陀为了打开僵住了的场面,对尊者阿难说:
    「阿难!婆罗奢那婆罗门的教法,与贤圣者法律中,最上等的修根方式不同。」
    把握了这个佛陀引导问法的机会,尊者阿难赶紧问:
    「世尊!但愿为比丘们教说贤圣者法律中,最上等的修根方法,让比丘们依您的教导修学。」
    于是,佛陀说:
    「阿难!仔细听!仔细思惟!我来为你们说。
    当比丘眼睛看东西;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触、意念识,有了辨别认识后,对合意的想提起厌拒就能保持厌拒;对不合意的想提起不厌拒就能保持不厌拒;对无所谓合意不合意的想提起厌拒就能保持厌拒;想保持不厌拒就能保持不厌拒;想避免厌拒与不厌拒就能保持平静、专注、正知。阿难!这就是解脱圣者法律中,最上等的修根方法。」
    「世尊!那怎样是贤圣者法律中,贤圣者的修根方法呢?」尊者阿难继续问。
    「当比丘眼睛看见东西;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触、意念识,有了辨别认识后,生起了合意的,或不合意的,或无所谓合意不合意的感受,深知那都是因缘所成的有为法,而即予以舍离,就如眨眼、弹指、唾沫……那样地容易、迅速。这就是解脱圣者法律中,贤圣者的修根方法了。」
    「世尊!怎样是贤圣者法律中,修学者的修根方法呢?」尊者阿难再问。
    「比丘眼睛看见了东西;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触、意念识,有了辨别认识后,当生起了合意、或不合意,或合意不合意兼有的念头时,能对这种念头的生起,感到惭愧、羞耻与厌恶,这就是解脱圣者法律中,修学者的修根方法。」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二八二经》、《中部第一五二根修习经》。
    二、根,就是「根门」,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引发各种身心活动的「门户」、「入口处」,故称为「根门」,也称为「入处」。
    三、固然不去看、不去听,有时也能得到贪、瞋、痴烦恼的短暂解决,但因为没有从烦恼的真正原因(「集」)──贪爱下手,只能算是一种不究竟的暂时对治运用了。
    四、佛陀鼓励我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不去看、不去听类似逃避的方法,不会是佛陀所赞叹的。佛陀也鼓励我们要针对问题,正确地从真正原因(「集」)来解决问题,也就是「四圣谛」的方法,所以,自然不会主张将自己弄瞎、变聋了。
    五、对一般常人来说,合意、不合意、无所谓之后,接着展现出的,就是贪、瞋、痴等烦恼了。所谓:「顺我则贪,逆我则瞋」,再加上心不在焉,或者不明究理地爆发冲动的痴,都与生死流转的「我执」密切关连着。所以,从「合不合意与无所谓」的感受或心念,便是我们修学的努力用心处了。
    六、经文中,关于佛陀对修根的教说部分,南北传有不少的差异,个人以为《杂阿含第二八二经》的次第较为合理,但「无上修根」的内容,《中部第一五二根修习经》显得较为合理,故事内容就依此取材。
    040.时时刻刻不染着
    有一次,尊者阿难随佛陀来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
    一天夜晚,尊者阿难在讲堂集合比丘,为他们讲「跋地罗帝」偈颂,并加解说。
    佛陀知道了,想了解尊者阿难是如何说的,就问尊者阿难说:
    「阿难!你如何为比丘们说跋地罗帝偈呢?又如何解说这偈颂的含义呢?」
    于是,尊者阿难就在佛陀面前,说出跋地罗帝偈的内容: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为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进,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佛陀接着问:
    「阿难!怎样是『念过去』呢?」
    「世尊!对记忆或过去经验中的色、受、想、行、识,起欣喜、欢悦、欲爱、执着、沉迷,就是『念过去』。」
    「阿难!怎样是『不念过去』呢?」
    「世尊!对记忆或过去经验中的色、受、想、行、识,不起欣喜、欢悦、欲爱、执着、沉迷,就是『不念过去』。」
    「阿难!怎样是『愿未来』呢?」
    「世尊!期盼将来有令自己欣喜、欢悦、爱着、乐住的色、受、想、行、识,就是『愿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