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佛教刚传至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候,城里有两位智慧广大的婆罗门,一位叫舍利弗,另一位叫目犍连。两人都是王舍城文化界的名人,他们读书之多、兴趣之广、语三言之机智诙谐,在摩揭陀国无人可比,受到全国人的广泛尊重。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俩既是好友,又对知识有着同样的追求,于是他们互相约定,两人中如有哪一位知道有新知识可学,一定要告诉对方,绝不可隐匿藏私。 佛陀法化迦叶,佛教传入了摩揭陀国。有一天,一个名叫阿舍婆耆的比丘进城中乞食,被舍利弗看到了。他看那位比丘五官端正,仪表整肃,自有一种威严,立即感到心神畅快,有说不出的舒服感,不知不觉地跟着比丘行走起来。走了好一会儿,舍利弗突然醒悟过来,心想这样不明不白地跟着别人走算什么事,何不上前去问个明白呢?随后上前行礼致意问道:「这位比丘,我看你年纪尚轻,肯定出家没有多久,即能这样威严肃穆,犹如修习多年一般。所以我想问你一下,不知你的老师是哪一位?他所讲的教法又是什么?你愿意告诉我吗?」阿舍婆耆比丘安详地回答说:「我的老师叫释迦牟尼,本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聪明智慧,仪表堂堂,对天下事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又身具神通,天下的人都不如他。我出家不久,对老师的学问学得还很不够,不能详细为你解说,只能就我所知的告诉你一些。」阿舍婆耆比丘随后说了一偈--- 一切诸法本,因缘生无主; 若能解此者,则得真实道。 意思是,世间一切万物,都不过是各种条件聚合的产物,事物本身是没有主体的。只有了解这一道理的人,才算是走上了真理之道,才算是找到了世界的真理。 据说,舍利弗听到阿舍婆耆比丘的偈后,立即明白其中的道理,意识到只有佛教才堪称为真理。他也立即威严肃穆起来,心地祥和,异于平日。 再说舍利弗告别阿舍婆耆回到住处,目犍连立即发现了他的精神变化,问道:「我看你今天神态安详,微带笑意,与平时判若两人,想必是听到了什么甘露妙法。如果真是这样,希望你能不忘前言,将听到的妙法也说给我听听。」舍利弗便把自己遇上阿舍婆耆比丘以及他讲的佛法说了一遍。目犍连听后,如同舍利弗一样,立即觉悟,心态祥和。然后两人互相商量:「我们既然已从佛法中获得了好处,理应到佛陀那里出家,作佛陀的弟子。」那时,两人已经各有了百余名弟子,他们便把众弟子召集起来,告知所以,準备带着他们一起出家,追随佛陀。众弟子听后都非常高兴,于是,佛陀的门下便又多了两百余名出家弟子。 舍利弗与目犍连后来成了佛陀十大弟子之中的人物,舍利弗以智慧列名僧首,目犍连则神通无上。舍利弗与目犍连于皈依佛教之前,原本是与佛陀同时代的另一思想家散惹耶的弟子,其流派称作不可知论或诡辩论,又被称作是「像鳝鱼一样难以捉摸的散乱论」。这样说来,佛陀收到此二人,算是抢夺了别人的弟子。实际上,佛陀创教之初,他的弟子大多数是从其它教派中争取过来的一些优秀分子。这不仅表明佛教当时与其它教派之间争夺传教对象的激烈斗争,而且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它一出现就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许多其它教派的人物纷纷转入佛教。佛陀接收舍利弗与目犍连二人入教,还引发了一起人们意想不到的事件,那就是散惹耶之死。舍利弗与目犍连皈依佛教之时,还把散惹耶的全部弟子带到了佛教僧团,致使散惹耶成了孤家寡人,在学术上遭到了彻底失败。不久之后,散惹耶便因积怨愤成疴疾,撒手而去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