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老子则是道家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时代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历代不知有多少人考证过老子的姓名、字号。 按照《老子内传》的说法,他生下来就是满头白发,所以号为“老子”。 《神仙传》说,老子的母亲是在李树旁生下他的,当时指树为姓,所以就姓李。 概括地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去世后追谥(shì)为聃(dān)。也有人认为,老子就是太史儋(dān)或老莱(lái)子。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到他这里查阅资料,并向他请教许多问题。 有一天,孔子又来拜会老子,问道:“我研究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非常精通了。可是我周游列国,用这些学问去游说诸侯,谁也不采用,这是什么道理呢?” 老子谦逊地说:“也许你的学问不合时宜吧?” 孔子道:“是的,我也经常在想一些问题:谷子种在田里会长成禾苗,鸡蛋可以孵(fū)出小鸡;母亲怀了弟弟,做哥哥的就哭——我自己不投入变化,怎么去变化别人呢!” 老子点点头,似乎表示同意,随后露出微笑,向孔子张开嘴,问他:“你看,我还有牙齿吗?” “没有了。”孔子回答说。 “你再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在的。” “你知道我的意思吗?” “您的意思是说:硬的容易掉,软的却能保留?” “你很聪明,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老子说。 “那您不是更有学问,可以更有作为吗?”孔子说。 “不。你有为,我无为。道不相同。你走向朝廷,我走向山野。” 后来东周王室发生内乱,老子便决定退隐,丢下官职走了。 老子经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时,守关的官员尹喜认出了他,热情地把他请到关上。尹喜亲自打开城楼上的大厅,请老子坐下,端茶倒水,忙个不停。 老子不卑不亢地坐下,朝窗外一望,只见黄土平原延伸到天际,苍苍茫茫,没有尽头。函谷关地势险要,关外左右都是土坡,夹着中间一条路。路上人来车往,一目了然。 尹喜恭敬地对老子说:“学生仰慕您的道德学问,想拜您老为师。” 老子道:“我已老了,肚子里的那些货色也很有限,而且说话又七颠八倒的,怎么好意思开口教人呢?” 尹喜见他推脱,便半开玩笑半正经地说:“您满腹经纶,如果不留下些东西来,恐怕很难走出这个函谷关的。” 老子知道无法推脱,便接过尹喜递上的笔,一口气在竹简上洋洋洒洒写下了五千个字,这就是后世称为《老子》的一部书。因为这书上篇开卷谈“道”,下篇首章谈“德”,所以又称《道德经》。 尹喜拿起老子刚写好的书稿,认真地拜读起来。老子连忙提醒道:“时候已经不早,请您放我出关。” 尹喜再三挽留老子多住几天,见他不答应,只得马上放行;可心里有些遗憾,因为自己还没有读懂老子的这部书稿,正想慢慢请教呢! 老子终于出了函谷关,骑着青牛扬长而去,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道教创立后,奉老子为尊神,称作“帝君”、“太上老君”。到了唐代,道教在太清、玉清、上清“三境”的说法上,安排了三位大神各主一方,形成了“三清”的说法。这样,太上老君也就被称为“道德天尊”,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组合在一起,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唐代皇帝姓李,便尊老子为李氏祖先,追封他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又加号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老子的神化过程,完全是一个学派的传人变化为教派的祖师的过程;也是道教形成、发展,然后逐渐趋于统一的过程。老子从人到神、从太上老君到太上玄元皇帝,他的地位的变化,可以看做是道教发展的缩影。从前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不少道教徒都会去道教庙观奉祀一番;连一些铜匠、铁匠以及烧窑的盆碗匠人等,也会在这一天用酒食祭祀老子。这是因为道教有炼丹之术,相传太上老君炼丹有方,便被后世以烧炼为业的匠人奉为祖师爷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