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元”果然一炮打响,不仅产量高居全台纺织业榜首,而且成本低,销路广阔。吴舜文并没被眼前的一片红火所陶醉,她深知岛内市场有限,必须把目光投向海外。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经营策略成了她的主导思想。她果断地投资5万美元从当时纺织业已较发达的日本引进了最新的设备,并安装了多种鉴定质量的仪器,亲自把好质量关。这一远见卓识之举,不仅使台元稳居台湾榜首,而且迅速地打开了澳大利亚、美国、欧洲、非洲、日本、香港等地的市场。1962年,台元纺织厂荣获全台湾棉纺品质量优良第一名金像奖。从1969年起,台元因其产品出口率高达99%以上,而连续15年获“台湾外销绩优最高奖”。到1986年,台元已拥有纱锭21万枚,织机2000台,员工6800人,资本总额高达80多亿新台币。吴舜文梦想成真,台元无可争议地成为台湾第一大纺织厂了。她并未以此止步,而是以“台元”为中心逐渐扩展自己的纺织王国,先后成立了元个纺织公司、台文针织公司、联达实业公司、台兴纺织制线公司、牛仔布厂等,成了名副其实的“纺织女王”。 当吴舜文在台湾纺织业界渐成气候之际,她的夫君严庆龄,这个机械工程博士却在汽车制造业里举步维艰,所幸有吴舜文“台元”作为他发展汽车业的强大经济后盾,财政援助源源不断,台湾的汽车发展史上才有了今天新的一页。 长期以来,台湾的汽车工业是一片空白。以综合精密机械工业为主的汽车工业,在长期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日本殖民主义者统治的台湾可谓毫无基础,一切必须从头开始。50年代初期,台湾人均年收入只有2300台币,哪里买得起昂贵的汽车?台湾当局每年限定仅认发50辆的汽车牌照,而按成本计算,汽车生产厂家每年最低限度要超过10万辆,才能维持生产。况且汽车业设备昂贵,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100%的自制率,又无法大量生产来降低成本,更谈不上打入国际市场与世界同行竞争了。 在内无大销路,外无竞争力,官方不支持,设备技术缺乏的重重困难面前,严庆龄却执意投身于汽车业,无怪乎“裕隆”建厂之初就有人嘲笑严庆龄是天下第一号“大傻瓜”。然而,吴舜文却坚信丈夫的决策是正确的,将来必定大有作为。因此,每当丈夫碰壁归来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吴舜文就满腔热忱地安慰他,鼓励他。在财政上更是将“台元”的赢余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丈夫的裕隆公司的账户上,使严庆龄得以熬过最困难的创业岁月。严庆龄为此常常感叹道:“没有我太太助我一臂之力,裕隆公司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裕隆汽车厂以拆卸美军报废的吉普车开始,经过2年的研究,才于1956年制造出第一辆吉普车。第二年,与美国米汉纳金属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定,自制引擎,几乎用手工制造出10辆吉普车。接着,与美国威力斯公司合作,才进入了批量生产吉普车的阶段。后来,它又与日本的日产自动车公司合作,于1959年生产出第一辆卡车,1960年生产出第一辆“青鸟牌”小轿车。1962年,它与意大利诺森蒂工业公司签约制造摩托车。就这样,裕隆公司在技术的梯子上一步一步地爬上去,到1965年累计生产了1万多辆汽车,使之初具规模。这时,裕隆公司要想使产量达到经济生产单位,必须继续增加投资。而公司多年负债经营,早已亏损累累。不少人劝严庆龄就此罢手,转做房地产。只有吴舜文坚定不移地支持丈夫继续干下去,她又从台元的赢余中拿出一大笔钱投资于裕隆,才使裕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6年,裕隆汽车公司生产汽车1.6万辆,终于雄踞台湾5家汽车公司之首。到1981年,年产汽车高达5.74万辆,营业额也由当初的3亿多元台币跳到160亿台币。裕隆的业务蒸蒸日上,连美国最大的新闻周刊《时代》杂志都极口称赞它的创办人严庆龄是台湾的福特。裕隆的股票已经上市,行情看好,就在裕隆展翅腾飞之际,一件不幸的意外事故发生了:严庆龄不慎跌跤,摔伤了脑部,不得不住进医院。经检查,他患了脑神经萎缩症,维持不了几年。出院后仍长期卧床,健康状况日渐恶化,甚至不能出席裕隆高级管理人员的例会。历经坎坷的裕隆,再一次陷入绝境! 这时,吴舜文这位“纺织女王”毅然接过裕隆常务董事兼副总经理的重任。业务不熟,就向卧病在床的严庆龄求教,并专门聘请一位日籍专家开课辅导。5年之后,1981年3月21日,缠绵病榻的严庆龄终于与世长辞。悲痛欲绝的吴舜文强忍丧偶之痛,勇敢而镇定地接过严庆龄的棒,正式担任了裕隆企业集团的第二任董事长职务。 一个年近七旬的女人,一个刚刚丧偶的女人能够管理好裕隆这个包括汽车与纺织两大企业的庞大集团吗?社会上不少人心存疑虑。有的人低价抛售手中的裕隆股票,有的人认为吴舜文摘居后无力承担阳明山仰德大道的宅邸,竟问她:“要不要卖掉房子?”更有财经界关键人物在当局筹设大汽车厂时,力劝她这个妇道人家干脆把裕隆让出来。对此,吴舜文斩钉截铁地予以拒绝:“裕隆就像一件古董,不识货的人说,你不懂古董,要它做什么?但我深知它是古董,无论谁要买,我都不会卖!” 吴舜文无暇沉溺于丧夫之痛,68岁的她又意气风发地披挂上阵,展开事业上的辉煌的第二春。 首先,她投资45亿元台币,以加快三义汽车厂第一期工程的进度。2个月后一期工程就正式投产;待全部工程完工,该厂的汽车年产量可达26万辆。 其次,为了尽快推出由台湾人自己独立设计车体的汽车,她又斥巨资20亿台币,在新园创建“裕隆汽车工程中心”,以开发新型汽车。她广招人才,特邀台湾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34岁的航空工程博士朱信出任中心主任。随后,朱信又从学术界找到两位生力军——33岁的机械学博士林石甫与34岁的土木工程博士张哲伟,为这项开创历史的计划结成坚强的“铁三角”。 在吴舜文苦心经营下,1983年裕隆汽车公司的营业收入达162亿元新台币,名列台湾民营企业的第四位,每月可产1.5万辆速利轿车与旅行车,占台产汽车市场总量的4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