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王贞治(1940-) 王贞治,日本棒球运动员。1958 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巨人棒球队,成为职业棒球运动员。1962 年首创“金鸡独立式”打法,一举获得日本垒打冠军。曾连续十九年保持木垒打三十支以上的纪录,九次被评为日本优秀选手、十五次获本垒打冠军,并创造了八百六十八支本垒打的世界纪录。1977 年获日本第一号国民荣誉奖。 父亲是旅日华侨,那诚实、厚道、勤劳的人品,从幼时就熏陶了他的性格,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对孩子的教育也有其独特的看法。 让孩子干他感兴趣的事 孩子的教育和管教,我全托付给了妻子。想必妻子整天为三个女儿的事情忙得晕头转向。但是,由于我一年到头几乎不在家,所以把孩子托给妻子也是不得已的。 虽说如此,但从最近的教育状况来看,有时又不得不使我这个有三个女儿的父亲深思:“这可不是别人的事呀!” 最近,好像以学校为题材的电视剧如《金八先生》、《热中时代》等很受欢迎。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差生”之说成了一个问题。另外,我还听说了些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想象的触目惊心的新闻。例如:高考落榜的失学者用金属球棒打死父母啦,校内的暴力事件日趋增多啦,等等。 我的看法是:学习如不是自发的便没有意义。不论现在和过去,有的孩子不用大人督促也会埋头学习,也有孩子死活都不愿学习。我认为,强制不爱学习的孩子用功,命令他们考入大学,其思想方法是不是有些问题呢? 可是,社会风气似乎与我的看法不一致。世上大多数做父母的好像都认为:一定要让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上大学,这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并且好像都想把自己的子女运进比别人好一点的学校、好一点的大学。这一来,孩子可就够呛了。 这难道不是父母的虚荣心的表现吗?有时不妨站在被你一个劲儿地督促用功的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想,这样可能会悟出些道理来的。 当今的日本是个偏重学历的社会,要想生活得更好些,还是学历顶事。因此,那种认为让孩子得到学历是父母的责任的想法也不难理解。但是,孩子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真正需要些什么?读书就是一切吗?其它方面不需要关照吗?恐怕只有父母才能设身处地认真地为孩子考虑这些问题吧。 无论谁都有个适合于或不适合干的问题。应该说,有的孩子学习成绩虽然不好。但让他于其它工作却不比任何人逊色。为了“学历”把孩子的这种才干全部扼杀,这大概也含有父母私欲的因素吧。 有关子女的教育,可能以真正理解子女、关心子女的宽阔胸怀来进行为好,而不应用父母在社会上的面子这根尺子衡量。为此,父母似应有某种程度的度量。 暂且不谈这些,看来如今的“教育爸爸”、“教育妈妈”们已经忘记自己小时候的事了。 孩子们已经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感受到了人世的严酷,孩子们也够苦的了。每当看到天天上补习班而无时间玩耍的孩子,我总这么想。由于好奇心和冒险心而总目光闪烁,这难道不是孩子本来的样子吗?…… 孩子是不怕风雨的。所以,那些钻进被炉缩成一团或者在有冷气的室内茫然若失的孩子的样子,只要想象一下就觉得可怜。 我小时候是自由自在的。进入早实高中后,被当成球星对待,因而没过多少孩子式的生活。 另外,当哥哥对我说了“也要想想输球一方的心情”以后,就是赢了球我也没有洋洋得意,总担心得罪周围的人和老队员。因此,说实在的,我真羡慕那些天真烂漫地尽情表达自己感情的朋友们。但是,正因为我走了一条我所喜欢的路,所以才凡事都逆难而上,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由此产生了一定的信心。如果我走了一条自己讨厌的路,那会怎样呢?想到这点,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 强迫不爱读书的孩子读书,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之所以敢于这样说,是基于我自身的这种经验。如果我没有打棒球的能力,我的人生很可能是极其平凡的。 我家有三个女儿,加上妻子,要说男的,只有一个经常在外的我。洗好澡的我时常只穿一条短裤,在很少有机会接触我的女儿们面前走来走去。我是想让她们多少了解一下什么是男性,什么是男人。如果我有男孩子,我会让他于他感兴趣的事并严格地指导他的。 一个男孩,只要让他于他感兴趣的事,是能够接受各种艰辛的。而且会成长为父母所惊异的刚强汉。 培养男孩子的天地应广阔一些,要让他们吃苦。男孩成长、战斗的地方当然不是“考试”这个小圈子。 男孩肩负着自己开拓自己人生道路的使命。只有战斗,才是男子的工作。 但是,听我这么一说,可能有人会讲“应考学习也是战斗”。然而,我要说:那不是战斗。理由是:即便打赢应试一仗,进入自己希望的大学,也还不能说战斗到此结束。升了学,只是刚刚站列到起跑线上,仅此而已,难道不是这样吗?况且,如果人们的面孔都像逢年过节时的“金太郎糖果”一样完全相同,那就太单调乏味了。 孩子各自具有自己的个性,无论是哪个孩子,都会有一两点胜于他人的长处,样样都不行的孩子是没有的。谁都有一个对路不对路的问题。发现它的,既不是父母也不是老师,而是他自己。 父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发现本人适宜干什么的机会就可以了。至于他今后究竟如何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则完全取决于本人的努力,父母不应该再出来帮忙了。不过,孩子所必需的最小限度的钱还是要供给的,父母还应该承认孩子的人格,鼓励鞭策孩子。这就是我的想法。 但是,孩子是不会按父母的想法发展的,这一点也应深刻理解才是,孩子不会永远是孩子。眼看着他们成长为初中生、高中生,父母试图让他们按照自己划好的路线走,毕竟有些勉强。 可是,不论孩子长多大,做父母的好像总替他们担心。 我的父亲也是如此。我已经是 40 岁的人了,可他还在替我担心。我想,他是在为我的工作担心和不安,关于我的生活态度,他没有丝毫悬念。这是因为、父亲是看着我长大的,他知道我凡事都拼着命去干的这种性格和生活态度。 我要是有个男孩子,也会像我的父亲一样,即使多少有些担心,仍会让他做他所喜爱的事的。 如果他说爱打棒球,初中之前就随他的便。直至孩子确立自己的目标,不限制他,让他自由成长。至于今后的事,孩子自己会考虑的,他一定能够以他自己的方式很好地生活下去。如果父母做不到这一点,孩子们就不清楚他们在这个世上生活的意义。 我深深感到:所谓人,乃是以信赖换取信赖的动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