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图尔·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之所以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缘于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奠基人。 叔本华1788年出生在德国但泽的一个世代经商的富人家庭,家资殷实丰厚,使他一生不曾为吃穿奔波忙碌。然而这个敏感多思的孩子,却从小在情感世界受尽创伤,且于以后的心灵追索中历经种种磨难。孩童时代的叔本华颇得父亲的宠爱,父亲一心指望这个独生的宝贝儿子将来成为一名“世界商人”。然而不幸的是叔本华年仅16岁时,慈爱的父亲便因经商受挫而自杀身亡。当他看到父亲的尸体从房后的河水中被打捞上来的时刻,叔本华不堪重创的少年之心在滴淌着鲜血,他痛切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可悲。然而比父亲小19岁的母亲却不以父亲的死为意,依然寻欢作乐。叔本华怨恨母亲,不能原谅她对父亲的冷漠,因此而失去母爱,以致最终被母亲赶出家门,手捧一颗心孤伶伶地自立于悲苦的人寰。从1814年5月开始,叔本华便与其母再未谋面,直到1838年身为作家的母亲去世。他们母子在精神上和生活上整整隔离了24年,这在悲观哲学家叔本华的生涯中,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悲剧。 与母亲彻底决裂后叔本华更多沉缅于读书、沉思与写作之中,潜心于他的哲学体系的建构。1816年他出版了《论视觉和颜色》,然而没有引起丝毫反响。此后,他开始撰写立志为之贡献毕生精力的哲学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宣称“我活着,就是为了撰写这部著作”。经过呕心沥血的思考与艰苦的写作,1818年春天,一本洋洋洒洒50余万字的巨著终于问世了。但是正如出版商曾经预言的那样,他的书对于世人“只是一堆废纸”,出版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无人问津。叔本华当时最大的希望是看到有人能为他写一篇书评,哪怕是攻击诋毁性的文字也好,借以得到以石击水,毕竟能荡起一纹涟漪的确认。可是除了出版商不绝于耳、恶声恶气的埋怨外,再无别的声息。 1820年叔本华带着屡屡碰壁毫无减损的狂傲激情在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坛上孤注一掷地与哲学之王黑格尔一决高下,又遭到了灰溜溜退却的惨败。1823年叔本华得了严重的胃病,每日胃痛不止;而严重的神经衰弱,又使他常常整夜整夜不能入眠休息。在多种疾病的困扰中,右耳又突然失聪。接踵而至的创痛并没有磨蚀掉这个悲观主义哲学家对构建自己哲学思想体系的激情,他顶着无人理解和病痛的折磨埋头著述。1836年发表了《论自然的意志》,1841年又出版了《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3年完成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卷。他找到曾为他出版过第一卷的出版商,介绍说“这一卷比第一卷更好,和第一卷相比,第二卷犹如一幅上了颜色的图画,而第一卷只是一张速写。”出版商对他的愿望本不欲理睬,然而叔本华表示,如果此书畅销,他可以分文不取稿费。为了能出版销售,他同意压价到最低,结果购买者仍然寥寥无几。 叔本华作为唯意志论哲学的开山鼻祖,确实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他继续埋头著述,1851年写成了《附录与补充》一书,这是对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力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发挥和补充。当他第三次去请求为其出过两次书的出版商时,遭到了愤然拒绝。最后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才由一家很不出名的小出版社给予出版,稿费分文没有,叔本华的全部酬劳只是10本样书。此书出版之际,正值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叔本华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哲学在这个时刻终于找到知音,因而一炮走红,出版商们你争我夺地对他以前的著作也竞相再版。叔本华在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写序言时,对自身的哲学命运作了如下归结: “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而我看到这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对于这一事实,我总算在彼得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那句话是‘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叔本华历尽磨难丝毫不减其狂傲激情的精神与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带给世人一个大大的惊叹。 【大视角】 激情数十年不灭,已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奇事。激情长存,希望长存,动力长存,长存于心,心必无限强大,也必无限智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