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 名人故事 >

宋庆龄的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1-0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宋庆龄诚实守信的故事】
    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 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便问道:“郑先生怎麽长得越来越胖了?”哀公听到后,便插嘴道:“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长肥呀!”在座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评郑重,是在暗中指责孟武伯说话不算数。
    妈妈的故事是教育她说话要算数,要谨守诺言。对此小庆龄铭记心间。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准备带着全家去朋友家作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着那动听的旋律。
    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着我们呢!”
    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着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住了脚步。
    “怎麽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庆龄停住了脚步,不解地问道。
    “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庆龄有些着急地说。
    “为什麽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着女儿说。
    “妈妈,爸爸,我昨天答应小珍,今天她来我家,我教她叠花。”庆龄说。
    “我原以为有什麽非常重要的事情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父亲说完,便拉着庆龄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呀!”庆龄边说边把手从父亲的大手里抽回来。
    “那也不要紧呀!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可以吗?”妈妈说。
    “不!妈妈,您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怎麽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不停地摇着头说。
    “我明白了,我们的罗莎蒙黛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吗?”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接着说:“好吧,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进门,宋耀如高声喊道:“亲爱的罗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
    宋庆龄回答说:“小珍没有来,可能是她临时有什麽急事吧!”
    “没有来,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
    “不,小珍没有来,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为我信守了诺言。”宋庆龄辩解道。
    听了小庆龄的话,宋耀如夫妇满意地点了点头。
    【二、从小心怀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 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缩双眉,耐心地听者美国同学的发言。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的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交 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三、宋庆龄急中生智】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要逮捕孙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队包围了总统府。
    凌晨两点钟,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叛变的部队要攻打孙中山住的越秀楼了。孙中山要宋庆龄跟他一起撤离,宋庆龄想:如果和孙中山同时撤离,目标太大,很容易被敌军发现,于是她坚持自己留下,使敌军误以为孙中山还在,不会过早冲进府来.这样就能掩护孙中山秘密撒离。孙中山坚持要宋庆龄一起走,宋庆龄却坚定地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
    孙中山只得忍痛和宋庆龄道别。他身穿长衫,头戴礼帽,肩背药箱,化装成去急诊的医生,由护卫带着出了总统府,避过叛军,平安地登上了永丰兵舰。按照和宋庆龄事先约好的信号,鸣炮三声,表示平安到达。炮声传到了越秀楼,宋庆龄放心地对身边的人说:“先生平安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凌晨两点半,叛军果然开始向越秀楼进攻,枪炮声不断。越秀楼上的五十余名卫士奋勇抗击四千余名叛军。一直坚持到早上八点钟,宋庆龄认为自己再留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才决定冲出包围圈。这时,叛军杀进了总统府,府内士兵向外冲,一片混乱。宋庆龄化装成士兵由卫士护卫冲出大门。
    遇到叛军阻拦,宋庆龄急中生智,打开手里的包袱,把钱物撒在地上,叛军立刻哄抢起来,宋庆龄和卫士乘机逃了出来。他们刚走不多远,忽然发现前面街道拐弯处过来几个敌兵,宋庆龄和卫士们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间,骗过了敌兵。等敌兵走远后,他们连忙爬起来,藏到一户人家去,才躲过了这次危险。
    最后,宋庆龄和卫士们也终于安全到达了永丰舰,和孙中山会合了。在场的人无不佩服宋庆龄的机智勇敢。
    【四、捐献庐山私人别墅】
    宋庆龄的别墅位于庐山牯岭东谷的苍松翠柏之中,始建于十九世纪末,为二层石木结构的美式建筑。
    1953年8月中旬的一天,宋庆龄特地去看自己的庐山别墅旧居河西路51A号私墅。她看到十几年过去了,旧居被这里的工作人员整修得很好。于是满意地说:“我这幢房子保护得很完好啊。”随即,宋庆龄客气、谦逊地对管理局的领导和工人师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接着,宋庆龄深思熟虑地又对庐山管理局党 委书记沈坚说:“我决定将这栋小楼交 给国家,由管理局统一管理,为来庐山休养的英模提供方便。我个人不再需要它了。”
    第二天上午,宋庆龄指派秘书前往管理局房管科上缴了别墅的房产证明。又叫秘书向管理局补缴了从1949年至1953年的房地产税,并补发了看房工人的工资。秘书还代表宋庆龄表达了请庐山收回别墅服务于人民的心愿。
    1980年8月的一天,宋庆龄收到庐山管理局的一封信。信上请求她允许他们将其房产拆除,他们想要另盖别墅。宋庆龄很快让她的办公室写了回信。信中表示这房子解放后就交 给人民政府了。对于房子的维修或是改造,一切由当地政府决定。
    【人物简介】
    宋庆龄(1893~1981)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 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 、民主 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 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扞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 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着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 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 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 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 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肝癌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 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 正式党 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宋庆龄四次不为人知的哭泣】
    作为一名伟大的女性,宋庆龄一直以坚忍、智慧的形象享誉国内外。7岁那年,她依依不舍地离开家去中西女塾上学时不曾哭泣;14岁,她携妹妹宋美龄离开亲人赴美留学时不曾哭泣;在广东军阀陈炯明叛乱期间,叛军的子弹两次掠过她的鬓角,她没有哭泣;孙中山逝世后,她也没有哭泣。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也有十分柔情的一面,她曾有过4次不为人知的哭泣……
    第一次哭泣:家人反对自己与孙中山的婚事
    1915年6月,宋庆龄从日本东京回到上海。她这次回来有两个目的:一是探望自己的双亲,二是向父母坦陈自己和孙中山的婚事。到家后的第二天,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就自己和孙中山的婚事征求父母的意见。
    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是老朋友,这一年他已49岁,而宋庆龄才22岁。宋嘉树无法接受这门婚事,他望着站在一旁的女儿,毫不留情地说道:“孙先生是一位伟人,可他又是一个老人,你怎么能同他结合呢?这完全不可能……”一向听话的宋庆龄却执著地说:“不,他才49岁……”
    “女儿啊,你真是不尊重自己,不爱惜自己。你的未婚夫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你为什么偏偏要和他结婚?你为什么不怕亲朋好友耻笑?你为什么硬要坚持这门极不合适的亲事?”宋嘉树生气地说。
    宋庆龄憋红了脸说:“孙博士年纪大了点,这又怎么样?年岁大点就不能和年轻女子结合吗?他是我国民主 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 主义革命家,是一个卓越的不屈不挠的革命实践者,现在是领导人 民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的领袖,正在为实现他所提出的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尊重,不值得爱吗?”
    宋嘉树摆摆手,打断宋庆龄的话,发出了最后通牒:“宋家门里容不下老女婿,你要和孙中山结婚,就别进宋家的门!”
    宋庆龄无法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何如此“无情”,而且自己的母亲和大弟宋子文都反对这桩婚事,想到这里,她鼻子一酸,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这是宋庆龄记忆中的第一次哭泣。
    第二次哭泣:离家出走远走高飞
    1915年10月,宋庆龄从东京回来已经3个多月了,她的父母不仅反对她和孙中山结合,甚至把她软禁在家中,还为她匆忙地另择门婿。宋庆龄感到十分惆怅,她整天沉默寡言,或在自己的房间里闷坐,或在屋子里踱来踱去。一天傍晚,宋庆龄趁着身边无人,赶紧开始收拾衣服,准备去东京找孙中山。忽然,窗外响起了脚步声,她抬起头来,看见了母亲的身影。这些天来,宋庆龄的母亲变得非常忧郁,看上去苍老了许多。
    宋庆龄深爱自己的母亲,而在母亲倪桂珍的心目中,宋庆龄是最受家人喜爱、最稳重、最聪明的孩子。多年后,宋庆龄对友人说:“我当时的确曾一度拿不定主意,下不了决心。毕竟,父母养活了我,付出了辛劳,如果我离他们而去,会使他们失望和痛苦。但是我十分崇敬孙中山,非常想和他一起去探索救国富民之路,这恰似一团 火在自己心中燃烧着,无论怎样也无法扑灭……”
    宋庆龄望着母亲的身影,心里纠结着,犹豫着,难道就这样离开善良的母亲远走高飞?她抱着正在收拾的衣服,泪水噗噗地往下掉。
    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为了和孙中山一起开创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宋庆龄含着泪水作出了决定。那天晚上,她在女佣的帮助下跳窗逃了出去。之后,她乘坐海轮离开上海,向日本奔去。
    第三次哭泣:孙中山因积劳成疾临终托付
    1925年1月,孙中山因积劳成疾,肝病进一步恶化。在他病情最严重的日子里,宋庆龄常常一连几天几夜守在病榻旁,寸步不离。望着生命垂危的丈夫,宋庆龄无比悲伤,但她一直强忍着眼泪。
    3月1日下午,孙中山在病榻上一边喘息,一边艰难地呼喊:“廖仲恺夫人……”喊了两声便气喘吁吁,眯着眼望着天花板。何香凝听到孙中山叫她,急忙掩泪小步走到孙中山的床 前。孙中山望着何香凝,用微弱的声音对她说,在他死后要“善视孙夫人”,“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说着说着,哽咽舌僵,话也说不清楚了。何香凝连忙表示:“我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先生改组国民党 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此后我势必拥护孙先生改组国民党 的精神。孙先生的一切主张,我也誓必遵守。至于孙夫人,我也当然尽我的力量来爱护。”孙中山泪眼涔涔地望着何香凝,握住她的手说:“廖仲恺夫人,我感谢你……”一旁的宋庆龄听到这些话,已是泪水滂沱,失声痛哭。
    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感到无比的悲痛和孤独。孙中山逝世前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伟大号召,激励着后人将革命进行到底。他的嘱托牢牢地记在了宋庆龄的心里,她决心要去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所以,宋庆龄虽然内心无比悲痛,但她并没有哭泣,而是更加坚强地继承了孙中山的事业,显示出了内在的毅力和一代“国母”的风范。
    第四次哭泣:史迪威与蒋介石不和离开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各国驻华官员云集。但是由于蒋介石对宋庆龄的排斥和监视,许多外国人不敢同她接触。但驻华美军司令、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却不屑于此,与宋庆龄交往频繁。
    史迪威是一个性格秉直刚烈的人,对国民党 政府消极抗日以及国民党 军队在正面战场一触即溃,望风而逃的无能局面十分不满,对国民党 官场腐败及官员利用职权将国际援华贷款、援华物资中饱私囊的现象十分痛恨,所以史迪威将目光转向了中共 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史迪威对宋庆龄的支持,很大程度是因为她与中共 的密切联系。当时,宋庆龄在重庆主持着一个国际性民间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这个组织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国际友人资助边区的物资和捐款设法转送延安。
    史迪威虽不是“保卫中国同盟”的成员,但是十分赞赏并积极支持这项事业。当时陕甘宁边区缺医少药。有一次,国外友人通过“保卫中国同盟”向边区捐助了一台大型X光机,可是这部X光机体积很大,搬不进飞机舱门。周恩来便与宋庆龄商量这件事,最后,宋庆龄派人去找史迪威将军的副官杨孟东,杨孟东立即向史迪威汇报了这件事。史迪威马上答应帮忙,他怕误事,便立即下令改造一架军用飞机的舱门,把X光机装进去飞往延安。
    这是陕甘边区得到的第一台也是唯一一台X光机。当年边区的医务工作者用这架机器,抢救了无数的生命。在使用了多年后,这架机器后来被陈列在北京什刹海北岸的宋庆龄故居里。
    后来,史迪威因与蒋介石政见不和,被调回美国。临别前,史迪威亲赴宋庆龄的寓所告别,宋庆龄十分激动,在安慰史迪威之余,还代表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向他表达了最真挚的谢意。史迪威也向这位巾帼英雄表达了崇敬之意,并为自己不能和她一起在中国进行反法西斯斗争感到惋惜。在史迪威离开公寓时,宋庆龄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这也是宋庆龄一生中最后一次在别人面前流泪。
    【经典名言】
    1.我的一生是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2.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
    3.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我们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
    4.对儿童要恪守我们的天职是我们的根深蒂固的传统之一。
    5.一切工作和努力的结果,归根结底,应该使儿童的健康和福利得到改善,这是适用于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的生活的一条规律。
    【个人爱好】
    宋庆龄一生酷爱读书。书,书,到处是书,证明了宋庆龄对知识的渴求。无论是参观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上海共同生活的故居,还是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个人在北京和上海的故居,人们都会惊奇得看到这一事实。他们的藏书可以看出他们的现代化以及他们广泛的兴趣。
    宋庆龄养鸽子不只是因为他喜欢这种文雅的飞禽,还因为纪念孙中山——他喜欢鸽子,重要的是鸽子象征着和平。
    她爱鸽子,每天亲自喂它们、看着它们。她学会鸽子的叫声,鸽子一听到就都飞回来。她去世后,这群鸽子还留在花园里,总共有100多只,常在过道上吃食,在天空中组成美观和充满生气的队形上下翱翔。
    宋庆龄还利用工作之余绘制花卉、动物小品。宋庆龄喜爱音乐,尤其弹钢琴,直到八十高龄,在一天辛勤工作之余,也常在卧室里一面弹钢琴(她从不在公众面前弹)一面哼着她小时候听父亲唱的一些歌曲,作为休息。在上海和北京的宋庆龄故居中,同一些新的爱国革命歌曲放在一起的有她父亲留下来的不少歌曲书,其中有《纳什维尔第一卫理公会身圣公会教堂青年赞美诗歌》(1907年印制、上有“C.J.Soong,Shanghai.”[宋查理,上海]的签名)、《合唱及独唱歌曲集》(福音传教士艾拉·桑基作)。宋庆龄对烹饪情有独钟,宋庆龄的妈妈(倪桂珍)把做美国饭的窍门和乐趣都传给了她。在漫长而卓越的一生中,宋庆龄有时系上围裙,照着国外朋友寄来的新食谱试制;在北京时她会问来访的外国朋友喜欢吃什么,然后是出人预料地是自己下厨去做些“家常菜”来款待它们。在北京的故居书架上至今仍然放着《纽约时报》出版的百科全书式的食谱以及其他各种风味的食谱。甚至有犹太食谱和在美国被称作“宾西法尼亚州荷兰菜”的食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