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欧城市文明比较研究考察队”一行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发,先后前往捷克首都布拉格(Prague)和波兰古都克拉科夫(Krakow)考察,参加考察的学者有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教授,副教授徐义华和成一农。 捷克首都布拉格是欧洲保存最好、现存历史建筑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主要分为位于伏尔塔瓦河河西山丘上的城堡区、东岸的老城区和新城区三大部分。城堡区始建于公元7世纪前后,是布拉格城市的起源点。公元14世纪中期,查理四世将布拉格定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此后城市迅速发展。城市中至今保存有11世纪至18世纪不同风格的建筑,从仿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一直到现代主义等等。因此,布拉格是欧洲中世纪以来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典型代表,也是这次考察的重点。 考察队在从7月22日至26日的5天时间内,步行考察了布拉格的城堡区、旧城区、新城区以及新城区以南的历史街区,基本上对布拉格老城进行了全面的考察。通过考察和讨论,考察队对布拉格的城市起源和布局有着下列两点认识: 第一,位于伏尔塔瓦河河西山丘上的城堡区之所以成为城市的起源点是当时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中世纪时期,由于蛮族入侵,欧洲罗马时期的城市大部分衰落,新建的少数城市大都是军事控御的据点,因此当时修建的大部分城堡都修建于地势较高,具有一定军事防御优势山丘之上,布拉格也不例外。此外,原本从南向北流的伏尔塔瓦河受到后来城堡所在山丘的影响转向东流,按照地理学理论,山丘之下应当是河流的侵蚀岸,容易形成码头和渡口,因此将城堡修建于这一山丘上也起着控制交通要道的作用。这种选址与中国魏晋南北朝至唐末的“子城”极为相似。 第二,河流右岸的老城区以广场为核心,街道向四方散射,在广场四周修建有市政厅(广场西南侧)、教堂(广场东侧和西北角)等重要的市政、宗教建筑,这是中世纪之后很多欧洲城市规划的主要方式。广场中部偏北竖立的胡斯雕像虽然修建于20世纪初,但这种在广场中心修建雕像作为广场视野焦点的规划方式也是欧洲广场规划的传统方式之一。 除了步行考察之外,7月23日,考察队应邀前往捷克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与该所的研究人员就文明起源、欧洲城市布局等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并参观了该所的“鲁迅图书馆”。 7月27日,考察队乘飞机前往波兰的克拉科夫。克拉科夫修建于公元700年前后,是中欧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波兰14-17世纪的首都,保存有较为完整的中世纪城市风貌。在7月28日至8月1日的5天时间内,考察队对克拉科夫的老城区、城堡和犹太区进行了步行考察。进行考察和讨论,考察队对克拉科夫的城市起源和城市布局有着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城堡修建于维斯瓦河的河湾处的山丘之上,这点与布拉格的城市选址极为类似,一方面依托地势有利于军事防守,另一方面可以控制山丘之下的河流渡口。 第二、老城区共有教堂45座,其中很多教堂或修建于多条道路的交汇处,或位于T型道路的顶端。这种选址的原因,或因为便于信教者前往教堂,或因为修建教堂后,从各处前往教堂的教徒从而形成的道路,具体原因还有待于研究。作为对比,明清北京时期的寺庙也有着相似的选址方式。 第三、环绕克拉科夫老城之外的林荫大道,原是老城的城墙,城墙拆除后才改建为林荫大道,这也是很多欧洲城市的共性,如维也纳等等。中国近代以来,很多城市城墙拆除后也往往改建为环城道路,如北京的二环路,上海的人民路等等,但与西方相比,这些环城道路通常缺乏景观的点缀和美学设计。 除了步行考察之外,考察队于8月1日与波兰科学院的Halina教授就文明起源、城市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总体而言,本考察队在14天内通过对两座东欧城市的考察,熟悉、了解了欧洲中世纪以来城市选址、布局、规划的特点。回国后,考察队希望通过进一步搜集与这两座城市有关的文献和研究资料,并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在中欧城市文明比较研究方面有进一步的创获。 2012年8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