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厚宣先生在研究卜辭地名的命名之義時曾謂:“……林 ![]() ![]() ![]() ![]() ![]() ![]() ![]() ![]() ![]() ![]() 丘、石、谷、山、 ![]() ![]() ![]() ![]() ![]() ![]() 平原地貌類型的名詞有: 原、野、濕、隰、疇、甽、圃、析、徉、梁、林、森、蒿、萑、柳、 ![]() ![]() 水道或河谷地貌類型的名詞有: 泉、 ![]() ![]() 我們可以循此路徑,對甲骨文字反映的自然地理景觀作一考察。 一、地貌景觀 現代地理學意義上的地貌指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這五種地貌類型,前兩者地表起伏,後兩者地表平坦,高原之上地表則或起伏或平坦,我們以山、原分別代表起伏和平坦的地表,來揭示甲骨文中反映地貌類型的專名。 (一)山地丘陵類 丘:字形作 ![]() ![]() ![]() 石:字形作 ![]() ![]() ![]() ![]() ![]() 谷:字形作 ![]() ![]() ![]() ![]() ![]() ![]() ![]() ![]() ![]() ![]() ![]() ![]() ![]() ![]() 山:字形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岳:字形作 ![]() ![]() ![]() 嵒:字形作 ![]() 屵:字形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陮:字形作 ![]() ![]() ![]() 陸,字形作 ![]() 陵:字形作 ![]() ![]() 陟,字形作 ![]() ![]() 其他從 ![]() ![]() ![]() ![]() ![]() ![]() ![]() 麓:字形作 ![]() ![]() ![]() ![]() ![]() ![]() ![]() ![]() 京,字形作 ![]() ![]() ![]() ![]() ![]() ![]() ![]() ![]() ![]() ![]() ![]() ![]() (二)平原類 《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坰。”這裏的郊(蒿)、牧、野(《爾雅》:“大野曰平”)、林(《周禮》有“林衡”之職,鄭注:“竹木生平地曰林”)、坰在甲骨文中均已出現,其義固可表示都邑之外地域的遠近之別,而聯繫殷人及後人的主要生存地域,考慮其對地理空間結構的表述方式與用詞,這些字應該主要指平原之區。因為在人們眼中,一般以山川為點為綫,看作獨立的地理事物;而以平原為面,指代具有延展性的廣域之區。甲骨文中有一些字彙從形義或辭例上可推測為表示平原類地貌,下面舉例析之。 田:本義為農田,田之所在,主要為平原地帶,《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所謂“原田每每”。甲骨文中以田為其本義者,如:“在 ![]() ![]() ![]() ![]() 卜辭中又有從田及與田有關之字,亦可表示其地乃平原地貌。如“甽”,字形作 ![]() ![]() 又如“疇”,甲骨文有字形作 ![]() 又如“甫”,字形作 ![]() 原。甲骨文有字形作 ![]() ![]() ![]() ![]() ![]() ![]() ![]() ![]() 濕。字形作 ![]() ![]() ![]() ![]() 二、水文景觀 甲骨文中不同種類的水體稱名及相關地貌用字、包括河流、泉水在內的一些水名及大量從水地名可以反映當時的水文景觀。 (一)水文專名 水,字形作 ![]() ![]() 川,字形作 ![]() ![]() ![]() 淵,字形作 ![]() ![]() ![]() 州,字形作 ![]() 泉,字形作 ![]() ![]() 甲骨文中的水文專名用字還有一些[29],但在卜辭中或本義未顯,或孤例乏證,在此不予詳説。這些字的創制説明商人對水環境相當熟悉並有深入的瞭解和認知。 (二)水名 商代水文景觀包括大量的河流、泉水與湖泊,反映在甲骨文中就是一定數量的水名及從水地名。甲骨文中的水名大多從水,但也可以將水旁省去,如沁—心;瀧—龍皆是。由卜辭內容能夠斷定為水名者,包括:(1)所涉之水:“涉”後除人名外的名詞;(2)所祭之水:祭名後的從水之字;(3)稱某泉者皆為泉水;(4)其他:根據辭義如某來水或泛舟于某水等而判斷為水名者。據上述標準揭水名於下: 河,“王其涉河”(《合集》5225);“ ![]() 滳,“王涉滳”(《合集》27802);“ ![]() 洹,“洹來水”(《合集》8315);“侑於洹”(《合集》28182)。洹水流經殷都,即今之洹河,亦稱安陽河。 沁(心),“魚……沁…… ![]() 湡,“……雚(觀)湡,亡……”(《屯南》2212)。《説文》:“湡,水出趙國襄國之西山,東北入寖。”甲骨文中的“湡”或為海岱地區“堣夷”之“堣”。[30] ![]() ![]() ![]() ![]() ![]() 澫,“燎於澫”(《合集》20710)。澫水所在,不詳。 淄,“淄其來水”(《合集》10163)。《水經》:“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入於海。” 或釋作油,非。[32] 今水,“……王至於今水,燎於河……”(《合集》14380)。今水當為黃河的一條支流,鄭傑祥先生以為 ![]() ![]() ![]() ![]() ![]() ![]() ![]() ![]() ![]() 淉,“尋[於]淉”(《合集》8358)。淉水所在,不詳。 ![]() ![]() ![]() ![]() ![]() ![]() 龍(瀧),“涉龍西北”(《懷特》1654),“在瀧”(《合集》3755)。瀧之所在,不詳。 余(涂),“余羨”[35](《合集》21724),“至涂”(《合集》17168+17171+17170)。《説文》:“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澠。”甲骨文中的涂水是否即此,存疑。 卜辭中的泉搜匯如下:洹泉(《合集》34165)、 ![]() ![]() ![]() ![]() ![]() ![]() ![]() ![]() ![]() ![]() ![]() ![]() ![]() ![]() ![]() ![]() 甲骨文中還有一些從水之字(多為地名)及少量其他字形疑為水名[36],列之於下: 洛(《合集》36960),《説文》:“洛,水出左馮翊歸德北夷界中,東南入渭。” 汝(《合集》2791反),《説文》:“汝,水出弘農盧氏,還歸山東入淮。” 淮(《合集》41762+36968),《説文》:“淮,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李學勤先生認為這個字可能不是“淮”而是“濰”[37],《水經》:“濰水出琅邪箕縣濰山,……入於海。” 洧(《合集》20569),《説文》:“洧,水出潁川陽城山,東南入潁。” 濼(《合集》5902),《説文》:“濼,齊魯間水也。”《山海經·東山經》有濼水。 沮(《英藏》2563),《水經》:“沮水出北地直路縣,……入於洛。”《説文》:“沮,水出漢中房陵,東入江。” 汳(《合集》10874),《水經》:“汳水出陰溝於浚儀縣北,……又東至梁郡蒙縣,為獲水。” 汜(《合集》8367),《水經注》:“水南出浮戲山,……注入河。” 潢(《合集》36589),或即黃水[38],《水經·淮水注》:“水出黃武山,……東北入於淮。” 分(《合集》11398),或以為即汾[39],《水經》:“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注於河。” ![]() 洱(《合集》9774正),《水經·淯水注》:“(洱)水出弘農郡盧氏縣之熊耳山。” 盂(《侯》7),李學勤先生以為“盂”是一條大致東西流的水名,這條水流應即《沁水注》的邘水。[41] ![]() ![]() ![]() 兕(《合集》30439),李學勤先生以為兕水南北流,當是黃河北側的一條支流。[43] ![]() ![]() ![]() ![]() ![]() ![]() ![]() ![]() ![]() 另有槅川(《合集》5708)[46]、非水(《合集》28299)亦當為水名。 以上所揭甲骨文水名(包括存疑的)49個,這與《水經》所載137條、《水經注》所載1252條河流的數量相去甚遠,但這並不能説明商時河流不多,只是限於卜辭性質,更多的水名未被記載下來罷了。西周銅器宜侯夨簋銘文有“厥川三百……”,僅此即可想見氣候溫潤甚于西周的商代必然川澤眾多。 (三)從水地名 甲骨文從水地名中有相當一部分因其地有水澤河川而得名,這些地名亦是商代多水時空環境的反映。現將檢索到的甲骨文從水地名舉證列之於下(前舉水名不再列出,表中凡單記數字者為《合集》號):
三、植被景觀 商代的植物,若徵之於甲骨文字,遠不如動物體現得直接而充分。這是由於商代已不同於靠採集與漁獵為主要生業的史前社會,自然生長的植物在當時的經濟活動中地位下降,而卜辭的性質也決定了植物不會作為重要內容而被記錄。另外,有很多表示植物的甲骨文字是假借為人名、地名等出現在卜辭中的,而其本義不顯。雖然如此,我們從文字形義入手,對商代的植物生長狀況還是可以做些分析的,其時的植被景觀也可以有所揭示。 對於商代植物的種類,我們尚不能通過甲骨文字作過多的考證,僅舉木部隸定之字為後世木名者[47]: 桑,字形作 ![]() 朱,字形作 ![]() 柏,字形作 ![]() 杞,字形作 ![]() 柳,字形作 ![]() 杜,字形作 ![]() 杏,字形作 ![]() 李,字形作 ![]() 杉,字形作 ![]() ![]() ![]() ![]() ![]() ![]() ![]() 梌,字形作 ![]() ![]() 櫅,字形作 ![]() 檀,字形作 ![]() 櫟,字形作 ![]() 桐,字形作 ![]() ![]() 由甲骨文自然名物字根構字情況來看,從木之字335個,從草之字162個,二者合計則多達497個,占甲骨文字總數的幾近十分之一。由此或可説明作為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在商代的繁盛及人們與之的密切關係。 商代人對植物的熟悉首先反映在對草木之形的認識與刻畫上。如: ![]() ![]() ![]() ![]() ![]() ![]() ![]() ![]() 甲骨文有以二木、三木形容樹木繁多之“林”(《合集》33756: ![]() ![]() “暮”,字形作 ![]() ![]() ![]() ![]() ![]() ![]() ![]() ![]() ![]() ![]() ![]() ![]() ![]() ![]() ![]() 從林從艸之字又可表示植被地表景觀,如“麓”,字形作 ![]() ![]() ![]() ![]() ![]() ![]() ![]() ![]() ![]() ![]() ![]() ![]() ![]() ![]() ![]() ![]() ![]() ![]() ![]() 人與草木的關係在甲骨文字中多有反映,这也为我们考察商代植被景观提供一些材料。諸如“休”(《合集》336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载《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①]《周禮·大司徒》云:“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鄭玄注:“積石曰山,竹木曰林,注瀆曰川,水鐘曰澤,土高曰丘,大阜曰陵,水崖曰墳,下平曰衍,高平曰原,下濕曰隰。”此為周代的地形地貌之辨。商代的情況可以通過甲骨文來進行考察。 [②] 宋鎮豪師:《夏商社會生活史》(增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278-279頁。 [③]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第924頁。 [④] 商承祚:《殷契佚存考釋》(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叢刊1933年),第86頁上,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1冊。 [⑤] 徐中舒先生謂:“增口,形則為石器,以石器本質為石,進而表示一般之石”。參見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第1033頁。 [⑥] 丁驌《説后》,《中國文字》第31冊,1969年,第3367-3368頁。 [⑦]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第1238頁。 [⑧] 孫詒讓:《名原·原始數名》,齊魯書社影印本,1986年,第20頁。 [⑨] 鄭傑祥:《商代地理概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6頁。 [⑩] 甲骨文又有“喦”字,字形作(《合集》5574),三口相連,示多言之義。或以為“嵒”乃後起,蓋借“喦”為“岩”而產生。參見裘錫圭:《説“嵒”“嚴”》,載《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 [11] 唐蘭:《殷虛文字記》,中華書局,1981年,第46頁。 [12] 季旭昇:《説文新證》下冊,藝文印書館,2002年,第82頁。 [13] 參見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1970年,第4129頁。 [14] 徐中舒:《怎樣考釋古文字》,載《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中華書局,1998年,第1436-1437頁。 [15] 季旭昇:《説文新證》下冊,藝文印書館,2002年,第259頁。 [16] 裘錫圭:《釋殷墟卜辭中與建築有關的兩個詞——“門塾”與“”》,載《古文字論集》,第193頁。 [17] 王襄:《簠室殷契類纂》(天津博物院1920年)正編第八卷第40頁下,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4冊。 [18] 宋鎮豪師:《夏商社會生活史》(增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287頁。 [19]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第266頁。 [20] 朱培仁先生亦支持此説。參見朱培仁:《甲骨文所反映的上古植物水分生理學知識》,《南京農學院學報》1957年第2期。 [21] 商承祚:《殷契佚存考釋》(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叢刊1933年),第6頁上,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1冊。 [22] 周法高、張日昇:《金文詁林》第2冊,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第949-956頁。 [23] 參見陳劍:《“邍”字補釋》,《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 [24] 季旭昇:《説文新證》上冊,藝文印書館,2002年,第114頁。 [25]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上海大東書局1933年),第二卷5-6頁,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7冊。 [26]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第597頁。 [27]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第265頁。 [28] 今安陽以西有珍珠泉,即為洹河的水源之一,並且水量不小。甲骨文中的“泉”或即指這樣的泉水。 [29] 試舉幾例:沚,字形作(《合集》5540),本義為水中小洲。《爾雅·釋水》:“小洲曰陼,小陼曰沚。”汊,字形作(《合集》35246),本義或為河水岔出的地方。派,字形作(《合集》3753正),《説文》:“派,別水也。”汜,字形作(《合集》8367),《説文》:“汜,水別復入水也。”甲骨文有字形作者,宋鎮豪師謂為今之邕字,邕一作壅。《説文》:“邕,四方有水自邕成池者。”又《左傳》宣公十二年:“川壅為澤。”卜辭有“叀左 ”(《合集》30757),“左 ,可能是殷墟王邑宮室區一帶洹水曲隈之泊舟處或王家池苑所在”。(參見《夏商社會生活史》(增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305頁) [30] 宋鎮豪師:《夏商社會生活史》(增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785頁。 [31]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第597頁。 [32]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第1273頁。 [33] 鄭傑祥:《商代地理概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42頁。又黃天樹先生讀“”、“”為方位詞“陰”。(見《説甲骨文中的“陰”和“陽”》,載《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學苑出版社,2006年) [34] 陳夢家先生認為水可能是洧水(見《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第597頁)。楊樹達先生説:“甲文有字,……蓋即滍水也。”(《積微居甲文説·釋》,中國科學院排印本,1954年)按,陳説不確,甲骨文另有洧字。之為滍,可備一説。 [35] 張政烺先生謂“羨就是溢,就是衍”,參見《殷虛甲骨文“羨”字説》,載《張政烺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第444-446頁。 [36] 包括(1)與後世之水(主要是《説文》、《水經》等文獻所載)同名者;(2)由於辭殘、著拓不清或由辭例內容尚難斷定者;(3)學界有考證但不能定論者。 [37]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08頁。 [38] 参見李民師:《〈漢書·賈捐之傳〉所見商代疆域考》,《歷史研究》2006年第5期。 [39] 參見王宇信、楊升南:《甲骨學一百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548頁。 [40] 李學勤:《商代夷方的名號和地望》,《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4期。 [41]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13頁。 [42] 宋鎮豪師:《夏商社會生活史》(增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402頁。 [43] 李學勤先生以兕為犀,見《殷代地理簡論》,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29頁。 [44] 楊樹達:《卜辭求義·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7頁。 [45] 鄭傑祥:《商代地理概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2頁。 [46] 彭邦炯先生将隸作,見《甲骨文農業資料考辨與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612-613頁。 [47] 這些字或有被沿用為後世表示木名的漢字,也有些僅為隸定字恰好與后世木名用字相同,而實不相關。 [48]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第641頁。 [49]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1970年,第2049頁。 [50]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上海大東書局1933年),第一卷127頁,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7冊。 [51] 或釋“枼”,“象木之枝頭著葉”。參見郭沫若:《卜辭通纂》,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89頁下。 [52] 田倩君:《中國文字》第二卷第七冊750-751頁,又見《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1348頁。 [53]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載《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1985年,第228頁。 [54] 于省吾先生揭為莽字的初文,即《説文》之莽,謂只一見,字從林。(參見《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第404頁)甲骨文實有從茻之莽:(《合集》18430)。 [55]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第307頁。 [56] 陳年福:《甲骨文詞義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1頁。 [57]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1985年,第224頁。上舉芟、芻、等字形義皆參見此文。 (责任编辑:admin) |